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是10月1日。然而,如果問:“國慶日”是怎樣確定的?為什麼要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可能很多人都不甚瞭解。
“國慶日”的由來
“國慶日”就是共和國的“生日”。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何日,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1949年9月21日。1949年9月21日,全國人民渴望已久的為新中國奠基的盛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當時,就有人把這一事件看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誌。第二天,《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舊中國滅亡了,新中國誕生了》的社論。社論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開幕,“這是全中國人民空前大團結的會議。這次會議宣告了舊中國的永遠滅亡和新中國的偉大誕生。”
第二種說法:1949年9月30日。當時,持這種觀點的人比較多。比如,9月30日,朱德在政協會議的閉幕詞中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工作,已經勝利地完成了。我們全體一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同天透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也指出:“當我們舉行會議的時候,中國人民已經戰勝了自己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宣言還指出:“中國的歷史,從此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全國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已宣告成立。”
第二天,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公告》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業已集會……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決定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於本日在首都就職,一致決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公告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時間是有先後之分的。共和國成立在先:在9月30日結束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民政府成立於後:10月1日下午2時舉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就職典禮,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為什麼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
既然上述兩種說法中,關於新中國宣告成立的日期都不是10月1日,那麼10月1日又是怎麼被定為“國慶日”的呢?
應該指出,在舉行開國大典之際,新中國的領導人還沒有考慮“國慶”一事。最早提出“國慶日”的是政協委員馬敘倫。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會上,魯迅的第二任妻子、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許廣平提出:“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該會議透過“請政府明定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舊國慶日”的建議案,送請中央人民政府採擇施行。
所以,第一位提出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的人,就是那個最初建議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人。馬敘倫,浙江杭州人,於1885年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他曾當過《東方雜誌》編輯、《新世界學報》主編、《政光通報》主筆,先後在廣州方言學堂、浙江第一師範、北京大學等學校任教。他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主要締造人和第一位主席,也是一位書法家。馬敘倫作為政協常務委員,本應出席這次會議,卻因病缺席,只能委託許廣平在會上說出自己的提議。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透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議》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的這個建議是符合歷史實際和代表人民意志的,決定加以採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茲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
這就是把“10月1日”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即“國慶日”的來歷。
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辰”,即“國慶日”,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選一個具有標誌性的重大事件;最好是個吉利的日子。按照這兩個條件,9月21日與9月30日,也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與閉幕之日,顯然都不太合適。10月1日,則符合這些條件:其一,在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率副主席、委員就職,無疑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其二,10月1日是甲子日。古人認為,甲子為干支之始,是第一個干支組合。甲子出場後,其餘的干支組合才一個接一個地出場,相當於事之起始,事之確立之時也。凡事之始,用甲子日最吉利。所以把這天作為國慶日,不僅吉利,還寓意著是一個新的開始。
因此,《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指出:“這個建議是符合歷史實際和代表人民意志的。”
新中國的國慶節、閱兵式與黃金週
新中國的國慶節,最引人矚目的當屬閱兵活動。建國初期閱兵頻繁,從1950年到1959年,每年的國慶盛典上都會舉行盛大的閱兵活動。1950-1953年在國慶閱兵上檢閱軍隊的是解放軍總司令朱德,1954年-1958年是國防部長彭德懷,1959年是新任國防部長林彪。
196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暫停了國慶典禮制度,改為“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1964年,國防部公佈的軍隊相關條例中首次出現了閱兵條款。
1981年,根據鄧小平的建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國慶閱兵。1984年建國35週年閱兵,北京舉行了前所未有的盛大閱兵、遊行活動。
鄧小平的改革成績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群眾遊行的過程中,北京大學的學生們意外地打出一幅自制標語“小平您好”,為這一年國慶留下了一個經典的瞬間。
之後的1999年和2009年,國家在北京分別舉行了國慶50週年、60週年的閱兵活動。
相較於閱兵,今天人們更熟悉也更向往的黃金週,其歷史卻只有不到20年。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公佈了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國慶、春節、勞動節的假期定為3天;2000年開始,對這三個節日實行前後雙休日調休,從而形成7天的假期。2000年國慶節出現了第一個“十一黃金週”,假日旅遊的熱潮迅速席捲全國。
“黃金週”的做法出現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動因之一是刺激內需、拉動國內經濟,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它可謂適時而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隨“十一黃金週”而來的休假、旅遊成為國慶最好的註腳。
半個多世紀前,南京人這麼過國慶!
在南京市檔案館至今仍儲存有新中國曆次南京市國慶大慶典的珍貴歷史資料,包括當年的慶典路線圖、各式證章、花車牌坊樣式及照片,翻開這些塵封數十年的歷史資料,依然能夠感受到當年南京那些感人至深、熱情洋溢的幸福畫面。
據記載,1959年的國慶節當天,新街口布滿了數不清的紅旗,宛如一片紅色的海洋,附近的高樓都懸掛著巨大而鮮豔的字標。新街口廣場正中間搭起了臨時檢閱臺,檢閱臺四周站滿了人,而周邊的大樓內,只要有窗戶的地方都露出黑壓壓的人頭,就連樓房的房頂也站滿了觀眾。
1959年10月1日當天剛破曉,參加慶典遊行的30萬各界代表就開始向集合地點聚集,當時可以說是舉城歡慶、萬人空巷。人們穿起節日的盛裝,彙集到事先指定的地點。
清晨7點半,12門禮炮齊鳴28響,樂隊奏起莊嚴的國歌,國慶10週年慶典正式開始。
8點整,盛大的遊行開始了。慶祝遊行的隊伍從鼓樓、太平南路、北京東路等多個聚集地列隊出發,一起湧向新街口廣場。廣場上空,隨著紅色的大宮燈冉冉上升,出現一條矯捷的巨龍和一隻絢麗的綵鳳,在高空中飛舞。參加慶祝遊行的隊伍揮舞各式各樣的紙質小紅旗,跟隨口號員的口令大聲歡呼。數以萬計的人群歡聲雷動。遊行隊伍由1600個工人、學生組成的儀仗隊為先導,他們高舉著國旗,抬著國徽,手持鮮花,分南北兩路向廣場檢閱臺前進。
資料顯示,當年參加慶典遊行的隊伍分為南北兩路,在北路體育大隊由8000多名男女運動員組成,表演了各式運動的人體造型以及優美動人的體操,南路最引人注目的是文藝大隊,共分為儀仗、群眾文藝、電影美術、專業戲曲、尾旗隊五部分,共有27個節目,22部彩車,由2600人組成。
文藝大隊隊伍的隊標每個字由四個男同志抬,八個女同志手執鮮花圍繞在每個字的周圍,共計四十人,男子穿著白衣白褲,女子穿著旗袍。文藝大隊中有省、市專業劇團演員們演出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將,以及由“紅色的種子”“送瘟神”“救風塵”“無名島”“蔡文姬”等名劇組成的彩車,在彩車之前,還有“傘上行車”“藝術造型”等雜技表演。
群眾文藝隊伍是各個工廠、學校等業餘團體表演的龍舞、獅子舞、傘扇舞、荷花舞、水稻舞、四人花鼓舞等。
還有電影、美術工作者組成的三輛彩車、16幅畫也融入到了這個遊行隊伍。
工人大隊是當時最龐大的一支隊伍,來自各行各業的工人們抬著琳琅滿目的生產圖表、實物、模型和畫牌,駕駛著各種模型彩車參加了慶典遊行。南京鋼鐵廠的工人當時是第一次出現在工人遊行隊伍中。
“上世紀50年代,南京工業取得許多重大成就:十年來試製成功的新產品有高壓合成容器、1500瓦汽輪發電機、電影攝影機、載重汽車、高精度縱切自動機床、特級收音機電視機、高階水泥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南京1957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架電影攝影機;南京製成我國第一架無線電天文望遠鏡,1958年,中國第一臺輕型卡車在南京誕生。”
當天的慶祝遊行在上午11:30結束,這時新街口廣場變成了一個大花園,彩色禮花炮齊鳴,人群成為歡樂的海洋。
在慶典遊行結束後,整個國慶期間南京都有許多歡慶的活動,南京的各大影劇院都上映一系列的國產電影,工人文化宮、文化館、紀念館向市民開放,南京城到處張燈結綵、紅旗飄揚,各主要路口都紮了用松柏裝點的高大牌樓,全城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END
參考內容:
1、《北京日報》:新中國國慶日的確定
2、中國國家歷史:古今中外的國慶節:不止閱兵與黃金週;
3、南京釋出:半個多世紀前,南京人這麼過國慶!
稽核、釋出:朱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