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車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印度建立第一家汽車工廠時,美國汽車製造商認為,他們正在打造下一個繁榮的“中國”。當時的印度,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實行較為開放的經濟自由化政策,印度的各級政府紛紛採取措施歡迎各國投資者。並且各大市場分析機構都預計,印度的中產階級將引發消費狂潮。一些預測人士稱,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將有助於外國汽車製造商獲得高達 10% 的市場份額。
但是,隨著狂熱過後,預計的這一切從未發生過。
上週,在通用汽車和哈雷戴維森公司關閉印度工廠之後,福特因停止在印度生產汽車而遭受了超過20億美元的損失。
在剩下的外國車企中,日本的日產汽車公司和德國的大眾汽車公司各自佔有不到 1% 的汽車市場。要知道,印度汽車市場曾預測到 2020年將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汽車市場,預計的年銷量為500萬輛。
相反,真實的情況是印度汽車市場的總銷量停滯在大約 300 萬輛汽車左右。過去十年的銷售增長率已從十年前的 12% 放緩至 3.6%。
福特的撤退標誌著美國汽車製造商的“印度夢”的終結。不光如此,福特汽車還在 1 月份宣佈退出巴西市場,反映了汽車行業在新興市場面臨的困境。而此前,新興國家市場被廣泛視為決定電動汽車投資成敗的地方。
一些冷靜的分析師和車企高管表示,外國汽車企業嚴重錯誤地判斷了印度市場的潛力,並低估了在印度汽車市場開展業務的複雜性。要知道,很多外國車企還未能適應印度市場的特點,印度消費者對小型、廉價、省油的汽車有狂熱的偏好,這些汽車可以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行駛而無需昂貴的維修費用。在印度,95%的汽車售價低於2萬美元。
此外,小型車的低稅率也使面向西方市場的大型汽車製造商更難與日本鈴木汽車公司等小型汽車製造商競爭,鈴木汽車公司是印度銷量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鈴木瑪魯蒂” Maruti Suzuki India Ltd. 的控股股東。
在過去 25 年僅在印度投資的外國汽車製造商中,分析師表示,只有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取得了成功,這主要是由於其小型汽車產品組合以及對印度買家需求的把握更準確。福特的一些失誤可以追溯到 1990 年代中期,它與現代汽車一起進入印度。現代以小型、實惠的“Santro”進入市場,而福特則提供了 1960年代首次在歐洲推出的“Escort”轎車。前福特印度執行官維奈·皮帕薩尼亞 (Vinay Piparsania) 表示,Escort 的價格震驚了習慣了“鈴木瑪魯蒂”更實惠價格的印度人。LMC 的分析師阿馬爾·馬斯特 (Ammar Master) 表示,福特狹窄的產品系列也使其難以利用其最暢銷的 EcoSport 和 Endeavor 多功能車贏得市場吸引力。
顯然,福特在產品結構上就陷入了“深坑”。
此外,福特又陷入了“第二個坑”。
資料顯示,福特汽車在2015年第二次向印度市場投資10億美元時,其第一家印度工廠就出現了產能過剩問題。福特計劃將印度打造成出口基地,並提高其市場份額,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每年700萬輛汽車(出口和本土銷量總和)產量,到2025年將達到900萬輛。
但福特在印度的銷售從未跟進,整體市場增長停滯不前。福特現在僅使用了其 44萬輛汽車(印度市場)年總產能的20%左右。為了利用其過剩產能,福特計劃在印度為新興市場生產緊湊型汽車,但在2016年全球消費者轉向 SUV 時擱置了這些計劃。不得已,福特在2018年改變了成本結構,次年開始與當地同行Mahindra & Mahindra Ltd. 成立合資企業,旨在降低成本。但三年後的12 月,印度合夥人又放棄了這個想法,福特又被忽悠了。
統計顯示,自進入印度以來,福特在印度投入了 25 億美元,僅在過去十年就又燒掉了 20 億美元。福特在“第二個坑”裡是有苦說不出。福特印度公司負責人 Anurag Mehrotra 上週告訴記者:“為了繼續投資......我們需要展示一條獲得合理投資回報的途徑,不幸的是,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良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