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1775)屬於鱗翅目夜蛾科,
是一種世界性分佈的廣食性農業害蟲,在亞洲、歐洲及非洲均有分佈。斜紋夜蛾在我國各地均有分佈,主要危害區多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黃河以北也偶發。
它取食的植物很廣泛,2006年已知109科389種,包括茄果類、瓜果類、豆類和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菸草、棉花、玉米、高粱、甘薯、向日葵及果樹等,一些新興經濟作物如火龍果、草莓等也成為它的寄主植物。由於產卵量大且集中,農作物常常受害嚴重,並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形態特徵
卵
卵扁球形,寬大於高,約0.45 mm(寬)×0.35 mm(高),卵表面具網狀隆脊(縱脊可達40條)。初產淡綠色,孵化前呈紫黑色。雌蟲產卵成堆,疊成3~4層,表面覆蓋1層灰黃色鱗毛(圖1)。
幼蟲
斜紋夜蛾幼蟲有6齡,不同條件下有變化,可減少1齡或增加1~2齡。1齡幼蟲體長可達2.5 mm,體通常淡黃綠色,頭及前胸盾黑色,並具暗褐色毛瘤,第1腹節兩側具鏽褐色毛瘤(圖2)。
2齡幼蟲體長可達8 mm,頭及前胸盾顏色變淺,第1腹節兩側的鏽褐色毛瘤變得更明顯(圖3)。
3齡幼蟲體長9~20 mm,第1腹節兩側的黑斑變大,甚至相連(圖3)。
4~6齡幼蟲形態相近。6齡幼蟲體長38~51 mm,體色多變,常常因寄主、蟲口密度等而不同。頭部紅棕色至黑褐色,中央可見V形淺色紋。中、後胸亞背線上各具1小塊黃白斑,中胸至腹部第 9節在亞背線上各具三角形黑斑1個,其中以腹部第1和第8腹節的黑斑為最大,其餘黑斑及第8腹節黑斑可減退或消失(圖4)。
蛹
體長15~20 mm,紅褐至暗褐色;腹部第4~7節背面前緣及第5~7節腹面前緣密佈圓形小刻點;氣門黑褐色,呈橢圓形,明顯隆起;腹末有1對臀刺,基部較粗,向端部逐漸變細。化蛹在繭內,為較薄的絲狀繭,其外粘有土粒等(圖5)。
成蟲
翅展33~42 mm。體灰褐色。前翅顏色、斑紋有變化,黃褐色至灰黑色,前緣近中部至後緣具1條較寬的灰白色斜紋,雄蟲常常更粗大;前翅常有水紅色至紫紅色閃光。後翅白色,翅脈灰棕色,前緣及外緣略呈煙色(圖6)。
斜紋夜蛾初孵幼蟲在葉片背面群集啃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及葉脈,在葉片上形成不規則的透明斑,呈網紋狀。幼蟲有假死性,遇到驚擾後,四散爬離,或吐絲下墜落地。3齡後分散蠶食植物葉片、嫩莖,造成葉片缺刻、孔洞、殘缺不堪,甚至將植株吃成光稈,也可取食花蕾、花等。
5齡幼蟲以後食量驟增,是暴食階段,5齡和6齡的食量佔整個幼蟲的88%以上,如取食甘薯葉的為92.1%、取食空心菜葉的為88.97%。在甘藍、大白菜等植物上,幼蟲還可鑽入葉球,取食心葉,或蛀食茄果類的果實,且排洩的糞便可引起植株腐爛。
有時發生量大,幼蟲吃光一塊田後,可成群遷移到周邊田塊繼續危害。在蓮藕上危害的幼蟲可游水至陸地繼續危害或化蛹。
防治方法
斜紋夜蛾具有遷飛性,對於長江以北地區第1代的成蟲多是從南方遷飛而來,卵塊所含的卵量較大,且常明顯可見;幼蟲1~3齡食量少,群集生活;成蟲具趨光性,喜愛糖醋液,雄蛾對性誘劑趨性較強。
農業防治
蔬菜地合理佈局,抑制蟲源,要儘量避免斜紋夜蛾嗜好作物(如十字花科)連作。結合田間農事操作,人工摘除卵塊及群集的幼蟲。
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的趨性,在成蟲發生期,用燈光(殺蟲燈、黑光燈等)和糖醋液(糖:醋:水=3:1:6,質量比,加少量90%晶體敵百蟲)誘殺,或者在糖醋液的盆上加掛性誘劑誘殺,效果顯著。
生物防治
保護田間眾多的自然天敵,或釋放天敵,如幼蟲期的蠋蝽(Arma chinensis),卵期的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等;用200億PIB/g斜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水分散顆粒劑12 000~15 000液噴霧防治幼蟲(最好3齡前幼蟲,宜睛天的早晚或陰天噴霧);水盆(或糖醋液盆)上懸掛斜紋夜蛾性誘劑誘殺雄蛾。
化學防治
可用5%蝨蟎脲乳油1 000~1 500倍液、5%氟啶脲乳油2 000倍液、20% 除蟲脲乳油2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幼蟲,且在3齡幼蟲之前防治效果最佳。使用時須嚴格按照農藥的說明執行。
END
來源:“蔬菜十”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