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學校天天都可以聽到吼聲、尖叫聲。他狂躁起來拳腳揮舞看到誰都打,幼兒園小朋友都被打了一個遍,經常收到老師告狀“你家孩子推誰了、踢誰了、打誰了”。
無聊的時候他拿著水果刀玩耍,看到我走過來,狠狠地表情追著準備戳我,完全不顧及那是一把刀,劃傷我了怎麼辦?我嚇得尖叫著躲開。
幸好我力氣比他大,幸虧他還小,我用大手握著小手腕,用勁奪過水果刀。
現在這麼小都這樣,我擔心他變成小混混,拿起窗簾後藏的棍棒開始打他,滿屋裡都是哭聲和尖叫聲。
我不是不心疼他,是不敢心疼。我害怕他長大變成壞蛋。
深挖原因
每次狂怒時他的的拳頭小像雨滴一樣不停的打在我們身上。
打在奶奶爺爺、姥姥姥爺身上,他們一般都默默忍受著。
打在我身上,我直接一腳踢開對他說“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為了培養他週末時間安排的非常滿,一直陪伴他,他說想背《弟子規》,可以整本書背下來。
接下來就是比葫蘆畫瓢描數字,描寫數字2時,我感覺寫的不合格就說“寫的這麼歪,不整齊”拿橡皮擦掉,要求必須描寫的和原來一模一樣。
我的要求是:標準、規範、守規矩。
根本看不到他才4歲,這麼早拿筆寫字,辛辛苦苦寫好的字被一句否定“不行,寫的太差了重新寫”,他臉上出現難受的表情?我卻觀察不到。
他發句牢騷“每天叫我學習數字”我反駁“我每天一直都讓你學習了嗎?每天我們只學習了一點點而已”。
我根本聽不到孩子的心聲。
接下來學習兒歌階段,我要求學習新歌,而他想唱舊歌,我大聲吼他“之前學習過《貝瓦兒歌》今天學習《小邋遢》”
他哭鬧要唱《貝瓦兒歌》《數鴨歌》,“我不要唱《小邋遢》”
又是狂躁大聲尖叫來反抗,我覺得要學習新的歌曲,不能一直重複舊的。
他不順從我就非常生氣的拿起窗簾後面的棍,他拿起牙籤,我們相互對峙著。
“你要學習新的本領,才有新的進步呀!”
“你有沒有聽明白呀?”
他反抗“我還想學《數鴨歌》”
“你《數鴨歌》已經學會了,要學別的東西”
“我還想學數鴨歌”
最後在孩子的反抗下,順從他唱《數鴨歌》,整個上午我們都在不停的學習。
下午安排的畫畫,要求畫一隻螃蟹,嚴格要求分毫不差比葫蘆畫瓢畫下來。
我根本理解明白不了對於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思維的發揮。
在壓迫的環境下,學習對孩子來說不是快樂享受的,而是痛苦的折磨。
接下來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安排他做手工,依舊是比葫蘆畫瓢一模一樣。
忍不住責罵“你今天怎麼回事?”
被這句話嚇得不知所措,“你塗的什麼顏色呀,小心點塗錯了我要打你”
“把手伸出來,你塗錯了要打的”
他很抗拒的把手背在身後搖頭回應。
我繼續說道“再給你一次機會哦”
努力緊張的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手工,不敢有一絲一毫差錯。
一天就這麼過去了,他沒有什麼改變,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老師找我們夫妻倆聊天誇我兒子“孩子其實聰明,你們計劃他以後從事什麼?
很高興被這樣的誇讚,把兒子帶成學霸是我的驕傲,“計劃培養成某個行業有所建樹的人才。”
我認為教育就應該從娃娃抓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老師提問“孩子這麼小就被《弟子規》?”
滿臉洋溢藏不住喜悅的我說“孩子自己要求背《弟子規》”
老師驚訝的看著我,我卻不自知自己錯在那裡?
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裡面這樣一句話:不關己,莫閒管什麼意思?”
我認為是“別人的事不要管”
“這句話對嗎?”
“雙面的意思”
“我們成年人可以理解雙面意思,孩子會分辨嗎?你們怎麼給孩子解釋清楚”
我啞巴一樣不知如何回答,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孩子並不是自己想背《弟子規》,而是努力為了讓你高興做你想讓他做的事情,這樣你就不會不要他了,”
真的嗎?孩子是為了哄我才被迫按照我的要求做很多事!
難道是我需要改變?我有點懵了!
“孩子為什麼打人,因為在這個家裡的交流方式就是打,在學校裡透過打來表達自己,因為孩子不會正確的表達方式,以後進社會成家可能都會持續這種錯誤的交流方式”。
繼續深挖原因
第二天一個遊戲徹底讓我認清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真的在打我的臉。很疼很疼!
老師把我們和孩子分開,單獨問孩子一些問題。“你最喜歡什麼動物?”
“熊貓”
“你覺得媽媽在你心中像什麼動物?”
“老虎”
“以什麼像老虎呢?”
“她會罵人還會打人”
聽到這裡我愣住了,我在孩子心裡是一隻會吃人的老虎。
“你喜歡背《弟子規》嗎?”
“不喜歡”
“你知道背《弟子規》媽媽會開心”
孩子很痛苦的捂臉,遲疑了好久回答“對”
從孩子嘴裡說出這樣的話,深深的刺痛我的心臟。
“最希望媽媽改掉什麼?”
“希望媽媽以後不要打我了”
孩子打人罵人是跟我學的,而我卻完全不自知。
最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
以上是《超級育兒師》裡面的真實經歷,感覺很貼合現實,天天打罵對孩子成長很不利。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怎麼培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不順從的時候選擇打罵,當孩子遇到不和他的心意的時候自然的也會選擇暴力。
允許孩子在安全範圍內去嘗試去犯錯,遇到挫折才可以成長。
比葫蘆畫瓢,一板一眼分毫不差只會限制孩子的創造力。
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語行為,任何的語言暴力、肢體暴力都會回饋給我們的。
孩子狂躁容易發怒的背後肯定有一個可以模仿的家長,需要改變的是這個家長,趁孩子還小及時糾正。
首先能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是開始改變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約束控制脾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