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殲-10”戰鬥機已經服役二十年之久,儘管如今“殲-20”戰鬥機的出鏡率極高,無論是效能還是作戰能力,看起來也足可以將老員工“殲-10”取代,但空中陣營中,依然可以看到“殲-10”戰鬥機的身影。
那麼,作為“第三代”戰機的“殲-10”,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使它超長待機至今呢?
這就要從1990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的一次訪蘇活動開始說起。蘇聯政府為了迎接中國代表團,展出了一大批在當時算是相當先進的武器,這其中就包括了“蘇-27”與“米格-29”兩款“第三代”戰鬥機。
要知道,“第三代”戰鬥機的作戰能力可不是前兩代戰鬥機可以相比的,如果在戰鬥中三代機型相遇,“第三代”戰鬥機可以在其他戰鬥機還未察覺之前,率先摧毀它們,這種讓對手毫無還手之力的可怕實力,怎能不令我國焦急?可這時我國的“第三代”戰鬥機還尚未出世。
“殲-10”戰鬥機在1984年正式拍板立項,但其命運充滿了坎坷與磨難。在製造過程中,缺少合適發動機,“電傳飛控”技術不夠成熟等問題,使迫切需要一臺“第三代”戰機的中國空軍,決定直接進口一款三代機。在一番複雜篩選下,蘇聯的“米格-29”戰鬥機最後被中方選中。但是,這款戰機在多方面效能上都與我國“殲-10”戰機重合,如果確定進口,那麼“殲-10”的研發只能被放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場飯局,竟讓未出世的“殲-10”留下了一命。
原來,我方率領代表團赴蘇聯談判的,正是有著一半蘇聯血統的林虎將軍。不僅如此,林虎將軍還曾經與蘇聯空軍飛行員並肩作戰,有著這樣一段過往的林虎當然會與昔日好友相約一聚,也就是在這場飯局中,林虎將軍瞭解到,為了緩解蘇聯內部的財政壓力,蘇聯有意出售“蘇-27”戰機,得知此事的林虎將軍立刻向蘇聯軍方請求購買這款戰機,在一番商討下,終於定下了“蘇-27”這款重型戰鬥機。
這樣一來,“殲-10”這款以中、低空機動性取勝的三代戰鬥機也就被保了下來。
那麼有人可能就有疑問了,同樣都是“第三代”戰鬥機,“殲-10”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它能在眾多機型中被當作“空中猛龍”呢?
“殲-10”戰鬥機的製造,採用了大量的新設計、新技術與新工藝,並且透過和掌握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核心技術,“第三代”戰機“殲-10”所強調的突出的技術性能,不再是從前的高空高速,它看重的是空中的機動能力,
比起過去二代機一起飛就看不見的大半徑轉彎飛行,三代機則顯得更加輕便靈活,在正常天氣情況下,它的所有動作都能在人們的視線中呈現。
有著獨特氣動佈局的“殲-10”戰機,採用的是“鴨式佈局”,也就是在機翼上裝一個小的鴨翼,起飛的時候就像是一隻鴨子在撲翅。當時世界上的“第三代”戰鬥機,主要採用兩種設計方案,
除了“鴨式佈局”外,就是常規佈局外加邊條的形式,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從邊條,或鴨翼卷出的氣流,都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強渦,當它與機翼前緣的渦結合的剛好的時候,就能產生更大的升力。
想要氣動佈局細化,就必須要透過大量的風洞試驗,來模擬飛機飛行狀態。一年之內,總設計師宋文驄團隊就做了上萬次的試驗,最後終於拿出了總體方案,並且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認可。
但沒想到的是,在關鍵技術上,“殲-10”的製造還是遇到了難題,飛控系統成為了科研人員研究路上的一塊絆腳石,要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戰機的機動性,這一問題實在是難以平衡。
於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科研人員決定一改往日兩代機型的機械化操作,“第三代”戰鬥機將改為計算機控制,即“電傳飛控”,要把過去透過駕駛杆、腳蹬傳動的傳統方式,轉變為依靠計算機控制的新形式,這無疑是一次革命式的跨越,同時這也是“第三代”機型效能提升的關鍵所在。
但是在當時的中國,計算機還沒有完全被普及,別說經驗,就連基本操作都要從頭學起,為了保證安全性,需要試飛員提前模擬駕駛,透過至少兩個試飛員的評價,充分分析飛行過程中出現的每一個疑點。
國外運用“電傳飛控”技術失事的戰機並不在少數,頂著這樣巨大的壓力,在這場邊學邊乾的研發過程中,“殲-10”的研發終於告一段落。
1997年,第一架“殲-10”戰機終於組裝完畢,曾經親眼觀看蘇聯戰機展示的劉華清,親自到場參加首架“殲-10”戰機的出庫儀式。1998年3月12日,眾人所期盼的首飛日終於到了,一直等待最後一次例行檢查彙報的總指揮劉高倬,卻遲遲等不來早該進行的彙報,他開始隱隱覺得不對勁。
原來,在機械師檢查到發動機時,發現漏出了三滴油,而此時其他準備工作都已完成,相關人員和領導明天也會從北京趕來,這可怎麼辦啊,堅持質量第一 安全第一原則的劉高倬當即決定,通知領導,取消航班,明天我們不飛了!
於是,在前後拆卸四次發動機之後,工作人員終於找到了漏油的原因,原來是發動機上的幾個工藝孔沒有堵住,而這對飛行其實並沒有什麼影響,但嚴謹的科研人員還是鬆了一口氣。
命途多舛的“殲-10”終於盼來了它的首飛之日,這也是幾代航空人共同的夢想,在“殲-10”戰機離開陸地的一瞬間,場邊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歡呼聲與掌聲,許多同志邊鼓掌邊灑下熱淚,那是興奮與喜悅的淚。
首飛順利結束,但這並不意味著“殲-10”戰機的科研任務就此完成,因為在國際上,基本沒有哪個國家的“第三代”戰機,沒發生過摔機慘劇,就算是發達國家,試飛過程中的事故也是比比皆是,所以我國極為重視這一問題。
一次,飛機著陸瞬間突然遭遇側風,危急時刻,試飛員在飛機落地之前再次使飛機復飛,最後安全著陸,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
“殲-10”的研發,是中國航空人對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擁有“殲-10”的我國空軍,同時也擁有了引以為傲的空中武器,能駕駛著中國自己研發生產的戰鬥機翱翔藍天,對航空人來說是莫大的驕傲,
以輕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鴨式佈局等特點,在綜合實力上優於其他兄弟機型的“殲-10”,不僅是國防有力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他令我們的空中力量不再受制於人,中國的戰鬥機部隊,也從此開啟了屬於他們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