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前段時間,在 B 站上刷到一則影片:
課堂上,一位班主任朗誦了班上學生的作文:《我的班主任》。
不得不說,學生調侃起班主任來,可謂是毫不留情呀。
從“魯班”“人類高質量男性”等網路熱詞,不難看出:學生們都是5G衝浪選手,同時和老師的關係也不錯,不然也不敢這麼大膽。
但是,也有不少家長擔心,現在的孩子張口就是“集美”、“xswl”、“yyds”、“絕絕子”等網路詞彙,會對孩子的語言表達和思考能力帶來影響。
比如,像“深藏blue”“爺青回”,這些孩子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不符合語言習慣的詞彙,會阻礙孩子的正常語言習慣與口語的表達能力。
同時,也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影響。因為這些網路詞彙在使用過程中,是跟語文課程標準相違背的。
比如,網路中常出現的“醬紫”正式書寫應該為“這樣子”;“怎麼辣麼可愛啊!”中的“辣麼”正式書寫是“那麼”。
如果孩子長期使用網路詞彙,那他在語文上的表達,特別是寫作文上,就會經常出現詞不達意,不符語文課程標準,而導致被扣分。
隨著網路用語的濫用,社會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社會病“文字失語症”。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
豆瓣上有小組叫“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有14萬餘名受“文字失語”困擾的網友聚集在這裡,探討表達能力退化的問題。
很多人表示,當自己想表達什麼時,卻不知道怎麼說,只能用流行的高度概括的網路語言進行表達。
迅速發展的大量網路用語直接束縛了我們的語言能力,我們所有的表達和情緒都用簡單的梗、表情包和流行語來表達。
我們的嘴巴只是這些流行語的載體,沒有思考,沒有組織,久而久之,我們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被簡化和約束,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達想法的能力。
當孩子習慣了直接使用網路詞彙,自然就不願意思考如何去表達了。
如何正確地對待網路用語,引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才是我們作為家長更應該做的。
並不是所有網路用語都是積極向上,也有消極的,負能量的詞彙。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就發表過一篇文章,點名批評了「傘兵」一詞,裡面提到:
網路造梗,大多時候是無傷大雅的,但不意味著沒有限度、沒有底線。“傘兵”被亂用,就是對英雄隊伍的汙名化,更是對語言環境的汙染。
很多網路詞彙,像“屌絲”“奪筍”之類的詞,沒有什麼價值,是堅決要抵制的;前提是要求家長對當下的網路流行語言有一定的瞭解。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網路詞彙,是無傷大雅的。但是如果是在演講、寫作文這種正式場景裡使用網路詞彙就非常不合適了。
因為這些場景本身就要求使用規範的語言,其次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你使用的網路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一不小心容易讓別人對你說的話產生誤解。
所以,要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明確使用的界限和場合,不然孩子寫的作文再好,老師看不明白其中的網路詞彙的意思,必然是要扣分的。
“文字失語症”的根本原因是網際網路碎片化閱讀、短影片的興起,以及我們自身閱讀量的缺乏導致。
家長想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方法也比較簡單,就是多讀書,讀好書。
中青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60%的受訪者都認為語言貧乏的表現,是不會說詩句或成語,而這些都是可以透過我們的閱讀行為改變的。
家長可以在家裡搭建讀書角,把孩子的書放在一起,建立起孩子對書的歸屬感。
每天有固定30分鐘的閱讀時間,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
同時要培養孩子成為主動的閱讀者,因為主動就意味著思考,保持思維的活躍,只有這樣才可以把閱讀接受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東西。
具體做法是:家長和孩子在閱讀完後,輪流分享複述閱讀的內容,說一說自己的理解;這樣做對孩子的記憶、理解、邏輯和表達能力,都是不錯的鍛鍊。
美國的閱讀課堂上,有一種很好的方法,叫做「五指複述法」。
每一個手指,代表故事的一個要素,從拇指到無名指分別代表:
背景(Setting)、人物(Character)、問題(Problem)、事件(Events)、解決方案(Solution)
按照這 5 個方向複述故事,慢慢地,孩子就能學會清晰條理的表達了。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每天寫日記。可以是兩三百字的短文,不需要太長,也不用寫得多好,每天堅持寫。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讓孩子透過作文教輔書,學習一些寫作技巧,進一步提升寫作能力。
文字和語言,一定是會隨著社會發展,推陳出新的。
對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被網路詞彙所誤導,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孩子保持深度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