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摩博會終於拉開帷幕。今年國產品牌產品層面爆發力度可謂空前,不僅全新車款的釋出多到令人髮指,而且參展品牌大都手握數款重磅車型。別說以前,就是去年這個時候,我都不敢想象會有今日之盛況。
作為一個行業“老人”,十幾年來我親歷過每一屆重慶展,從早期的休閒遊(喝喝酒、會會友),中期的定向遊(如12年GW橫空上市);到後來趕場遊(每天2萬步起的刷館),再到今天的泣血遊(精力不夠、版面不夠,內卷卻管夠)。
以前怕來重慶,是總會喝到吐;現在怕來重慶,是必需幹到吐。這背後,折射的正是行業轉型之路。
從同質化嚴重的通路貨,到能平視世界的更大(排量)、更酷(造型)、更銳(資料)的新國貨。中國摩托車,正在走進覺醒年代。
當然,“覺醒年代”僅僅只是開始,那些活躍的摩企,正透過不同路徑,尋求著中國摩托車轉型的所謂“良方和真理”。不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
當然,喧囂熱鬧的背後,也必須看到行業目前的些許隱患。如此多新品的爆發式湧現,是否符合製造規律?是厚積薄發之使然,還是另一種浮躁?如果說當年的同質化是你仿我仿大家仿,那麼今天你方唱罷我登場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同質化:既缺少對產品的精耕細作,轉而被快消文化和浮躁輿論所裹挾,唯大排量和效能車不成活。
或許不同路徑都有成功的可能,我也樂見中國摩企能“共同富裕”,但靜下心來遵照製造業規律的發展之路,絕不應該被低估。
所以,當豪爵XCR正式出現在重慶展臺上時,我覺得可以靜下心來,去品一品這款中國製造中排量的旗艦車款。
DR300的誕生,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它證明我們是能夠造出真正具有世界級水準的中排量車款。當然,它也有短板,除去價格因素之外,其外形設計與車迷期待稍有距離。於是,XCR出現了,它要解決的正是豪爵的一個痛點,那就是審美。
顯然,XCR的設計“很不豪爵”,這款車型的外形設計有歐洲設計團隊的參與,所以我們能看到它的整體感和設計語言,有別於以往的豪爵車型。
從風格定位來說,XCR比較強調跨界概念,它既兼具了運動街車的犀利感,又強調了新現代主義街車的優雅舒適。毫無疑問,這是一款更傾向於新生代而打造的機車,也旗幟鮮明地鎖定了細分市場。這是與通路車時代那種追求全面適應性而截然不同的理念上的轉變。從這個層面來講,它的出現對於豪爵算得上意義重大。
從配置來講,XCR採用和DR300幾乎一致的高階部件,同時還有部分提升。不變的包括倍耐力“惡魔3”子午線輪胎,博世十代雙通道ABS、KYB倒立叉、歐司朗LED燈珠、晶片鑰匙等;有調整的包括新款日信雙缸卡鉗和負顯儀表的樣式等。顯然,它仍然是目前國內市場中排量車款中配置之最,沒有之一。從裡到外的高階感,能夠令真實使用者獲得更多滿足。
在動力方面,XCR仍然採用298cc排量的非同步雙缸引擎,最大功率21.5kW/8500rpm,最大扭矩為27.8Nm/6500rpm;缸徑和行程為57.3×57.8(mm),也就是所謂的1:1黃金比例,能夠帶來活躍且富有激情的動力響應。這套動力系統在全年測試時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特別在中低轉速區域,不僅順滑,而且也頗具質感,相信也同樣會延續到XCR上。
重點升級部分,相對於DR300,XCR列裝了滑動式離合器,官方稱能夠令手柄操作力減少30%,特別在遇到緊急降擋時,能夠有效防止後輪彈跳,帶給騎士更為輕鬆的駕駛體驗。
關於騎行設定,也是XCR與DR300具有較大變化的部分。相對而言,DR300更突出運動特質,像一款去掉外殼的運動跑車,而XCR則將重點放在了更多使用場景的適應性上。儘管軸距、座高與DR300無二,但落座點、腳踏位置,特別是平直把手的設定,還是令XCR的騎行三角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同時,配合其短尾設計所帶來的重心前移(更集中),且油箱兩側導流口的開闊設計,也令雙腿夾持感變得不盡相同。所有這些改變,無疑會使XCR的騎行姿態更為舒展,駕姿也更加帥氣。
中午,簡單對XCR進行了一下試駕體驗,輕鬆、順滑的動力響應,得體的操控回饋和騎行質感,可以說是超出預期。特別是騎行三角的改變,帶來了更加適宜日常通勤和休閒出遊場景下的那種愉悅感。由於時間緊迫,來不及對影片進行剪輯,隨後將另行釋出。
關於最重要的價格,豪爵本次並未公佈。但來自不少渠道的反饋,XCR的最終售價將會落於一個比較適宜的位置,至少保證不會飄。歸根結底,價格仍然是一把萬能鑰匙,豪爵沒有理由棄之不用。總之,很快就會正式公佈,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寫在後面
豪爵這次無疑是有備而來,儘管沒有更大排量或者更追求極致的效能車露面,讓人仍有遺憾,但它在通勤市場完善了產品結構,比如這次登場的UHR和AFR;同時在中排量領域,有DR、XCR、TR三款定位不同的車型,以應對不同需求。不難看出,它對標的就是本田,在競爭層面,並沒有被帶偏節奏。
之所以能夠取得18連冠,豪爵靠的就是精雕細琢,僅出精品,要做就做同級最優。這是骨子裡的DNA,不可能因為某些輿論壓力就放棄掉企業的核心理念。同樣,這種傳承看似不夠適應當今市場之快,但換個角度,何嘗不是夯實內功的必然之選。
不知從什麼時候,輿論場開始不比質量,不比製造細節,不比使用者體驗,轉而青睞排量和引數;不知什麼時候,那些沒做明白小排量,甚至都沒怎麼做過小排量的,也能夠“俯瞰眾生”,開掛公升級和牛鼻四缸?如果做摩托車真那麼簡單,那請繼續做大做強,走出國門,別讓使用者兜底就好。
真正的競爭其實才剛剛開始,可能會很激烈,甚至是地動山搖。作為旁觀者,還是要理性點去看待每家企業按照適合自身方式去謀發展的路徑,而不是看戲不怕臺高地“指點江山”,這毫無意義。
未來市場將會變得愈發有趣和精彩,究竟誰能逐鹿中原,笑到最後?都還未知。2021年的重慶摩博會,也許正是這場大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