驃騎兵
摘要:自從人類發明了核武器,就進入核武器時代。隨著核武器的發展,未來戰爭很可能會從常規戰爭演變成核戰爭。那麼,在未來戰爭中,如果遇到核大戰,如何才能在核武器攻擊下倖存?
自從人類發明了核武器,就進入核武器時代。隨著核武器的發展,未來戰爭很可能會從常規戰爭演變成核戰爭。那麼,在未來戰爭中,如果遇到核大戰,如何才能在核武器攻擊下倖存?
普通人群在沒有準備,或者被忽悠著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遭受核武器攻擊,那麼能夠倖存靠的不是技術,是運氣!既然涉及運氣這種神秘學唯心主義的東西,想指望有人說清楚是不現實的。所以這個前提就不說了,咱們重點說說如果由準備的情況下,姑且按小編淺薄的知識,說說咱們普通人群,如何在核攻擊下倖存。
應該說如果有核國家之間發生核大戰,很難做到毫無預兆,一下子就到了核大戰的階段,讓我們完全措手不及,這時大家要做的,就是千萬別當那種傻瓜——就像武漢在疫情之初,積極參加萬家宴,還拍照上網炫耀自己對病毒無所畏懼的那種。自己要有所準備,首先確認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否屬於軍事重鎮,是否是交通樞紐或者是中心城市,抑或是否工農業產品集散中心,實在覺得繁瑣,那簡單一點,你是否生活在一個超過三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是的話,不妨按最壞打算預定自己所在的城市已經是對方第一輪核打擊目標。現在你就可以上百度搜索風玫瑰圖,百度出你所在地區的風玫瑰圖,哦,只需風向玫瑰圖即可,學會讀圖,最好熟記所在地區每個月最大機率的風向,在戰爭爆發之初,自己就朝城市上風方向疏散,這肯定是個最好選擇,那種人口稀少,平時被認為是死角落的偏遠農村,山寨都是疏散首選寶地。
但是沒條件,只能在城裡挨著,那麼如果沒在第一時間被核爆炸的衝擊波、光熱輻射殺死的話,那麼接下來最大致死可能就是輻射塵埃汙染,所以記熟所在地風玫瑰圖,第一時間朝爆點上風跑是當務之急,即使這樣,最好還是趕快收集大塊塑膠布,學中東女性那樣,把自己從頭到腳都遮蓋嚴實。有防毒面具當然最好,沒有的話口罩也戴上,第一時間能找到碘片也趕緊大劑量服用——大劑量服用碘片不是可以防止輻射,而是可以讓身體淋巴組織飽和吸收碘,從而無法吸收輻射物質,沿途喝水儘量找封閉環境裡的水,例如冰櫃裡的那些飲料。挨點餓就算了,一天兩天的自己克服一下,在可能的核汙染區最好不要進食,受到核汙染的食物被吃到肚子裡,那就和服毒沒啥區別了。如果你第一時間,能跑出離爆點五十公里,趕緊找到清潔的水拼命沖洗一番,這時國家救援也該到了,那麼活下來的機率就非常高,如果這樣做都沒逃脫核汙染,那就只能怪運氣實在太差了。
第一時間逃出爆點輻射範圍這個問題,靠步行費時費力,汽車千萬別指望,這種時候堵車是必然的,也是致命的!趕緊找到一輛可以使用的腳踏車才是上選,如果能找到一輛腳踏車,那麼第一時間逃出去上百公里都不是難事。
【本號關聯影片號“老周新觀察”,可在站內搜尋,同時全網各大影片平臺同步推出,敬請加關注多支援】
說起來目前最好的辦法,是在核武器攻擊之前,迅速逃到專業防核地下工事內。這ye 可以說是唯一有效的在核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方法。
其實,今天看來,核武器造成大量人員死傷的情況,不是爆炸時候的高溫高熱,也不是強大的衝擊波,甚至不是瞬時輻射,而是核塵埃。因為核武i衝擊波、高溫高熱和瞬時輻射破壞的範圍,終究是有限的。歷史上最強的氫彈,蘇聯的大伊萬,5000萬噸TNT當量夠厲害吧。起爆點數十公里內的木造房屋均全毀,但磚造或石造房屋卻可以殘留,只是門窗與屋頂都被強風吹走。所以,即便是核武器中最厲害的氫彈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誇張。
但是核塵埃就不同了。
核彈爆炸以後,會出現大量的煙雲,其中含有放射性粒子。這些粒子在風和重力作用下,會迅速移動,並且不斷降落在地上。一般24小時內,這些有放射性的核塵埃就會隨風降落在附近數百公里的地區。而一些較輕的粒子,能在幾十小時甚至幾天內才逐步降落。還有一些則能夠維持十幾天,甚至數月。
而核塵埃最厲害的是,會導致大量的核輻射。而這些核輻射在至少48小時內,接觸後會達到瞬間致命的劑量。即便時間較長以後,如果地面沒有經過處理,人出去以後長期接觸這些核塵埃,因輻射劑量的累積,最後還是會死亡。
人類第一顆實戰中爆炸的原子彈,也就是1945年8月6日投擲在廣島的原子彈,其實當天死亡的人數只有8萬人,隨後死於輻射病的高達20萬人。所以,普通核彈爆炸,即便你在核爆區,只要躲入地下室,大機率就沒事了。當年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中心地區,一些日本人因為各種原因當時恰好在地下室,大多沒有當場死去。但是,普通的地下室也是沒用的,因為還是會被核塵埃汙染,最終還是會因為核輻射而死。所以,真正想要活命,就得迅速逃入真正具有防核武器攻擊的地下室。也就是說,這種地下室其實是密封的,對外通風系統經過多層核塵埃的過濾系統,飲用水也不會被汙染,這樣才能保證人的生存。而且,在這種地下室中,知道地面核塵埃被大體清除,你是不能隨便出去的,不然還是會死。
即便活不下去以後,被迫要離開,也必須穿著專業防輻射服裝,配備氧氣瓶之類,迅速撤退到輻射較小的地區。當然如果沒有專業防輻射服裝,雨衣或者塑膠布也是不錯的代用品。
最初當愛因斯坦、西拉德等科學家在向羅斯福總統及軍方將領陳述原子彈“威力”時,因為忙於對納粹德國的戰事,這些大佬們並未將核武器放在眼裡。還有人認為它不過就是一威力大點的炸彈而已。直到受科學家們委託的薩克斯博士(總統科學顧問)向羅斯福講述了拿破崙拋棄了用蒸汽機船代替帆船的策略,遭致慘敗之後,才促使羅斯福下定了研製原子彈的決心。
從廣島、長崎的經驗來看,這兩次核爆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是投向了日本的軍火工業基地廣島,爆炸時釋放出了高達上億度的高溫和颶風般的衝擊波,整個城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廣島頃刻間變為一片火海與瓦礫場。這“巨彈”是透過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及放射性沾染殺傷人和建築物等物品的。連有軌電車的鋼軌都被扭成了S形,還有建築也成了光架並有整座樓都被移了數米遠的。在這個“人間地獄”的情況下,還意外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就是頭上包有白頭巾,戴有白帽的傷亡者,頭髮竟未被燒掉,穿白色衣褲的也有類似防護作用,遮擋部位均未被灼傷。這是因為白色對光輻射具有反射作用。
廣島近300名醫生中,就有270人死於核爆炸,由於醫療機構遭到毀滅性破壞,更極大地增加了死亡率。3天后,第二顆原子彈“胖子”又落到了長崎。但破壞及傷亡情況就比廣島輕些,因一則有了廣島的前車之鑑,二則是長崎處於山谷地帶,不利於核爆炸衝擊波和核輻射的傳播擴散。
長崎靠爆心一面的建築幾乎都被摧毀破壞,但背靠山一面的基本無損失。由此看來,高山峽谷能夠有效削弱核武器的威力,離爆心較近的地下設施以及躲在地下設施裡的人群也未遭到破壞和嚴重傷亡。也可見地下是比較安全的,但現已有鑽地彈,若被誤認為重要設施和人員,也可能成為被殃池魚。
由於大部分民眾並不瞭解核武器,而且歷史上,核武器一共只使用過兩次,所以大家也就只能從誇張的歷史資料(地攤兒文學)裡面得到一些核武器的相關資訊了。
如果過於說核武器的殺傷力大,或者認為核武器沒有什麼殺傷力其實都並不客觀。在這種不客觀中,對核武器威力的無限誇大往往是更不客觀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種影視作品中為了追求視覺效果和劇情效果互相攀比著將核彈的威力不斷加大。
再有就是由於缺乏基本的對比常識,也會導致核武器的威力讓大家覺得無比巨大。舉個例子:有這麼一段文獻記載說“沙皇”氫彈(5600萬噸TNT當量)在爆炸的時候產生的聲波繞著地球轉了3圈。這是人類歷史上爆炸的最大威力的核爆炸裝置。
但爆炸產生的聲音圍繞地球轉幾圈的聲音其實很多,並不是“沙皇”氫彈獨有的。例如在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讓儀器記錄了在地球上旋轉4圈的聲音。
很多火山的爆發聲音都會呈衝擊波的形式向外發散,造成圍繞著地球旋轉的效果,核彈並不是獨有的。例如在下面的影片裡面你就可以看到火山爆發的衝擊波(14秒位置爆發,27秒位置聽到巨響)。這種衝擊波實際上已經很難對距離稍遠的人造成傷害,你只能聽到巨響,屬於空氣傳遞機械波的普遍案例。
所以有的時候提到核彈的威力往往會有人說距離多遠多遠、聲音傳播距離多長,但如果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對比,你會發現核彈所造成的影響並不是一種異常現象。
瞭解了這些,咱們來說核彈的問題。核彈之所以還叫“彈”,主要是因為他依舊是屬於炸彈的範疇。有著和普通炸彈在使用過程中相同的使用思路,這一點和地雷、火炮不同。只不過它們的能量密度是遠高於普通炸彈的。
軍事應用往往都是屬於那種“下刀就得掉肉”的思路,並不會注重核武器輻射所給人類造成的傷害,畢竟核輻射雖然致死,但需要等待7-20天的時間才能真正使一個人喪失戰鬥力。核彈最大的軍事應用思路還是利用核彈爆炸後的衝擊波對目標進行摧毀,這一點就和普通炸彈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衝擊波是在高速爆轟的過程中高溫高壓造成空氣高速膨脹超過音速所產生的一個流體力學概念。其解釋是:衝擊波是由於大量能量沉積在非常區域性的小體積中而導致的流體壓力和流量增加。流場可以近似為先導激波,然後是自相似的亞音速流場。簡單來說,衝擊波是從爆炸核心向外超音速膨脹的壓力區域。它具有先導激波前沿。衝擊波之後是負表壓的衝擊風,可以將物品吸回中心。衝擊波是有害的,尤其是當一個人非常靠近中心或在結構性干擾的位置時,人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衝擊波傷害的大小其實是和距離的三次方成反比的,一枚250公斤炸彈在一米之外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到達人體的傷害和一枚沙皇炸彈在540米距離上造成的衝擊波傷害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也是為什麼軍事領域研究核彈的原因——一次成功的投彈可以替代成千上萬次常規武器的投放,核彈的殺傷效率高罷了。
所以說核彈在一定距離上的爆炸生存守則和普通炸彈是一樣的。臥倒,背向爆炸方向,如果過來的衝擊波不到致死量的話,你就可以活下來。
這個衝擊波致死量大約是98千帕,達到這個數值,人無論什麼姿勢什麼防護其實都是必死無疑的。在大約48千帕的衝擊波壓力就可以造成人體內臟的損傷,爬得起來和爬不起來主要看命。最小的致傷數值是19.8千帕,在這個尺度的衝擊波轟擊下,如果人的姿勢不對,會造成胳膊或腿骨折。
當然了,為啥要臥倒?其實衝擊波到了特定數值後,臥倒或不臥倒並沒有顯著地降低傷害的區別,但是在衝擊波沒有達到致傷標準的時候,臥倒可以讓你儘量的還留在地上,站立的情況下,人體在衝擊波截面積就會很大,會造成——類似於下面的現象:
你說這人是被炸死炸傷的嗎?這麼說顯然不嚴謹,確切地說是被摔死摔傷的。
雖然衝擊波不到19.8千帕,但是在人體截面上依然可以造成幾百公斤的推力,讓人飛到半空。這就是自求多福的過程了。很多的爆炸發生後,人都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摔死的。
至於核武器的熱輻射,這件事從廣島和長崎兩次原子彈爆炸的效果就能看出,熱輻射殺傷並不太靠譜。廣島的資料是有大約17122人被熱輻射所照射,有不到6000人倖存下來,當然了熱輻射之外還有核輻射(這個一會講)。
由於光線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因此熱輻射的傷害往往是一面的,在廣島的案例裡面還有從門縫裡照過去的,僅僅在脖子上留下了不到2釐米寬度的一小條的燒傷。熱輻射基本上就是在一定距離以內你能被照到的地方就會被傷到。
長崎是山城,真正受到熱輻射的人少了很多,僅僅有不到9000人。當然了,核爆炸過程中熱輻射這件事情,沒啥戰術動作可講,因為熱輻射就是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高強度的紅外線(熱線),以光速傳播,照到了,是來不及躲開的,照不到的再想被照也是一瞬間就過去了,你還真趕不及做動作。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
最後核武器殺傷還有一個因素叫做核輻射。
這件事很多人就開始說“原子彈”厲害就厲害在核輻射上了。但是要注意的是,這是核爆炸的附帶傷害並不作為主要傷害存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由於當時的設計落後才導致了巨大的核輻射。到了1961年引爆“沙皇”氫彈的時候,核技術就有了長足的進步,所以大家在聽到“沙皇”氫彈的時候感嘆於它當量巨大的同時幾乎沒有人什麼人來談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彈的輻射效果。
“沙皇”氫彈爆炸的時候也產生核輻射,但其致死半徑只有大約2400米,但沙皇炸彈爆炸時候火球半徑是3500米。所以核輻射的效果也就不突出了。根據蘇聯當時的文獻記載,沙皇炸彈爆炸後2小時,勘測人員就進入爆心區域進行樣本採集。當時爆炸核心區域2-3公里半徑內輻射劑量只有不足0.1毫倫/小時。這又是專業劑量單位了,再做個生活中的對比吧。現代核電站核心區域的輻射劑量要求不得超過0.25毫倫/小時,這個區域人是可以不穿防護服或穿簡單防護服活動的。這樣對比一下是不是發現沙皇炸彈炸過的地方雖然有輻射,但其實比核電站還安全。
所以說,如果很不幸遇到了核爆炸,抱頭、臥倒能扛過沖擊波就有很大的機率活下來。至於熱線看命,輻射看距離這兩點並不是你想防就能防得住的,但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可怕。
扛過沖擊波後,看風向進行撤離,遠離輻射塵下降的區域。最好躲到地下,洗消之後基本上就是安全了。當然了,這個階段還得做好急性輻射病的應對措施,因為你並不知道剛才的爆炸中,你是不是受到了過量的核輻射。
當然,希望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要遇到核戰爭。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