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說到森海,你腦子裡想到的一定是最貴的大奧、次奧,或者是受歡迎度最高的HD600/650,畢竟這個牌子算是受眾最廣的沒有之一,如果你的預算並不高,可以購買森海的MX系列來入門,如果你是神豪,那麼也有動輒42萬8的大奧二代供你選擇,中間更是有超多的經典型號,大耳有HD6xx系列,HD8xx系列,都是發燒友繞不過去的大山。但是森海的前兩代旗艦耳塞IE800/S口碑卻有些兩極分化,IE800我個人是不能接受,IE800S似乎還行,進步挺大,但還是不太合個人的胃口,本以為今年的新品會叫IE800Pro,因為最近兩年是森海開始在耳機的型號後面加PRO,而且不管耳塞還是耳機,8xx也是森海的最高型號,沒想到第一次用9字頭會是在一條旗艦耳塞上,看來森海對於隨身市場的重視程度開始高起來了。
開箱部分用幾張圖帶過,耳機本體做工很有炫技的成分,非常的精緻、精細。配備了很多耳塞套,不過我個人更喜歡矽膠套下的聽感,海綿套總感覺不夠密閉。很出乎意料的是IE900標配了3條線材,分別是2.5、3.5、4.4的插頭,線材部分基本一致。在之前IE800S的線材上則是在分線器處做了2.5插頭。收納包外觀是尼龍材質,抗壓性很好,可以裝下一條耳機和額外的一條線,便攜性也很不錯。
佩戴方面很輕鬆,小耳朵的女生也能夠很好的佩戴使用。
接下來開門見山,說說IE900的聲音。
這條IE900是全新的機器,我收到之後聽+煲機大概一共經歷了100小時,相比開聲時,低頻寬鬆了一丟丟,其他的變化不算大。以下聲音評論基於樂圖S2小尾巴、樂圖墨菊。
IE900整體的聲音風格與前作IE800S、IE800對比,有很大的提升,IE800是非常偏科的聲音,兩頭翹,中頻非常的凹且薄,聽人聲會很奇怪。IE800S稍微好了一些,但仍然有比較明顯的偏科問題。但IE900相對來說雜食了很多,流行、古典都能很好的應對了,接下來就展開細說一下。
IE900的人聲部分我認為有必要先拿出來說一下,人聲厚度略微偏厚,女聲會比較飽滿,距離適中偏近一點,人聲的結像略微偏大一點,口型還是比較清晰的,並且也不像IE800S那樣有點幹,蠻溫潤的。相對人聲專精的塞子來說可能沒有那麼一耳朵毒了,但至少聽流行人聲是遠遠超過了合格線的,看來森海對現在的喜歡流行音樂使用者還是做了一些妥協的。整體對男女聲的包容程度都很高,原以為人聲厚度偏厚聽一些比較甜美的女聲會有增齡的效果,事實證明即使聽程璧這樣的女聲也能很好的表現她的甜美,甚至多了一絲韻味,聽南京市民李先生這樣的男聲挺加分的。
IE900的低頻部分我覺得應該是下了不少功夫,一顆7毫米的動圈將低頻做得這樣飽滿且寬鬆,氛圍感做足了,但是又收得很乾淨,下潛足又收得很快。請教了一下專業人士,說是這顆動圈採用的是懸掛式的線圈&振膜粘合方式,會有更快的響應速度,以及更少的干擾(不愧是森海)。其實第一時間聽到IE900這樣的低頻我以為森海是完全向流行音樂愛好者妥協了,聽流行這樣的蓬蓬低頻是真的挺爽的,氛圍感和節奏感都到位了。但接下來換了首交響樂,事實證明,森海還是那個森海,低頻該收的時候一點也不拖泥帶水,該有極低頻出來烘托氣勢的時候,也絲毫不含糊。我對整個塞子的評價是,精準且優雅,這樣優秀的低頻&極低頻我覺得有很大的功勞。
IE900點高頻部分仍然保持著很高的水準,自然、明亮,延伸非常強,能量感也很足,聽一些高頻樂器比如絃樂能感受到很明顯的空氣振動感,某些鋼琴曲聽起來也很有力量感,如果讓我盲聽我可能會以為這是複合動鐵的高頻,能量感、延伸都太令人驚喜了。其實單純有這樣的高頻我並不會太驚喜,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低頻和中頻表現,還能有如此優秀的高頻,最關鍵的是這是一顆7mm的動圈?我只能說一句,森海,不愧是你!
最後嘮一嘮IE900在交響樂上的表現,當然,個人建議用4.4的線去聽交響,功率會大一些,分離度也會更高。IE900聽交響我覺得絕對算得上是第一梯隊的塞子,規整、開闊的聲場,精準的樂器定位,相應迅速的低頻、極低頻,能量感十足的高頻,強弱音細節十足,如此豐盈的聲音,讓整個空間一點兒也不空泛,說是廳堂感我覺得一點兒也不為過,聽交響著實是非常爽的。
#寫在最後
我是邊聽著維瓦爾第的《四季》邊寫的,我越寫越激動,甚至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寫得太過了,畢竟IE900還是個塞子,但又冷靜下來聽了一下,這麼寫真是一點也不過,剛剛破萬元的塞子在現在的市場裡面甚至都不能稱之為“旗艦”了,幾萬的塞子我也基本上聽過一圈了,對於腦放這件事情我還是很有免疫力的。不過轉念一想,森海上次更新旗艦IE800S已經是幾年前了,吸收吸收意見和建議,新品牌和老品牌可能在聲音的理解上沒有太多的差別,但在技術儲備上應該是很足的,終於推出了一個剛破萬元的IE900,能有這樣的高度和強度,不算奇怪。
在各種論壇社群裡,你們也可以看到,IE900算是目前所有森海的耳塞裡面爭議最少的旗艦產品。也不難看出森海對於年輕、大眾市場做出的改變和創新,對於音樂的理解仍然很有品牌的調性和想法。有變革,更多的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