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
110年前
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漢打響
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
全國24個省區有14個先後獨立
推翻了清朝的統治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在辛亥革命的漫漫征途中
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
眾多英傑前仆後繼
既有熱血正氣的中華兒郎
也有鐵骨錚錚的巾幗英雄
1911年4月27日,黃花崗起義爆發。黃興身先士卒,親率敢死隊百餘人,猛攻清廷兩廣總督府,最終因敵眾我寡,起義失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於10月28日抵達武昌,11月3日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在黃興指揮下,起義軍在漢口、漢陽與清軍血戰,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為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宣佈獨立贏得了時間。
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9年,董必武在上海參加了五四運動,後創辦武漢中學,教授國文。1920年秋參與建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代表。董必武總是把自己視為人民公僕,以黨和人民的“老牛”自勉。
1911年4月革命黨人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吳玉章奉命購運武器。保路運動爆發後,他奉命回四川開展革命工作,與同盟會會員龍鳴劍等發動武裝起義,在武昌起義前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地方革命政權——榮縣軍政府。
榮縣獨立15天后,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的星星之火開始燎原,席捲全國,引起中國社會的本質變革。武昌起義後,他參加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工作。吳玉章曾回憶這段歷史說:“我奔走革命最榮幸快樂之事,無過於此。”
據史料記載,武昌起義“熊一槍”之說最初是緣自孫中山。武昌首義3年後,熊秉坤出訪日本東京時,孫中山向人介紹說:“這就是武昌首義放第一槍的熊秉坤同志啊!”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也稱“熊秉坤首先開槍發難”。
武昌起義當天,湖北新軍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起義軍攻佔鳳凰山,並控制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24個省份有14個先後獨立,最後導致清政府覆亡。
1911年6月,藍天蔚與駐保定、石家莊的第六鎮鎮統吳祿貞和駐山海關的第二十鎮鎮統張紹曾於河北灤州準備進行秋操演習。三人與武漢革命黨人密約,待北方秋操後,南北兩方同時舉事。然而武漢革命黨人因炸彈不慎爆炸,起義計劃暴露,在10月10日提前發動起義。
為響應武昌首義,10月27日,手握重兵的藍天蔚等人一面向清廷發出“電奏兵諫”,以阻撓清廷鎮壓湖北義軍,一面在河北及關外密謀起事。這就是有名的“灤州兵諫”。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義爆發。這時,黃申薌在江西、安徽等地聯絡會黨,宣傳反清革命,被湖北軍政府大都督黎元洪任命為革命軍第十四標標統、協統。11月22日至27日,在戰時總司令黃興的指揮下,黃申薌率部參加著名的陽夏保衛戰。
徐宗漢先後兩次參加了廣州新軍起義,憑著過人的沉著冷靜與聰慧勇敢,她在起義中擔任重要的聯絡工作職務。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她冒死護送身負重傷的總指揮黃興前往香港。
不久之後,武昌起義爆發,徐宗漢隨黃興緊急返回武昌,然而路途關卡查驗嚴苛,稍有疏忽便會被清軍抓捕。為了不暴露身份,徐宗漢求助好友張竹君,透過假扮張竹君的醫療隊人員,成功躲過搜查,順利抵達武昌。隨後,徐宗漢與張竹君即刻在漢陽開設臨時醫院,冒著炮火救護傷殘士兵。後來,她追隨孫中山,參與籌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在武漢,從武昌造船廠東大門往北,有一條從平湖門至閱馬場的東西行馬路,叫做彭劉楊路。這條路是紀念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當天犧牲的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位烈士,也就是後人所熟知的“彭劉楊三烈士”。
彭楚藩受到同盟會革命宣傳的影響,先後參加文學社與共進會,任憲兵營革命代表。秘密介紹同志加入革命組織,深受敬重。
劉復基雖體弱多病,卻有著驚人的毅力和超人的膽識。當共進會與文學社醞釀聯合時,劉復基在其間做了大量說服工作,為組織武昌起義做出了重要貢獻。1911年9月,共進會、文學社舉行聯合會議,劉復基被推為軍事籌備員,負責主持起義中軍事方面具體工作的佈置和擬訂起義的行動計劃,被同志們稱為“小諸葛”。
寶善裡失事後,形勢嚴峻,劉復基提出了當晚起義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並擬了簡短的起義命令。為了儲存革命力量,劉復基勸說了部分同志離去。不久急促的敲門聲響起,大家知道是清軍警找到了此處。在萬分危急之際,劉復基臨危不驚,挺身而出,力擲炸彈,不料炸彈未爆,清軍警一擁而上,逮捕了劉復基。
激勵了革命黨人的鬥志
楊洪勝生於貧苦農民之家,從小飽經磨難,深知社會底層大眾生活的不幸,革命思想就像燈塔般為他指明瞭前行的方向。由於楊洪勝忠誠肯幹,很快便得到了革命黨人的信賴。不久楊洪勝就參加了反清組織——振武學社。後來因機關暴露遭到破壞,革命黨以研究文學為名,改名成立了“文學社”,楊洪勝便加入了“文學社”,後分管總務。
武昌起義前夕,革命黨人商定組織起義的臨時總司令部,大家推舉楊洪勝為交通員,擔負到各兵營秘密運送炸彈、槍支等軍火武器的任務。
1911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烈士英勇就義,激勵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革命鬥志。當天,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黨人高呼“楚有三烈,覆清必楚”“三烈在前,我們繼後”等口號,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吹響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號角。
(長江日報出品 統籌|陳昌 整理|陳智 設計/排版|張莉 製作|王戎飛 校對|蔡揚 熊琳琳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網、辛亥革命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武漢地方誌數字方誌館等)
【編輯:賀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