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經典的例子:夏天的傍晚,奶奶帶孫子出去玩,寬闊的道路中央有個小小的水坑,奶奶擔心孫子摔跤,就一把抱起寶寶跨過水坑。可剛將寶寶放到地上,他就立即回頭跑向水坑。奶奶於是追了上去,再次將寶寶抱起,再沒有將他放下來。
那麼,問題來了:奶奶的做法對嗎?
一 為人父母需要技能
阿德勒有句經典的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現實生活中,極端的完美童年或者不幸童年很少,大多數兒童都是普普通通長大,磕磕盼盼等過年。因此家庭內部環境、親屬培養意識至關重要,這些在無形中循序漸進般影響並決定著我們的性格……
奶奶的做法對不對?《從出生到獨立》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當孩子離開照顧者出去探索時,他需要照顧者的全力支援才會更進一步嘗試冒險。
奶奶限制了寶寶探索小水坑,她在沒有任何危險的情況下,拒絕了孩子的需求,那麼他這次的探索能力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對於兒童的成長是不利的。
或許奶奶的初衷只是不想寶寶的鞋子弄髒,衣服打溼,再說,對於成成年人而言,小水坑又有什麼好玩的呢……這樣的認知雖然不對,但也沒錯,奶奶只是缺乏兒童成長相關的知識貯備而已,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同樣也沒有,因此每個人生階段都需要相應的學習。
二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從出生到獨立-寫給父母的養育心理學》中寫到家庭發展分為六期:
獨立成人期新婚成家期養育新人期孩子成長期空巢期夕陽晚景期
每一對父母都是從獨立成人期走過來的,他們也受到原生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有各種缺點,以及在組建家庭後面對新生活的無措和迷茫。
進步的唯一方式就是學習,沒有人生來完美,也沒有人生來都會。
“從孩子呱呱墜地到成長、獨立,擁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父母的養育造就性格各異的生命個體。俗話說,沒有人生來就會做好父母。從手足無措到漸漸磨合,怎樣與孩子有效地溝通,怎樣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快樂、獨立、自信的人,怎樣讓孩子在保持個性的同時引導其成為社會棟樑……這些,是所有父母的亙古難題。本書描述了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每個階段可能遇到的困惑,並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各位心理學工作者在剖析原因後,給出了專業的建議,值得每一個父母細讀。”——中國科學院院士,精神病學和臨床心理學家,陸林
沒有完美的父母,只能不斷學習,而最廉價的方式就是看書,裡面多的是專業人士的精華知識。
三 人生要積極面對困境
據科研資料統計,全世界每10個人就會有2個人在其一生的某個時期曾患抑鬱症或將患抑鬱症。
這是一個可怕的資料,即使抑鬱症本身有一定的自限性,但很多人在沒有等到情緒好起來的那一天就已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無論是抑鬱症還是多動障礙,亦或是躁鬱症,無論是面對孩子還是自己,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困境,只有積極尋求幫助,也努力幫助孩子,才能走出去。
很多事情的發生是綜合因素導致的,提前規避風險雖然是最佳方式,但很難操縱,如果引起一件事情的原因是A,導致了結果B,我們面對B的反應就是C,在這個ABC事件中,唯一能控制的就是C,我們的反應和情緒。
願每個努力生活的人都能被歲月優待;願每個努力學習的家長都能成為合格並優秀的父母;願我們的人生是一趟完美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