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
“中國式的現代化”
“三步走”戰略的提出,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鄧小平作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參與決策了新中國前30年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1954年9月,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表述了“四個現代化”的概念。“文化大革命”後,在撥亂反正、對外開放以及國內進行經濟調整的新形勢下,鄧小平鄭重地思考20世紀末實現中國“四個現代化”的真正含義。
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會見馬爾科姆·麥克唐納為團長的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談到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他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現在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是你們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紀末能達到你們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達到這個水平,也還要做許多努力。由於缺乏經驗,可能比想象得還要困難些。”
“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由此提出。兩天後,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道:“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本世紀末,我們大概只能達到發達國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這裡,鄧小平把“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進一步概括為“中國式的現代化”。
“中國式的現代化”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強調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量力而行,不再追求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國防現代化方面的高指標,而是側重於人民生活富裕的程度。
1978年中國人均工農業總產值是250美元,那麼,20世紀末會提高到多少呢?這是鄧小平思考的焦點。
一年後,鄧小平在青島接見山東省委和青島市委負責人時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定出了標準,即人均收入1000美元。他在講話中指出:“搞現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會主義,不是搞窮的社會主義。有的人說社會主義不如西方好,如果那樣,這是什麼社會主義,是‘四人幫’的社會主義。生產力不發展,有什麼社會主義優越性。如果我們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就很不錯,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還可以增加外援。”這裡所說的“人均收入”指的就是後來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1000美元的提法是吸收了當時國際上最新的衡量標準提出的。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各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座談會上指出:“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後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前一時期我講了一個意見,等到人均達到1000美元的時候,我們的日子可能就比較好過了,就能花多一點力量來援助第三世界的窮國。現在我們力量不行。現在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大概不到300美元,要提高兩三倍不容易。我們還是要艱苦奮鬥。”
“小康”
如果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將是個什麼樣子?鄧小平陷入沉思中,他在謀劃著用一個什麼樣的詞來描繪這個藍圖。
一個恰巧的機會讓鄧小平的靈感捕捉到一個描繪中華大地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熱詞——“小康”。
1979年12月,鄧小平以副總理身份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以及隨同人員。會談一開始,大平首相就向鄧小平提出了兩個日本國內議論較多的問題:“中國根據自己獨自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劃,要把中國建設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會是什麼樣?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
鄧小平思索了大約一分鐘,然後作了周密的解釋。先講了歷史淵源,接著講了當時正在醞釀的調整問題,最後把他一段時期以來思考的問題靈動地表述出來,即中國要搞“小康之家”的現代化。
他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我們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他憧憬地說:“那個時候,中國國內市場比較大了,相應的,與國外的經濟交往,包括髮展貿易,前景就更加寬廣了。”
這是鄧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來描述我國“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但這次談話內容沒有公開,“小康”一詞在1979年的《人民日報》上沒有出現過。
進入1980年,鄧小平在多個場合繼續闡述這一新概念。1月16日,他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介紹了之前同大平正芳的談話。由於鄧小平在內部講話中多次提到這個概念,“小康”一詞終於出現在《人民日報》。6月3日,該報第7版登載了一篇通訊報道,文中說:“中國人民正在爭取在本世紀末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到那時,生活可以達到一個‘小康’的水平。”
“三步走”
1980年10月,鄧小平在解放軍總參謀部召開的防衛作戰研究班全體會議上講話,在講到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係時,他說:“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提的目標就是爭取20年翻兩番。到本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至1000美元,進入小康社會。”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確宣佈了翻兩番的奮鬥目標: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然而,鄧小平並未止步,他在繼續向前思考20世紀末以後的事。
1984年,伴隨著國家整體形勢的轉變,鄧小平開始醞釀構思把第三步設想寫到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
要寫第三步,首先要說明前兩步是踏實可靠的,是有把握實現的。到1984年8月,鄧小平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判斷:20世紀內翻兩番是沒問題的,是可以實現的,他在會見美籍華人教授時,小範圍把這個論斷講了出來。
1984年10月6日,在會見參加中外經濟合作問題討論會的中外代表時,鄧小平用更簡明的“兩步走”來概括中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他提到,我們第一步是實現翻兩番,需要二十年,還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此後,鄧小平多次談到第二個翻兩番,有時候還很具體,即到下世紀中葉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000美元,建成中等發達水平的國家。
1987年8月29日,即中共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在會見義大利共產黨領導人時明確闡述了“三步走”戰略: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就是我們的戰略目標,這就是我們的雄心壯志。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對此作了更完備的歸納和概括,表述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至此,鄧小平的構想成為全黨共識和國家大政方針。在“三步走”戰略的部署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徐徐展開。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摘編自《湘潮(上半月)》2014年第8期 蔣永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