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場戰爭,兩人站在政治對立面。因為同樣擁有反戰情懷,兩人誤打誤撞結為連理。一箇中國士兵和一個日本女護士在抗日戰爭階段時,他們又能撞出怎樣的火花?
一:日本父親跨國尋女。
1972年9月下旬,中日雙方簽署兩國政府聯合宣告,實現正常邦交化。1978年8月,雙方又在中國北京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為促進兩國全面友好交流創造背景。
這樣的宣告,對於二戰之後的人民而言無疑是最好的訊息。在日本就有這樣一位父親,他的名字叫大公義雄。1931年,日本在挑起九一八事變之後,於自己國內大量徵兵,男子可簡單受訓後被送上戰場,女子經招收後被送去戰後的後勤部進行醫療衛生的保障工作。
二戰期間,大公義雄的獨生女就這樣被強制拉去了中國戰場,成為日軍部隊中的一名普通女護士。至此一別,大公義雄便再也沒能見過女兒。
1945年日本天皇遞交無條件投降詔書後,二戰畫上句號。身為父親的大公義雄迫切的想要找回女兒,但由於多方面因素,中國與日本那時還陷入了短暫的冷戰關係中。
大公義雄認為女兒一定還活在世上,只不過是不一定被送回了祖國,所以他認為女兒大公靜子很有可能還留在中國,但具體在哪裡他就不知道。隨著兩國關係的緩和,大公義雄便在日本組建了中日友好協會等組織,目的就是幫助更多失去親屬的日本人到中國去尋找家人。
然而,尋找的過程是漫長的。大公義雄雖然幫助了其他人慢慢搜尋到了家人的訊息,但他和妻子依然沒有等來大公靜子的資訊。因常年思慮過重,大公靜子的母親也在焦慮中因病去世,這成為了大公義雄心底最大的遺憾,同時這也堅定了大公義雄一定要找到女兒的決心。
隨著中日關係的緩和,中日友好協會便多次來到中國進行交流。1973年,大公義雄收到有效資訊。說在1945年2月份左右,有一支中國部隊參加緬甸戰場。其一軍第50師201團裡就有一位日本女護士。這位女護士,據說來自於日本金澤市。
自己的女兒怎麼加入了中國部隊,成為中國人的護士?大公義雄開始懷疑訊息是否有誤,但經多方面的資料驗證這位擁有日本身份的護士,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女兒。
帶著懷疑的態度,大公義雄繼續沿著線索調查。同時他也見了不少在二戰上退下來的老兵。據這些老兵回憶稱,當時201團中有一位戰士,名字叫做喬明固。說他可能知道這位日本女護士的訊息,大公義雄又來到河南洛陽政協單位,找到了喬明固。
他回憶起緬甸拉因戰場上的一些情況時,點了點頭說自己的印象中的確有一位來自日本的女護士。當時人們是因為戰爭的勝利,抓捕了一些日本戰犯,其中就包括一位女護士。
後來因為這位女護士的反戰情緒比較高,也倡導和平,與我軍的部分想法契合。最後她就留在了部隊,成為了我軍的醫護人員。
大公義雄繼續詢問,這名女護士叫什麼名字?喬明固想了半天沒回憶起來,只是補充了其他的資訊。說這位日本女護士經常和部隊的某位軍官待在一起,深受這位軍官的照顧。
喬明固又想了想,這才回憶起這位軍官的名字叫做劉運達。還誇讚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後任連長。
但對於劉運達和這位日本女護士在抗戰結束之後去了何地?喬明固表示自己並不知情。但這條訊息對大公義雄而言已經足夠了,後經過其他老兵給出的資訊,大公義雄更是聯絡了中國的相關部門,在中國新政府的幫助下,透過戶籍制度找到了劉運達戰士。
原來,劉運達的老家在白沙鎮。抗戰結束之後,劉運達在外地帶回了一名女子,兩人很快結了婚並生下了孩子。劉運達為考慮生計,在附近的山上當起了拉石頭的工人,雖然日子苦了一些,但一家人圍在一起十分幸福滿足。
二:驗證身份。
因多種原因,大公義雄未能親自到達白沙鎮。去找到劉運達家人的任務便交給了新政府的省級工作人員。經過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配合,人們很快就到達了劉運達的老家。
當天,劉運達像往常一樣揹著工具上山去拉石頭。但是他在路過拐角路口的時候卻停了下來,他看到遠處有幾輛政務轎車,還以為車輛可能是前往別人的家裡,沒想到卻直接停在了自己的家門前。
劉運達覺得八丈和尚摸不著頭腦,便停下了繼續上山的腳步,急匆匆的趕回家。工作者下車後連忙叫了幾聲:問家裡有人在嗎?
出來了幾個孩子,他們問對方:你們找誰?
工作人員說:你們的媽媽在家嗎?
這時候屋裡出來了女主人,她慢慢的走到了同志們面前。表情有一絲慌張,但還算鎮定。同志們詢問女主人:請問,你是大公靜子嗎?
女主人並沒有馬上就回答工作人員的提問,反而陷入了短暫的思考。當時,她心裡也許是在懷疑抗戰時間已經過去了那麼久,難道還有很多中國人反對日本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嗎?
但一想自己本身也沒有做錯什麼,於是便給出回應說:我是。
工作人員接著詢問:你是否出生在日本金澤,在1944年加入中國部隊成為醫護人員,還曾上過緬甸拉英戰場?
女主人點點頭,原來她就是那位日本父親尋找多年的獨生女。
同志們的臉上呈現出笑容,大家連忙笑出聲來並對女主人說:你知道嗎?你的父親大公義雄先生已經找了你很久。去年還專門帶著中日友好協會來中國請求新政府的幫助,只為找到你。
聽到這個訊息的大公靜子十分激動,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父親依然還存活於世,於是多次詢問來訪者自己的父親真的還在世嗎?得到了對方的肯定答案後,大公靜子和孩子們抱在了一起。
那刻她的內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複雜情緒,從1944年離開家鄉開始,作為女兒的她一直沒有盡過孝道也未曾給父親寫過一封家書,導致父親在尋找她的過程中獨自承受一切。
大公靜子的孩子們圍在母親的身邊詢問外公的資訊,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外公,甚至都以為外公早已去世。現在得到訊息說外公正在尋找他們,孩子們都高興壞了。
三:大公靜子的故事。
1944年,大公靜子從日本國內被押上中國戰場,成為日本部隊中的一名女護士。但由於一系列戰鬥致日軍失利,中國軍人將大公靜子所在的部隊俘獲之後,大量日軍戰俘被送去戰俘營。
一次,中國軍官劉運達帶著士兵上山打野兔子。一隻野兔雖已受傷,但是蹦蹦噠噠的還是想要逃跑。倉促之下,這隻受傷的野兔逃到了戰俘營,剛好停在了大公靜子的面前。
本就是醫護工作者出身,大公靜子想要給受傷的兔子進行傷口包紮。原本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卻讓趕在後面的中國軍官劉運達看到了這位女護士身上的不同之處。
兩人在接下來的相處中,劉運達給大公靜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女方的心中這個中國男人厭惡戰爭,嚮往和平,當國家受到了威脅時他願意付出一切,哪怕豁出性命也要讓更多的百姓生活在安定的環境下。
在男方的眼中,這個日本女人並不像戰場上他所見到的日本軍人那樣殘忍。他覺得大公靜子有一種善良、溫柔、反戰的魅力。自從認識了大公靜子之後,劉運達便開始反思,是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值得憎恨?
一次,劉運達突然間向大公靜子發了脾氣。他說你是日本人,你的同胞在中國戰場上廝殺了我的同胞,你知不知道你們做了什麼?
大公靜子安撫劉運達的脾氣,也說出了自己心中的不滿,表達了對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批判。
兩人在之後的相處過程中便處成了朋友,後經劉運達引薦大公靜子還在中國部隊擔任起後勤工作,常任醫護員。1945年抗戰結束後,大公靜子因與老家失聯,以為父母已去世。她便隨劉運達回到了男人的家鄉白沙鎮,並順勢改了名字叫做莫元惠。
四:孩子們繼承了姥爺的遺產。
被父親找到後的大公靜子便踏上了回到日本的旅程中,在她出發之前劉運達徹夜難眠。他害怕自己和孩子們與大公靜子這一別,也許日後再也不會相見,但為了成全大公靜子的願望,他決定送她離開。
但是這一去大公靜子就走了兩年,劉運達好不容易又與大公靜子取得聯絡後,大公靜子希望他能夠帶著孩子們前往日本定居。劉運達一開始想著,中國軍人怎麼可以前往日本生活?於是他便拒絕了,也做好了此生不再相見的準備。
誰曾想,大公靜子決定親自返回白沙鎮打消丈夫的疑慮。她重新回家後,劉運達抱著老婆躲在被窩裡還偷偷抹上了眼淚,說還真以為以後咱兩就見不著了。
大公靜子拍拍丈夫的後背,她說以後劉運達不想在日本定居,那她就兩頭跑,她不想這個家因為之前的種種原因就這樣散掉了。劉運達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他花了一晚上的時間終於想開了。
劉運達認為,在感情方面自己沒有妻子大公靜子勇敢,觀念感太重。他覺得以前日本侵華,讓無數中國同胞深陷苦難之中,就把這種仇恨加在大公靜子的身上。回顧1945年,大公靜子本可以在二戰後回到自己的祖國家鄉,但是為了感情她沒有。
何況中日早已建交,他更不應該讓這個家就這樣散掉。早晨,劉運達告訴大公靜子自己可以兩頭跑,雖然一定不會在日本定居,但是常常回國的路讓他走就好了。劉運達想讓大公靜子繼續呆在日本,也想讓她不要有後顧之憂。
三天後,劉運達帶著孩子們乘坐飛機來到日本。但是劉運達一來日本才發現,原來自己深愛著的大公靜子並不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兒,他的岳父早已在二戰後藉著時代賦予的商機,成為日本國內一家知名企業的老闆。
大公義雄旗下所擁有的工廠就多達三家,手底下有3000多名員工,公司的資產總額在上世紀70年代中旬時已達到數億元人民幣。
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時間,劉運達倍感心力憔悴。因為他那時已經上了年紀,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覺得有一些吃力,好在大公靜子與之交流過程中一直在說中國話。
而他們的孩子雖然也在日本接受了教育,但一直沒有忘記他們的身上留著中國人的血液。當大公義雄逝世之後,數億家產便由大公靜子繼承,等到她也百年之後,又將家產交由她和劉運達的孩子們管理。
劉運達在日本,對商業經營不感興趣。雖然他不用不像在老家那樣需要拉石頭做體力活,但平日裡劉運達也百無聊賴,甚至連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也沒有。為培養興趣,他參與了岳父留下來的中日友好協會,幫助了不少日本人找到在中國的親人。
因為後來劉運達慢慢也有了點零花錢,他便參與了更多社會公益活動,還將自己部分資產捐助給中國貧困學生。每一次慈善時,劉運達都以自己和妻子的名義進行。偶爾他還會寫信鼓勵那些學子,說要好好讀書。
回顧那段時光,劉運達經常潸然淚下。他說在日本居住的那段時間,讓自己內心十分煎熬。雖然他們所住的房子富麗堂皇,僅是客廳就像一個操場那麼大。
但是劉運達總覺得自己是一名中國戰士,上過戰場知道中國人在最艱難的時候,連一顆凍壞的土豆可能都是奢侈的食物。所以他想告誡孩子們,即便物質條件蒸蒸日上,但千萬不能忘記前輩們曾經為祖國的榮譽吃過太多苦,一定要把反戰的情懷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