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C 介面,大勢所趨。
iPad mini 6 用了 USB-C,支援dp,和 USB 3.1 gen1。至此只有iPhone 和入門級的 iPad 還沒有用上 USB-C 介面。
之前有些“專家”說 iPhone 永遠不會用USB-C介面,甚至會幹掉介面。個人覺得不太可能。理由當然不是那些陰謀論。比如為了賣無線充電器,為了賣充電線。
這些“陰謀論”的可笑之處在於總用小算盤去研究大生意。比如“專家”說去掉 3.5mm 是為了賣藍芽耳機。更早還有蘋果筆記本只保留雷電介面是為了賣拓展塢。總之是把消費者當傻子,商家怎麼弄都會買單。把同行當“小綿羊”,不會來“搶肉吃”。
還有同樣可笑的是那些,拿零件價格加一下算成本利潤的。
過時的“閃電” 和 USB 2.0 為何依然“橫行”?
蘋果閃電(lighting)介面已經“歷史悠久”,小巧、穩固、不分正反,在滿世界都是帶鉤子的micro B 時代,無疑是優秀的,雖然只支援 USB2.0 。
即使是 USB-C 普及的今天,大部分手機也還是 USB2.0 的協議。一些型號雖然是 USB 3.1 gen1的介面,但配的資料線可能還是USB2.0的。畢竟手機有線傳輸大量資料的情況是很少的,一般資料幾十M的速度就夠了。大部分時間連線都不需要,無線就足夠了。
下一代的 iPhone Pro 系列可能是 USB-C 登入 iPhone 的開始
手機的儲存容量越來越大,從前16G都是超大容量,如今128G已經近乎低配。iPhone 13 Pro 也邁入了1TB大關。
蘋果也一直在打磨照片和影片的 raw 格式。拍攝和儲存都解決後,傳輸開始成了瓶頸了。按1秒50MB 算,那麼100G 的檔案要將近35分鐘。
對於128G 的使用者,讀寫這麼大檔案的機會不多,但對於買1T版本的使用者,穩定高速的介面可能就是剛需了。估計 USB C 就會首先登入 iPhone 14 Pro 系列,具體協議也許是 USB 3.1 GEN1 吧,畢竟500MB 上下的速度多數人夠了。至於雷電,我電腦的雷電常年處於 USB 3.1 GEN1 模式。
題外話:關於“李姐萬歲”的“TNT”們
早年就有手機用 USB 3.1 GEN1 的micro B,接拓展連鍵鼠和顯示器。後來錘子也用了支援 DP 和 USB 3.1 GEN1 的 USB-C,為的就是助力“嚇尿觀眾、李姐萬歲”的"TNT"。但是市場的反應是基本沒反應。
這種基於手機的擴充套件方案,聽著很有用,甚至會覺得很炫酷,但實際場景極少。作為補充還可以,作為主力沒什麼意義。道理很簡單,讓手機變電腦的是“大屏”而不是“手機”。如果隨身帶個大屏,那和帶個 ipad 或筆記本又有什麼區別。如果是在辦公室,一個依賴於隨身裝置才能工作的“電腦”又有多大意義? 為了資料隨身攜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