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說:
“世事洞明皆文章,人情通達皆學問。”
人情世故,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雖不過是人面、情面、場面的事情,卻處處顯情商,通智慧。
一個有智慧、情商高的人,往往懂得處世的底層邏輯,不傷害他人,不委屈自己。
高情商,可謂是一個人的頂級魅力。
乾脆的拒絕,是一種負責的態度
小說家太宰治在半自傳體小說《人間失格》中說: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懂得拒絕別人,便會被諸多瑣事纏繞,時間被佔據,精力被吞噬。
乾脆認真地拒絕,不僅能幫我們儲存精力,還是對他人他事負責的表現。
一位辯手曾講過自己經歷的一件事:
有一段時間,他經常會接到推銷電話,一開始,他會立馬掛掉電話,但沒幾分鐘,又會因為掛電話而感到內疚,覺得對方也是為了生活,很不容易。
有了這樣的同理心,他再次接到電話時,決定用委婉的方式拒絕,比如找各種理由結束通話電話。
但令人意外的是,對方會再次打電話過來。
於是他直接告訴對方,我可以給你時間,讓你說,但不管你怎麼說,我都不會買。
雖然他說的是真話,但對方並不想放過任何一個“意向客戶”。
於是十幾分鍾過去了,聽著依然沒有成交的意思,對方不客氣地掛掉了電話。
他感概道:
“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接拒絕呢!”
是呀,明明是一番好意,卻因為沒有果斷拒絕,不僅耽誤了自己的時間,也讓對方的工作效率直線下降,這便是典型的“好心辦壞事”。
學者南懷瑾也說:
“有人託你上街買一塊豆腐,另有一個人託你帶一包鹽巴和糖,你說都可以,結果回來時都忘了,害得人家菜炒不成,咖啡喝不成,誤了別人的事。”
不如認認真真地拒絕,明明白白地回絕,不僅是對自己好的開始,更是讓人際關係進入良性的開端。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貝勃定律”:
當一個人經歷強烈刺激後,再遭受的刺激,便會變得微不足道。
拒絕也是如此,當你第一次拒絕別人時,對方可能會感到意外,卻可以減少或杜絕之後再出現的“無理請求”。
所以,不要擔心拒絕會得罪對方,作家三毛,也曾在《自己》中寫道:
“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
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
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當中的。”
而乾脆果斷,則是最高情商的拒絕方式。
會麻煩別人,是一種有效的互動
會麻煩別人,是一種有效互動的方法,它可以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就像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
1736年的一天,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的議院發表演講,另一個議員對於富蘭克林的觀點極其反對,還在演講中狠狠“批判”富蘭克林。
雖然如此激烈的反對,讓富蘭克林措手不及,但他還是很快理清思緒,決定爭取到這位議員的支援。
富蘭克林選擇用“麻煩”對方的方式,和對方建立關係。
他打聽到對方收藏著一本絕版的書籍,便寫了一封信,提出借書的請求。
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議員爽快地同意了。
富蘭克林也很講信用,很快歸還了書籍,並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兩人的交集就此展開,在幾天後的會議中,富蘭克林驚喜地發現,對方竟然主動和他打招呼,還表示“任何時候都願意效勞”。
這位議員不僅在這次會議中支援富蘭克林,兩個人還獲得了滋養一生的友誼。
“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富蘭克林如是說。
與人相處,不要怕麻煩別人。
提出一個無傷大雅的小請求,對方便能在輕易幫到你的同時,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這樣的“麻煩”,往往更讓人受歡迎。
一位銷售冠軍也曾說:
“我的銷售秘籍很簡單,就是會麻煩對方。”
別的銷售員敲開門,往往會說:
“你好太太,能給我三分鐘時間,讓我介紹一個我們公司產品嗎?”
一般而言,這樣的開場,大機率會遭到拒絕,甚至話還沒有說完,對方就會關上門,把一切可能拒之門外。
而這位銷售冠軍,卻在敲開門時這樣說:
“你好太太,我是一個路過的推銷員,我口渴了,能不能給我一杯水喝?”
僅僅是把訴求變為“麻煩別人”,他的成功率便提高了80%。
這便是“會麻煩”的力量。
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被需要”的渴望,一個不大的“麻煩”,只需要舉手為之,卻可以獲得內心的成就感,何樂而不為?
而懂得麻煩別人的人,也深諳禮尚往來的道理。
好的關係,是互相“麻煩”,“麻煩”了別人,也讓別人“麻煩”一下。
就如《禮記·曲禮上》中所吟誦: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有尺度,有方法,麻煩別人,便是高情商的互動方式。
給人臺階下,是一種體面的善良
世事如雲,舒捲變化,從無預兆。
萬事通達的人,往往會在這世事無常中,新增一份善良和寬容,說話給人留餘地,做事給人臺階下。
唯有如此,自己才有轉身時的從容,不斷延伸的前路。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外國人到一家高階的酒店吃飯,對酒店中的景泰藍食筷十分喜歡,於是在吃完飯後,“順手”把筷子放進了自己的包裡。
一旁的服務員看到後,並沒有直接上前揭穿,而是轉身去了後堂。
不一會兒,她雙手捧著精美的綢面繡花匣子,走到這位外國人面前說:
“先生,您好,我們發現您在用餐的時候,對於我國傳統工藝品——景泰藍食筷很感興趣。
非常感謝您對中國工藝品的欣賞,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餐廳經理決定把您使用過的這雙景泰藍食筷送給您,這是配套的錦盒。”
外國人聽完服務員的話,明白自己剛才的行為,都被看見了,對方這是給自己一個臺階下。
帶著慚愧又感激的心情,這位外國人解釋說,自己多喝了一點酒,誤把食筷放在了包裡,並執意要出錢買下這雙筷子,紀念這意義非凡的一天。
就這樣,服務員不動聲色地幫餐廳挽回損失,幫客人化解尷尬,贏得正面的交際效果。
情商高的人,往往懂得在處事時,留下一分善良,作為人與人相處的潤滑劑,這不是圓滑和無底線,而是心懷寬容,胸有乾坤的智慧。
《菜根譚》中有云: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在說別人不好的地方時,不要太過嚴苛,不然,不僅很難達到讓人改正錯誤的目的,還會失去人心。
情商越高的人,心胸越開闊,眼界越高遠。
得理饒人、適可而止,留下臺階,亦是留下善良,留下人情味。
這便是處事的智慧。
知情亦識趣,是一種難得的分寸
作家李筱懿在《靈魂有香氣的女子》中說:
“進退相隔不過是分寸的把握,人生苦短不過迂迴之間。”
一個為人有分寸,處世有尺度的人,往往懂人情、懂世故,知情識趣。
如《紅樓夢》中的薛寶釵,便是這樣一個張弛有度,知情識趣的人。
在第18回中,賈府上下都在為賈元春回家省親忙碌著,王夫人和王熙鳳也不例外。
兩個人一邊忙著安排新進府的人員,一邊開樓開庫,又是要揀紗綾,又是要收金銀器皿。
看著焦頭爛額的一眾人,寶玉和黛玉還只是自顧自地玩耍,寶釵卻識趣地說:
“咱們別在這裡礙手礙腳,找探丫頭去。”
在第22回中,薛寶釵過生日,賈母知道是她過的第一個生日後,便讓鳳姐張羅個生日宴,還特意強調要請個戲班子來。
在這樣的歡快氣氛中,賈母問薛寶釵喜歡聽什麼戲,喜歡吃什麼食物,薛寶釵都應景地說了賈母喜歡的型別,惹得賈母的心情更加愉悅。
而林黛玉卻在聽到寶玉要幫她點戲的時候,卻是酸酸地說:
“犯不著借人的光”。
難怪在薛寶釵一出場,曹公便寫道:
“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就連賈母也說:
“從我們家四個女孩兒算起,全不如寶丫頭。”
一個識趣的人,會在不委屈自己的基礎上,照顧到別人的感受。
行有度,進有術,這是一種贏得人心的智慧,也是高情商的體現。
就如作家于丹所說: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
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
這樣的人,自成宇宙,和誰在一起,都有幸福的能力。
《莊子·人間世》中說: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悠悠人生,一春一秋,一朝一夕,將來的事,還很遙遠,過去的事,已然逝去。
智商決定你走多高,情商決定你走多遠。
想要在人生路上走得越來越遠,一定要懂得高情商的處事方式。
懂得拒絕別人,不在人際關係中委屈自己;
懂得麻煩別人,不在生活工作中偽裝堅強;
懂得給人臺階,不在灼灼光陰中放棄寬容;
懂得知情識趣,不在淡淡歲月中失去分寸。
這樣的人生,才是不被人情世故所捆綁的人生。
浮雲朝露,得失枯榮,擁有高情商,才能知世故而不世故,才能體味清閒人生。
點個【在看】,人生路漫漫,願你我都能成為情商高的人,為別人點一盞燈,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