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談了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第29軍的兵力數及武器情況,大家對當時29軍下屬各師的興趣很大,我們也順便聊一聊這個話題。
在29軍當時的四大步兵師——37師、38師、132師和143師中,馮治安的37師和38師是主力,趙登禹的132師是新建部隊,而143師則是劉汝明的基幹部隊,屬於29軍的偏師,實際上獨立性很強。
為什麼在29軍中,也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因為29軍在初建時,就是西北軍的殘部合編而成的,而在西北軍這樣的部隊中是非常講究論資排輩和以實力數論大小的。
29軍最初編成時,南京方面只給了2個師4個旅8個團的編制,這兩個師就是37師和38師。但實際上29軍編成了6個旅12個團,外加特務團和教導團。
其中劉汝明的部隊縮編為了1個旅,掛在37師的番號下。
37師師長是馮治安,38師的師長是張自忠,劉汝明則是西北軍早期的“十三太保”和新“五虎將”之一,資歷要更高,所以是副軍長。
但在舊軍隊中,副軍長只不過是個虛職,關鍵還要看自己手中的實力有多少。而劉汝明部最初的本錢,就是自己的那一個旅。
1933年長城抗戰時,29軍拿到了一個暫編第2師的番號,這個番號就給了劉汝明,由其任師長(暫編第2師後改稱第143師);不久之後,29軍又擴編出了第132師,就此形成了四大步兵師的基本格局。
此時29軍的大本營在察哈爾,隨後收編擴充到了5萬餘人。
1935年29軍主力入主平津,在察哈爾便只留下了劉汝明的第143師,不久之後劉汝明又兼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察哈爾成為了劉汝明部隊的大本營。
1937年8月,日軍向張家口進攻時,劉汝明部隊統計實力有軍官2003人,士兵23412人,官兵合計25415人。
在統計武器數的時候,該部戰史的表格中顯示有79輕機槍540挺、65輕機槍624挺。
如果單純看這個統計的話,那很簡單,兩個資料一加便上千了。難不成在察哈爾的29軍偏師,還能裝備1000多挺機槍不成?
其實仔細研究下表格構成的就知道,這個65輕機槍624挺其實是多打了一個6,實際是24挺而已。
因為在這個表格中不光有武器裝備的現有數量,同時還有在本次戰役中的損失數量。而在張家口作戰中,並沒有65輕機槍的損失,到下一次戰役時其數量便是24挺,且此後幾次戰役中,65輕機槍的保有數一直是24挺。
因為劉汝明部在這幾次戰役中並沒有出現傷亡過半的重大損失,因此結合實際情況,表格中的“624”挺統計實為“24”挺。
這24挺65輕機槍可能是29軍在與偽蒙軍作戰中繳獲的,也可能是扣押日本向偽蒙軍輸送的武器中得到的,也可能是從東北渠道所得的。
而且其在歷次戰役中都沒有出現損失,估計裝備該機槍的單位不是一線步兵,可能是警衛或者輔助性質的單位。
而該軍真正裝備的輕機槍主力是79輕機槍,計有540挺,其實這個79輕機槍就是捷克式機槍。
因為29軍當時控制的大沽造船所可以生產這種機槍,產量高時月產能力可達300挺。因此,該機槍在29軍中的配備率比較高,在29軍主力部隊中可達到每個連6挺輕機槍的水平。
請注意,我們這裡所說的是29軍的主力部隊,即37師、38師等部,新建的132師也可以,但劉汝明的部隊是達不到這個水平的。
劉汝明當時有多少部隊呢?
其基幹部隊為第143師,下第1旅、第2旅和師屬特務團;此外還有獨立第29旅、獨立第31旅、獨立第40旅。
因此1937年8月時,劉汝明部的正規部隊一共有10個步兵團、1個特務團(注:每個旅轄2個團)。後來北平的獨立第27旅突圍至張家口,也歸劉汝明指揮。
所以與劉汝明那25000餘人的實力數相對應的是12個步兵團,外加1個特務團。
突圍出來的獨立第27旅在北平時歸屬第132師趙登禹部,而我們也說過在平津地區的才是29軍的嫡系主力,因此獨立第27旅的裝備明顯要好很多。
以輕機槍而論,該旅在七七事變時便有171挺之多。按照每個步兵連裝備6挺輕機槍,每個步兵團裝備72挺輕機槍而計,獨立第27旅的2個團裝備144挺之後,還有27挺的富餘,這多餘的輕機槍可能裝備在了旅/團的警衛分隊中了。
獨立27旅在北平突圍中沒有損失輕機槍,而加上了這171挺輕機槍後,劉汝明部隊的輕機槍數量一共才564挺。也就是說在獨立第27旅併入前,劉部的輕機槍數實有才393挺。
而劉汝明手裡當時的正規軍就有10個步兵團和1個特務團,以這個部隊編制及輕機槍實有數量推算,劉汝明部隊的每個步兵連只有3挺輕機槍,比在北平的29軍主力部隊每個步兵連6挺輕機槍的水準要差了一半。
或許是考慮到人員裝備不甚充實的原因,獨立第40旅在8月底撤銷,併入其餘各部。但即便將這個因素考慮在內,其餘8個步兵團每個連的輕機槍數量也不過提升到了4挺而已。
這是個什麼水平呢?
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輕機槍裝備程度最豐富的是中央軍嫡系部隊和東北軍部隊,每個步兵連可裝備9挺輕機槍,即每個步兵班都可以裝備一挺。
而裝備6挺輕機槍的是中央軍一般水準的部隊和地方軍中裝備較好的部隊,如滇軍、粵軍及在華北的29軍主力。
如果只裝備三四挺輕機槍的話,那麼就相當於是中央軍旁系及一般水準的地方部隊了。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紅軍主力改編的八路軍每個步兵連也是裝備3挺輕機槍。
當時也有比這個更差的部隊,如川軍的某些部隊,每個連的輕機槍還沒有3挺,而且有的機槍是土造,甚至打不了連發。
當然了,川軍也不是誰的裝備都差,比如劉湘的部隊裝備就比較好,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論。
而就劉汝明部的情況來看,其部隊的輕機槍裝備水平跟在平津的29軍主力顯然是要差一個檔次的,在全國軍隊中也屬於偏差的一列。所以輕機槍較多的獨立第27旅突圍後,該旅便成為了劉汝明部的直屬機動部隊。
不過跟29軍主力部隊一樣的是,劉汝明部隊的步兵連也裝備有擲彈筒,按照實際情況來看,每個連裝備3具是沒問題的。從這點來看,其步兵連的裝備水準就提到中等層次了。
值得注意的是,劉汝明部隊的輕武器雖然不比29軍主力,但是它卻裝備有150毫米重迫擊炮7門、75毫米山炮8門、75毫米野炮8門、77毫米野炮4門、20毫米機關炮6門。
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有這個重火力配置的部隊,倒還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