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如今鳥兒早已南飛越冬,他還是習慣性地每天在林子裡繞一圈,這一圈他堅持了18年
◆“他對待受傷的鳥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康復的鳥兒迴歸山林後,他還經常唸叨。”
◆粉筆寫上的聯絡電話他描了又描,就怕有人發現鳥兒時聯絡不到他
◆“我會把窩守好。等它們來了,我還像以前那樣待它們。”
原題丨上萬白鷺還青山
文丨《瞭望》新聞週刊記者鄭昕
時值寒冬臘月,位於秦嶺南麓的陝西省漢中市市區,早已草木凋零。然而,驅車行至漢中勉縣老道寺鎮曾經叫作樓子溝村、如今已並村更名為丁家莊村的一道西溝梁,這裡的樹冠上卻滿是“茂密”景象。
這茂密並不來自樹葉,而是一座又一座黑黢黢的鳥巢。近20年來,棲息於這山村的鷺鳥從無到有,如今在一款國內主流手機地圖程式上,此地的定位叫“白鷺上萬”。
鳥兒迴歸青山,既是秦嶺生態不斷轉好的見證,也是今年71歲的農民護鳥員王中元的夙願。
客情迎鳥18年
冬日的冷風颼颼地颳著,王中元在清晨的嚴寒中熟練地撥開茂密的樹叢,把柺杖牢牢杵在地上,即使鳥兒已南飛越冬,他還是習慣性地每天在林子裡繞一圈。這樣的山路,他已經走了18年。
王中元清楚地記得與鳥兒結緣的時刻。那是在2003年春末夏初的一天,他到屋後取柴火,抬頭望見幾只鳥扇著翅膀降落在樹上。“有七八隻在樹上做窩的時候,我通知了林業局。幾天後有人過來檢視,判斷是一群白鷺,說這種鳥只會選環境優美的好地方居住。”王中元說。
自古就被文人所稱頌的白鷺,體態優美、周身雪白,猶如鳥中貴族,可當時的農村人並不懂這些。老王告訴記者,一開始有村裡人迷信地認為白鳥不吉利,企圖趕跑或捉走。
王中元也不懂,但他覺得有靈性的鳥雀能在村裡做窩,就應該像客人一樣迎接它們。
“自那時起,老王就義務做起了護鳥員,教導村民別傷害鳥。後來築巢的鳥兒越來越多,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的工作人員說現在這裡已經有大白鷺、小白鷺、池鷺、蒼鷺等好幾個品種,保守估計有1萬隻。”丁家莊村村委會主任王新紅告訴記者,每年夏季鷺鳥最多的時候,飛起來能遮住半個村莊。
“這老漢職責心很強”
過去無論走到哪兒,王中元兜裡總揣著一個藍色塑膠皮筆記本,一部分紙張已經發黃變硬,這是他的《護鳥日誌》。在日誌中,除了記錄一天的巡視情況,他還經常寫感想,多則密密麻麻好幾頁,少則歪歪扭扭幾個字。
“護好綠水青山,造福子孫後代”“保護候鳥是我的職責,愛護秦嶺自然生態,是我的承諾”……內容淺白,說出了王中元對這片青山的牽掛。
“老王是個熱心人,不只是鳥出了問題他著急,連周圍山裡有人盜伐或者燒山,他都第一時間通知我們。”勉縣秦巴生態保護中心溼地及保護區管理股股長孟力談起王中元時,只有一句評價:“這老漢職責心很強。”
作為參加工作十幾年的“老林業”,孟力說他剛上班時就知道王中元護鳥的故事。有一段時間,他在老道寺鎮臨近的勉縣森林資源新街子鎮中心管護站工作,兩人打的交道多,常幫著對方辨認出沒于山中的動物。
到現在,孟力的手機裡仍儲存著許多王中元救援傷鳥的照片。“老王對待受傷的鳥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交給我們時總是囑咐好久,我們把康復的鳥兒都放歸山林後,他還經常來唸叨。”
“一聽說鳥兒有事,他二話不說放下碗筷就往林子跑。”王中元老伴杜玉秀的抱怨中透著心疼。她告訴記者,王中元總把自家灶房門板上用粉筆寫的聯絡電話描了又描,就是怕別人發現鳥兒有情況時聯絡不到他。
這些年裡,被王中元救下的鳥兒無數。輕傷的,他放回枝杈,傷重影響飛翔的,他就送去野保站。2018年,勉縣林業局正式確定王中元為樓子溝村護鳥員並每月發放工資,結束了老王15年的志願護鳥生涯。
2019年,王中元把“老人機”換成了智慧手機,讓家人教會他如何使用微信。自此,他的《護鳥日誌》也轉移到了網上。“白鷺36只,蒼鷺27只……”
只為鳥兒有個家
臨近年關,王中元在省城西安工作的兒子回到村裡,想與二老商量在去年春節就提起過的計劃:把家中的老屋翻新,在屋後修一條直通山樑上的臺階步道。
“鳥咋辦?不同意!”
不等兒子辯解,王中元轉身摔門走了出去。
“這些年咱村裡人連屋後的樹老死了都不敢搬動,就怕壞了鳥兒的窩。我咋能起這個壞表率?”躲進灶房,老王沒好氣地埋怨。
“鳥兒明年回不來咋辦?”這是王中元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告訴記者,村裡生態好,杜仲長得壯,每年都有藥材商來收購樹皮做中藥材,一斤收購價五六塊錢,一棵樹少說賣個六七百塊,對村裡人來說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但村民沒有幾個答應的。你鋸一棵樹就驚一片鳥,現在村裡人護鳥觀念都強,不捨得傷害它們。”他說。
鷺鳥早上在村莊附近覓食,傍晚回林間歇息;每年清明後到村裡築巢,在農曆九月逐漸南飛。這個“生物鐘”,深深刻在王中元腦海裡。“能回來多少隻我不敢說,但我會把窩守好。等它們來了,我還像以前那樣待它們。”他說。
據瞭解,曾經作為陝西省重要冶金化工基地的勉縣,在近些年生態改善顯著,不僅森林覆蓋率一直維持在68%以上、“十三五”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1.5萬畝,就連羚牛、朱䴉等珍稀物種也時常在出現在縣域。“曾經在滅絕邊緣的野生動物,如今都已經不怕人哩。”王中元很欣慰。
在閒聊中,王中元說起了樓子溝村村名的來歷。他兒時聽老人講,這裡曾叫盧子溝,是元朝時有幾戶姓盧的四川人翻過巴山所建起的村莊。後來這支盧姓人因一場變故流亡,村裡其他人就把盧子溝改為樓子溝,並在村口修了座小樓讓其名副其實。直到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小樓才毀於戰火。
如今,隨著“白鷺上萬”的名氣越來越大,當地文旅部門為了讓遊客有更好的觀賞角度,避免觀鳥者隨意翻上農民家房頂,於2019年在村裡建起一座高約15米的觀鳥臺,正對那片混交林。
樓子重新出現在了樓子溝,這次是因為生態的改善。
站在臺上,王中元憑欄打望,腦海中應該已經浮現了夏日青山裡鷺鳥成群的景象。
來源: 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