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武漢理工大學百年曆程中的一大批革命先輩,以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底色和久久初心在黨的革命史上留下了瑰麗篇章。紅色基因,生生不滅,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在學校黨史學習教育蓬勃開展之際,今日起,【理工故事】聚焦理工校史上的革命先輩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革命精神,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奮鬥偉力。
“萬眾一心抗強暴,千里平原風雷吼。聲東擊西出奇兵,集中優勢殺敵寇……”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智勇雙全的主人公李向陽的故事家喻戶曉。抗日戰爭時期在冀中平原活躍著眾多李向陽式的令日寇聞風喪膽的抗日英雄,機智勇敢、神出鬼沒,置生死於度外,留下無數傳奇故事,被譽為“冀中李向陽”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黨委書記鮑振世就是其中之一。
鮑振世,河北完縣人,16歲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割槽政治部敵工科、晉察冀第三地委敵工部幹事,中共望都縣委城工部副部長,中共定縣縣委城工部部長等職。他在極其艱苦和錯綜複雜的敵後抗日鬥爭中,堅決貫徹我黨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廣泛發動群眾,分化瓦解敵人,不斷擴大抗日武裝。打日寇、除漢奸、端崗樓、拔據點,採取機智靈活的戰略,巧妙地同敵人周旋,出生入死,歷盡艱險,開展情報、策反工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為冀中抗日根據地的發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7年任中共定縣縣委城工部部長的鮑振世
1940年12月,冰雪覆蓋的冀中大地,戰火在燃燒。百團大戰還在激烈地進行,鮑振世接到一個緊急任務,把一封急信從平山送往行唐縣。他扮成一個乞丐,頂著凜冽的風雪,奔走三百餘里,透過敵人的層層封鎖線,在不幸被鬼子抓住的時候,他急中生智跳進刺骨的冰水裡洗澡、胡鬧,裝瘋賣傻以迷惑敵人,從而安全脫險,順利將情報送到行唐地區的部隊手中。複雜、殘酷的地下鬥爭鍛鍊了他的鋼筋鐵膽,培養了他的大智大勇。一次次身陷險境,一次次化險為夷。他曾為前線籌糧化裝進城,隻身闖入望都縣商會會長的家。偽會長虛與委蛇,安排下一桌鴻門宴,想趁他放鬆警惕喝醉之後,把他交給鬼子。他憑著一身膽氣,再次隻身前往,以武松十八碗仍過崗的酒量,讓敵人詭計落空,成功完成籌糧任務。
1948年底鮑振世隨四野大軍南下,任職中原局組織部城工科,主要為四野開進武漢、解放武漢做情報工作。武漢解放後,他先後擔任武漢市碼頭管理處運輸公司籌備處主任,武漢市搬運公司經理,武漢市建築工程局、武漢市設計委員會黨委書記,武漢化肥廠黨委副書記等職,為武漢碼頭的成功改造、為武漢市的經濟建設和組織武漢人民抗洪搶險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9年2月起鮑振世擔任武漢工學院黨委書記,一干就是 20多年。作為第一代建校創業領導人,他堅定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為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荒涼的馬房山上,他帶領廣大師生艱苦奮鬥,使學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向前發展。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他組織師生員工自力更生,創辦農場生產自救,校內開荒種地“瓜菜代”以度難關。文化大革命中,在學校面臨生存發展的關鍵時刻,他多方奔走呼籲,向省委領導和有關部門尋求支援,以堅持為農業機械化服務的辦學方向為由,爭取上級批准將武漢工學院更名為湖北農業機械學院,使學校在動亂的年代得以儲存。在“文革”後期他想方設法調入一大批畢業於重點院校、又有相當實踐經驗的中青年骨幹教師,為學校的學科建設及以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3年校黨委書記鮑振世(左)陪同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徐斌洲(右)視察學校
“文革”期間,鮑振世被批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專案組到他的家鄉河北完縣大李各莊村調查他的歷史問題。結果聽到的是他少年英雄有勇有謀的傳奇故事,鄉親們交口稱讚他根紅人正,驍勇善戰,一口氣能飲三斤衡水老白乾,是縱橫冀中平原使雙槍的“李向陽”式英雄人物。“冀中李向陽”的稱號由此浮出水面,不脛而走。對此他很平靜,他說我是貧苦農民的兒子,是家鄉的小米養我成人,革命戰爭的熔爐磨練我成長,為黨和人民努力工作是我的本分。
寵辱不驚,無私奉獻,鮑振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一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
(相關史料由鮑振世的女兒鮑曉惠提供)
【小資料】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沿革
1958年10月,武漢工學院成立。1971年12月,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併入,學校改名為湖北農業機械學院。1979年4月,學校恢復武漢工學院校名。1995年3月,學校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2000年5月,武漢汽車工業大學與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
來源: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