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國共兩黨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在國民黨一方,為了壯大聲威、打壓我們的人民軍隊,蔣介石一方甚至還硬是把自己當年黃埔的學生加上如今的一些個勇將,搞出了‘十三太保’的名堂,風頭一時無兩。
只不過,估計蔣介石怎麼也料不到,貴為‘十三太保’之一的郭汝瑰軍長卻是我人民軍隊的擁護者。
在解放戰爭的末期,郭汝瑰軍長因為出任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的廳長,掌握了國民黨軍隊的絕大部分動向。
故此,他把自己經手的重要情報轉達給了我軍,為我軍的解放戰爭的推進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而在這之後,郭汝瑰更是帶領著自己的三個師的軍隊和平起義,於四川的宜賓正式地加入了我們的人民軍隊,成為了解放軍第72軍的軍長。
在這一次的和平起義中,郭汝瑰軍長手下的三位師長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們都是誰呢?
第一位便是72軍104師的師長傅秉勳
傅秉勳師長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他本人才華甚佳。權勢也大,但卻因為其秉性遭人冷眼,甚至是受到了大多數後來者的鄙視。
傅秉勳的才華是公認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他個人的履歷中看得到。
傅秉勳少年得志,憑藉著優異的成績進入到了黃埔軍校進行學習,在校期間也是得到了同學與老師的很高的評價。
要知道,當年的黃埔軍校被稱為‘東方的西點軍校’,國民黨方面的絕大對數將領都出於此,由此,可見黃埔軍校的人才濟濟,可就在那樣的一個情況下,傅秉勳還能脫穎而出,足可見其優秀之處。
也正是因為他在黃埔軍校的良好表現,使得他在畢業之後直接進入了胡宗南和楊森的部隊中進行學習提升,但這時候,傅秉勳身上矛盾的一面也開始出現,那便是他的小人心性。
傅秉勳在楊森部隊中本來很受重用,甚至很快地就被提拔到了軍長的位置。但是傅秉勳本人卻因為與楊森產生了私人的恩怨,於是乎假公濟私,把楊森部隊的軍餉納入了自己的囊中,使得部隊遭受了很大的損失。
也因此,傅秉勳一度被蔣介石撤掉了軍銜和黨籍。
但是,傅秉勳雖心性確實不良卻仍舊不失為一個才將,所以,後來的解放戰爭末期,在國民黨將領或犧牲或降服的情況下,國民黨嚴重缺乏軍事領導人,於是乎傅秉勳又登上了軍事舞臺,成了郭汝瑰軍長手下的104師的師長。
當是時,郭汝瑰軍長已經有了明確的起義計劃,就等著與自己手下的各位師長協商,不僅是另謀出路,更是為我們的國家獻出自己的有效力量。
在徵詢傅秉勳師長的建議時,他本來答應了郭汝瑰軍長的計劃,在宜川正式起義,但是等到了預定的時間即將到來,傅秉勳師長卻是臨陣退縮了。
原因是不想在時局未定的情況下作出難以更改的謀劃,對此,郭汝瑰軍長是無奈卻也難以強求,只能是讓他交出兵權,就此離開72軍。
但是,傅秉勳雖然不想對自己的前路早下定論,卻不意味著他甘心一無所有。相反,在離開郭汝瑰軍長後,他去到了川西,憑藉著自己的巧舌如簧,愣是把一支原本準備起義加入到我們人民軍隊的部隊給哄得跟他走了。
當然了,當時我們的軍區也反應迅速,在事態未擴大之前就把這叛亂扼殺。
之後,傅秉勳依然沒有閒下來,他離開四川來到成都,找到了毛人鳳,求他向蔣介石委員長解釋他在72軍純屬被脅迫、他本人對於國民黨絕無二心。
要麼說他巧舌如簧呢,在他的多方辯解下,不僅沒有受到國民黨方面的一絲懲罰,而且還被提升到了中將副指揮。
只不過,傅秉勳輾轉多年,他那點兒小人的心性還是沒有變化。
因為害怕國共兩黨爭鬥殃及池魚,他竟然偷走了成都站電臺,拉著自己經營起來的一些個心腹之人,愣是有組成了一支近3000人的部隊,想要謀定而後動,於亂世中謀求自己的利益。
但是,傅秉勳卻忘了沒有國民黨的庇佑,他本人的武裝力量在當時的共產黨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1953年8月16日,傅秉勳辛苦組成的軍隊被我軍瓦解。
雖然他本人逃跑了,但在同年的9月26日,還是在藏區被牧民抓住並識破了身份,驚慌失措的傅秉勳在慌亂中想逃生,卻不料墜入河中溺死了。
第二位便是72軍34師的師長柏恆
郭汝瑰軍長手下的三位師長中,最為識大體明大義,也是起義能夠成功的關鍵人物,便是72軍34師的師長柏恆。
柏恆師長與傅秉勳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無論是經歷還是自己本身的性格,皆是南轅北轍。柏恆師長不同於其他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或者哪位大人身邊的大紅人,他可不是‘溫室裡的花朵’。
事實上,柏恆師長是實打實的實幹派,他青年入伍,小半生都在南征北戰,抗日戰爭中也有他英勇的身影。
在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方面大肆採用戰績彪炳的將領,柏恆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出色的作戰能力,他被分入了72軍郭汝瑰軍長的麾下,成了34師的師長。
當是時,郭汝瑰軍長已經有了明確的起義計劃,就等著與自己手下的各位師長協商,在與柏恆師長的談話中,郭汝瑰軍長才真正感受到了這個悍將的忠誠與細膩。
原來,柏恆軍長對於解放戰爭的進行本身就抱有不小的意見。
在他的認知中,大家都是中國人,萬萬不需要如同此時這樣的兩軍對壘,而且,他本身的出身並不顯貴,因此對於我黨的土地改革與工農思想都十分的認同。
在這種種原因的促使下,他答應了郭汝瑰軍長的計劃,於四川宜川正式和平起義。
此外,他更是把自己對72軍的瞭解全部向郭汝瑰說明:
“72軍34師的人員組成十分複雜,有著大量的國民黨的老牌軍隊的殘餘,這些人未必對國民黨抱有多大的忠誠。但是,情況危急之下,免不了為了自身考慮,而出賣郭汝瑰軍長,洩露他本身是共產黨情報員的事情。
而且,和平起義的事情本來就需要平衡多方的意見。若是在他們那裡出了錯,則完全有可能把和平起義演變成又一次的武裝起義,這不僅改變了事情的本質,而且對於72軍的力量的消耗也是不可估量的。”
然後,柏恆師長更是把這些難以控制的人列舉出來了。
比如他手下的100團的團長許漢州,原來就是軍統的特務。之所以來到前方的軍隊,一則是因為他本身的年齡已經是高齡,無法適應高強度的特務工作。
二就是黨委那邊希望藉助許漢州此人來加強對72軍的控制,避免軍隊的背叛。
郭汝瑰軍長不由得被這個悍將的心思所震驚,認為他不僅有著充足的戰鬥能力,而且其本身的性格非常細膩,能夠注意到很多他自己都不曾在意的潛在因素。
向柏恆提及的這許漢州,如若是不在和平起義之前加以處理,恐怕會直接地導致起義的失敗。
之後,郭汝瑰軍長在柏恆的建議下,對100團的兵器庫存進行了檢驗,按照柏恆的想法,這些老兵油子恨不得把自己的兵器子彈全賣了換錢存著,因此他們的庫存不可能對得上上面的武器單子。
果然,郭汝瑰發現100團的3挺機槍和大量子彈不知所蹤,於是乎藉此為理由,把許漢州的職位給了贊同起義的其他盟友,至於許漢州本人,則是被直接監禁了。
在柏恆的幫助下,郭汝瑰軍長完成了計劃中的和平起義。而柏恆師長本人,也順利地進入了我方的陣營,並且接受了部隊的改編。
在之後的解放戰爭中也有著良好的表現,更是入職過我解放軍18軍的研究組與西藏昌都地區的農牧處處長等職務。
直到解放戰爭勝利,柏恆在新中國建立之後也繼續地在我黨的領導下從事建國工作,回到故鄉成都為人民做貢獻。
先後擔任四川人民政府參事以及四川政協委員等職務,晚年時期也未曾離開故土,直到終老。
第三位便是72軍233師的師長趙樹德
趙樹德師長說起來,是這三位師長中軍事素養最高的一人,因為他不僅有著優秀的學習經歷,同樣也有著豐富的戰鬥履歷。
趙樹德師長是四川人,本來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知識分子,只是由於時局動盪,國家處於憂患之中,因此棄筆投戎,轉而考取了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成了一位軍校的學員,立志為祖國的安危付出自己的力量。
從當年的實際情況來說,陸軍士官軍校在軍事教育上比之黃埔學校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趙樹德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也確實成長得很明顯,自己的軍事素養以及對戰爭的理解都處於一個很高的水平。
在學業完成後,趙樹德便回國投入了國民黨的軍隊,雖然他的才能過人,但在當時的國民黨的政治體系中,黃埔軍校以外的人並不太受重用,於是乎,趙樹德只能奔赴前線,用無數的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與能力。
在以後的時間裡,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他已經憑藉著自己純粹的戰功得以進入到72軍,成了233師的師長。
當時,郭汝瑰軍長已經有了明確的起義計劃,就等著與自己手下的各位師長協商,在與傅秉勳師長和柏恆師長的談話中,都得到了確切的答案。
因此,這時候趙樹德師長的意見便顯得尤為重要,只要得到趙樹德師長的首肯,那麼本次的和平起義將會大為順利,不會再有其他的威脅。
事實上,趙樹德師長是在這三位師長中最晚下決定的人,因為他不同於傅秉勳的顧左右而言他,對他來說,下定決心起義,是對自己原有的信仰的背叛,甚至於是對自己的背叛。
但是郭汝瑰軍長對趙樹德師長做了很多的瞭解,知道趙樹德本身對於我們的民族,對於我們的祖國有著最為純粹的熱愛,而且,他本人的文化素養是在軍隊中拔尖的那一波人。
在這種情感的共鳴與理性的選擇下,趙樹德將軍最終下定了決心,站在了我們人民軍隊這一邊,之後與柏恆師長一起幫扶著郭汝瑰軍長完成了和平起義。
起義結束後,趙樹德師長正式的進入到我們的陣營,並且,進入到了由解放軍組織建立的學校瞭解學習,在隨後的時間裡,趙樹德一直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政績。
直到解放戰爭借束,新中國成立了,趙樹德師長都在我國四川省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哪怕晚年時期也請纓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繼續發揮餘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
最終,趙樹德先生於1975年因病離世,享年73歲。
這一次的和平起義,對於整個的解放戰爭都是一個不小的突破,原因很簡單,解放戰爭到了末期,國民黨人心惶惶。
在這種情況下,72軍不僅實現了和平起義,而且與我黨的融合也是極其融洽的,這對於國民黨軍隊的威望與士氣,都是不小的打擊。
可以這麼說,這一次成功的和平起義,對於解放戰爭的程序的推進有著巨大的作用。
話說到這裡,我們回顧這一次的和平起義中,郭汝瑰軍長手下的三位師長,其實他們的選擇不一樣,導致他們的人生也完全不同。
首當其中的是傅秉勳,他出爾反爾,背棄了和平起義計劃,而且在這之後還對我軍的起義計劃造成了本可規避的損失,在被我軍瓦解了所組建的軍事力量之後,不斷流浪,逃離到藏區,最終也難逃慘淡收場。
而後,柏恆師長和趙樹德師長,則站在了人民的立場作出了正確的選擇,這個選擇不僅為他倆報國的志向提供了舞臺,也使得二位有了最美好的結局。
那便是在進入新中國之後,以自己的力量去推動我們國家的建設,發揮自己的熱量。
雖然而為最終倒在了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但是,我們知道他們只是用了另一種方式,在與我們並肩,共同為祖國的前進而努力。
作為今天的我們,其實對於當年的這二位師長是有著巨大的敬意的,我們感謝於他們當年的選擇與不斷的努力,當然了,我們也牢記傅秉勳等人,以此為鑑,端正己身!
參考文獻
《郭汝瑰通電起義事件》 2006.9 新華·晚間報刊
《國民革命軍第72軍》 2014.3 翟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