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北京大學男籃隊長,也是一名職業球探、籃球經紀人……80后王璁已經在野球圈摸爬滾打20年左右,因在一次扣籃時扣碎籃板而被圈內熟知。目前的王璁正在運作大學生球員選秀等相關工作,為職業籃球和大學生球員架起一座橋樑,讓未來的大學生球員不再無路可去無球可打。
七個圈層像金字塔結構
2016年,王璁推出第一部自己拍攝的野球紀錄片,在圈內引起轟動。不少人這才知道,原來還有球員甚至外援活躍在鄉村或者一些縣市級的籃球場上,為了一場球的輸贏在竭力拼搏。
王璁從小生活的北京部隊大院內就有八一隊和北京隊的訓練場。中國的籃球在職業化道路之前,部隊球員一直是能力最強的。
讀到中學的時候,王璁所在的學校沒有專門的籃球隊,喜歡籃球的他說服家長將其轉學到擁有一支冠軍球隊的中學。憑藉這一特長,他被成功保送北京大學。在2004年至2008年之間,王璁一直擔任北大男籃的隊長,有了4年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的經歷。
王璁完全是高校體系培養出的籃球運動員,並接近大學籃球的天花板。從大學生球員到職業球員之間,此前還沒有選秀這樣的方式……大學畢業後他無法繼續留在球隊,如何保持訓練和體能成為一個挑戰。
迷茫之下,一種形式自由的野球進入了王璁的視野。在野球江湖裡,有一撥球員是專門靠著打野球生存的。“中國野球這個圈層,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王璁稱,近20年來他一直在研究相應的籃球文化,並歸納為七個圈層,從下往上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
“第一圈層基數最大,中國的籃球受眾面之所以那麼寬,擁有很多愛好者,就是因為這個圈層足夠大,其中包括那些只關注不怎麼打籃球的群體,他們在論壇和自媒體上討論熱烈,是不折不扣的懂球帝。”
王璁介紹,約上三五好友,街邊、社群打一下半場,他們經常打籃球,但是水平一般。這就是第二圈層。
第三圈層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草根球員。他們在網路上會放大自己的某一部分,比如運球、投籃或者扣籃,透過自媒體的傳播,成為籃球界的網紅球員。
第四圈層就是那些已經開始進行專業訓練,每年有固定體量比賽的高中傳統校球員。他們每天都在為了進入大學聯賽作準備。
第五圈層是效力於大學聯賽和各支職業隊的青年隊球員,他們下一個目標就是職業聯賽。
第六圈層是野球圈的球員,包括國內球員和國外球員。國內球員其實指的是2015年之前CBA還沒有舉辦選秀時,只能進入野球圈的高校培養的籃球運動員。
第七圈層就是CBA和NBL等職業籃球運動員。
有人打野球兩年賺100萬
王璁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球隊的生存狀態。中國CBA球隊並非各省都有,其實目前的狀況難以滿足群眾的觀賽需求。但對於野球來說,一小塊場地,一個球筐,一個籃球,加上幾個小夥伴,就能打上一場比賽。由於普及率相對較高,從南到北都有野球的存在,在中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
為了迎合當地居民的生活需要以及廣告傳播效應,一些二三線城市甚至鄉村裡的企業、政府部門,每年都會自發組織一定數量的比賽。
“一個職業野球手,每年能打100至150場比賽,他們相當於籃球揹包客,一個球員可以從接單、比賽、衣食住行到結賬,搞定一切。”王璁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國外對於職業球員與非職業球員的區分,就是看這名球員能不能依靠打球賺錢養家,“在國內,野球手不被認定為職業球員,但是他們的一切都是靠打球賺來的。”
對於一些外籍球員來到國內打野球一事,王璁解釋,並非因為這些外籍球員水平不夠在國內難以立足,而是不少球員都在中小國家的聯賽效力,賽季不長,當休賽季到來臨,一些人就到有需求的中國來打一打野球。也有球員因為年齡較大,不得不在一級聯盟退役,選擇回到野球場上發揮餘熱。
因各種原因導致王璁沒有機會到CBA打球,他最終走上了打野球的道路,甚至一發而不可收。一直渴望與職業球員有所交流的他,在打上野球之後,等來了機會。“在打野球的過程中,認識了CBA得分王李·本森、克里斯這樣的外援,克里斯告別職業生涯後,在中國打了兩年野球,賺了100多萬。”
後來王璁萌生了拍攝紀錄片的想法,將這兩名外籍球員的野球經歷拍攝成紀錄片《隨波逐流》。他對兩名球員的評價是,李·本森比較強勢,克里斯很有職業精神。
2016年之後,王璁開了一家球館,想組建一支外籍球隊——十二級風,讓他們在球館裡打球。成功聚齊12名球員後球隊成形了,在野球圈裡名氣也越來越高。王璁便成為一名野球經紀人。
哪裡需要去哪裡,穿梭在大江南北,每年奔赴五六十個城市……對王璁來說,野球圈的春天來了。
目前的王璁正在運作大學生球員選秀等相關工作,為職業籃球和大學生球員架起一座橋樑,讓未來的大學生球員不再無路可去無球可打,不再給自己的球員生涯留下遺憾。
隨意性大規則意識待提高
因王璁揭秘了野球圈不為人知的故事。有一次,他帶隊在貴州打了幾場比賽,還受到湘西某地的邀請前往打球。
“資方花錢請我們來,肯定希望能贏。”王璁說,當時有兩支球隊都邀請了他們,一支是政府部門的球隊,另一支是當地龍頭企業的球隊,兩隊希望能在決賽中見面,他只好將10名球員拆成兩隊,分別提供支援。“由於地方的其他企業也想獲得好成績,但是部分企業請不來更高水平的球隊,剛打了一場球之後,賽事舉辦方工作人員就表示,外籍球員不許繼續上場。”
這一下難住了王璁和他的球隊。根據約定每支球隊都要打五場球,打一場有一場的收入,出現扯皮情況怎麼辦?“如果不讓繼續上場比賽,我如何與球員結賬呢?”好在經過溝通,最終球員們拿到了全部應得收入。
在南方某城市進行的另外一場比賽中,有兩家知名企業各自找來球員進行比賽。當天下雨之後地板返潮溼滑,但是比賽還想繼續進行,於是舉辦方就找來一些松香粉用來防滑。
在觀眾的歡呼和吶喊聲中,比賽開始了。每一個回合,都會有人摔倒。
但是,王璁帶領的球員還是逐漸拉開了比分,差距達到20分時,“對方球員忽然叫停比賽,說是場地太滑,對大家來說很危險,希望改天繼續比賽。”王璁介紹,籃球比賽裡,從來沒有暫停之後擇日再打的說法,“果然,在第三節的上半節,比賽還是被叫停了。”
讓王璁頭疼的是,這種打了不到三節的比賽,算是一場球,還是半場球?要是以後繼續打,需要增加比賽時間,薪水如何結算呢?
“這是一場沒有完成的比賽,此後也沒有再繼續這場比賽。”雖然算酬勞的時候按整場來算的,但王璁更希望野球圈裡樹立完善的規則,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民間賽事風險值得關注
隨著民間體育賽事逐漸受到歡迎,其中的法律糾紛也成了大眾關注的話題。
8月6日,在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舉辦的一場體育與法律相關論壇上,律師程屹介紹,2014年國務院釋出《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之後各類民間比賽迅速增加。
據瞭解,籃球民間賽事從2015年開始在中國迅速發展,廣東、福建、貴州、山西、河北……村委會、鎮政府,逢年過節、民俗店慶,總有機構出錢請有專業技能的體系外隊員來打籃球比賽,籃球揹包客每場可拿3000-5000的出場費,打贏了還有獎金,這種被稱為“野球”的比賽吸引很多國外職業隊退役球員前往撈金,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另外還有跆拳道、劍道等民間比賽,由於習練者越來越多,比賽場次逐年增加,規模越來越大。
不同體育專案比賽流程、賽事風險點不同,運營過某個專案的賽事公司不一定就能運營其他專案。
“民間比賽的主辦方很多是地方政府,一般缺乏辦賽經驗,也無法識別辦賽公司的質量;民間比賽的參加者很多不是從小接受訓練的人員,體質千差萬別,運動的知識匱乏,對所參加活動和自己的身體情況認知不足,隱含風險。”程屹介紹,相對於人口總量,參加運動比賽的人數有限,即使小範圍內風險高發,也很難被更多人瞭解。
隨著2021年8月3日國務院釋出《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民間比賽將得到政策的進一步支援。程屹強調,“儘早研究賽事風險,避免出現公共安全事件,將更有利於運動專案開展,並有利於競技後備人才的長期培養。”
無訟研究院專家顧問蘇志甫補充稱,隨著民間賽事發展,原本只在著名國際賽事中才出現的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也開始增加,類似賽事名稱、跑團的商標註冊、影片版權都出現了訴訟案件,值得法律界人士研究。
實習生 尹航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振杰
編輯/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