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誕生,如《五朵金花》《劉三姐》《阿詩瑪》《達吉和她的父親》《農奴》《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這些電影不僅將少數民族地區的旖旎風光和風俗景觀以視聽方式呈現給觀眾,也從不同角度表現中華民族大家庭裡各民族團結友愛、和諧共生的文化內涵,為鞏固民族團結、增進國家認同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冰山上的來客》正是其中的一部。
《冰山上的來客》還有另一種題材型別歸屬,即“反特故事片”。這一型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國際國內複雜形勢催生出的一種電影題材型別。“反特”故事片與“少數民族電影”交叉,就產生了“邊境反特”的次型別,如《草原上的人們》《山間鈴響馬幫來》《神秘的旅伴》《邊寨烽火》《摩雅傣》《勐壠沙》等,邊境線上少數民族文化形象異彩紛呈,其中展現的國境線與少數民族形象也具備了展示新生共和國的政治形象的功能。電影《冰山上的來客》自誕生之後,其中的音樂被幾代人傳唱至今,而這個故事也被藝術家們以不同藝術形式不斷再講述。
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公映,引起極大反響,併成為幾代人的經典回憶。資料圖片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宣傳海報資料圖片
本期主題:冰山上的來客
《冰山上的來客》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2年攝製、1963年公映的“反特故事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邊防新戰士邂逅昔日愛人所引出的複雜政治鬥爭形勢下,中國邊防將士鬥智鬥勇,最後克敵制勝的故事。影片表現了邊防將士為保衛邊疆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也展現了邊疆地區的軍民團結以及絢麗的民族文化。新世紀以來,同名音樂劇、電視劇、歌劇等相繼推出。
作者:胡譜忠(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影視文學系教授)
1.一部電影,8個民族演職人員共同合作——經典的誕生
1960年,軍旅出身的赫哲族劇作家、哈爾濱話劇院編劇烏·白辛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曲折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長春電影製片廠決定將其搬上銀幕,但由於國際政治變化等原因,此次拍攝不得已下馬。長春電影製片廠沒有放棄這部難得的好戲,經過一番努力,1962年再次投拍《冰山上的來客》。年輕導演趙心水接下了這個任務。趙心水是戰火中走出的導演,學生時代參軍,立過戰功,對軍旅題材有著特殊的情感和獨特的視角,一直追求寫實與浪漫兼具的藝術風格。潛心研究原劇本後,趙心水覺得應該補充素材,並重新構思,他的請求得到了長春電影製片廠領導和編劇烏·白辛的同意。於是,趙心水遠赴新疆,深入冰山哨所體驗邊防戰士的生活,也住進牧民家裡。這次採風長達好幾個月,最終,趙心水將自己在邊疆的見聞與感受都融入了新劇本的改編創作中。歷經三次修改之後,最終版的電影劇本已經與原劇本有了很大的差別。比如,趙心水在採訪時聽到的邊防戰士因天寒執勤而犧牲的英雄事蹟,化作新劇本中一班長在暴風雪中頑強抗敵,堅守冰山哨卡,最後被凍成“冰雕”的悲壯情景。趙心水在改寫中還加入了許多當地的民俗文化,民族生活細節更豐富,民族文化風味更加濃郁,情節也更加生動了。
接下來,趙心水導演走遍新疆,尋找“古蘭丹姆”和“阿米爾”的扮演者的過程,又成了一段佳話。首先要找到一個扮演古蘭丹姆的演員,在新疆財貿學校就讀的15歲姑娘阿依仙木偶然進入了導演的視野。影片的外景地在新疆天池,拍了兩個月。經過扮演楊排長的梁音和扮演假古蘭丹姆的谷毓瑛的幫助,阿依仙木終於克服了不會漢語、不會表演的不足,她的表演越來越讓導演滿意。不過,最終的配音還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配音演員向雋殊完成。電影公映後,阿依仙木因其獨特氣質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一時家喻戶曉。阿米爾的扮演者阿木都力米提原是新疆男排的運動員,導演看上他之後,排球隊卻不放人,最後不得不通過當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賽福鼎下命令才解決問題。公映後,阿木都力米提收到了整整一麻袋的“粉絲”來信。這兩個演員的挑選,對於影片的成功非常關鍵,他們身上天然攜帶的民族特性強化了故事的地域性及真實感,他們質樸無華的表演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
影片《冰山上的來客》生動地描繪了邊疆軍民曲折驚險的反特鬥爭,也講述了動人的愛情故事。影片還運用了鏡頭畫面與音樂等視聽手段,再現了西北邊疆的絢麗自然風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節慶、婚禮等習俗。當然還有那首動人心魄的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以及《懷念戰友》等其他插曲。隨著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公映,一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在大江南北流行開來。這首深情動人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在影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阿米爾回憶年少時與古蘭丹姆的苦難離別。第二次是楊排長為試探新娘,讓阿米爾唱起這首往日的歌,證實眼前的古蘭丹姆是假的。第三次是阿米爾與真古蘭丹姆相認,先是默契合唱,然後深情相擁,全劇達到高潮。這首歌貫穿始終,幾度成為敘事的重要動機,實質上成了影片的主題曲。那句“阿米爾,衝”是沉澱在幾代人心中的“關鍵臺詞”。而在影片結尾時,隨著激昂的音樂響起,楊排長髮令“向天空放射三顆照明彈,讓它們照亮祖國的山河”,這是對國家意識的強有力召喚,使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感得以昇華。
《冰山上的來客》也是一部“少數民族電影”,已經成為新疆題材電影的翹楚。不過,這部新疆民族題材電影是8個民族演職人員共同合作的結晶,該片編劇烏·白辛是赫哲族,影片風俗顧問古裡米爾和扮演阿米爾的阿木都力米提是塔吉克族,演員馬陋夫是回族,恩和森是蒙古族,白德彰是滿族,扮演真古蘭丹姆的阿依仙木是維吾爾族,另外還有幾位哈薩克族演員。這種多民族藝術工作者的合作在當時很有首創的意義,多民族的創作人員在一起,共同完成了這部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有勇有謀的楊排長識破了假古蘭丹姆,並最終將狡猾的特務一網打盡。資料圖片
楊排長在冰山上看到一班長凍死在邊界哨所的崗位上,手裡仍然緊緊握著自己的鋼槍。經典歌曲《懷念戰友》隨著這震撼人心的畫面響起,深深地刻在了觀眾心中。資料圖片
2.主題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讓美好的故事傳播得更遠——經典的生命力
《冰山上的來客》中的音樂堪稱完美的創造。作曲雷振邦傾情貢獻,創作出影片中的經典音樂,音樂型別豐富,極富民族特色。而且,音樂介入故事發展,兼具抒情功能和敘事功能。除了《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之外,影片中的其他幾首插曲如《懷念戰友》《冰山上的雪蓮》等,同樣膾炙人口,經久不衰。這優美激昂的旋律與驚險激烈的故事一起,代代相傳。
當初,導演趙心水邀請雷振邦為電影編曲,因為雷振邦此前創作過《五朵金花》《劉三姐》等影片的音樂,尤其擅長編寫少數民族題材音樂。接受任務後,雷振邦反覆研究劇本,仔細揣摩導演藝術構想。為了把握塔吉克族的音樂風格,雷振邦和導演一樣,從長春一路輾轉,不辭辛苦,直奔新疆,在半個多月後終於到達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採風。在帕米爾高原的旅途中,他偶然聽到一首塔吉克族舞曲,伴著熱瓦普的絃音分外動人。雷振邦在此舞曲的基礎上簡練揣摩,將影片角色的淳樸情感融入對這首古老音樂的改編中,重新再創作,於是誕生了《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這首表現愛情的主題歌之所以成為這部“反特故事片”的主題曲,是因為它完全超越了電影中青年男女愛情的表達,而成為純真情感和美好生活的象徵。在音樂風格上,這首歌曲的優美也與影片《冰山上的來客》另外的插曲如《懷念戰友》《帕米爾的雄鷹》等音樂的壯美相輔相成,完美地構造出影片張弛有致、豐富多樣的敘事節奏和情感線條。也正因此,它成為新中國電影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影片一經公映,這首歌曲馬上風靡全國,隨後,在不同時代被不同歌手傾情演繹,新版本的編曲和演唱層出不窮。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動人的旋律與民族風格也激發出不同藝術門類的創作,2006年,一支同名獨舞成為第八屆桃李杯舞蹈比賽的獲獎作品。這支舞蹈並沒有表達原初作品完整的時代語境,而是集中表現了歌曲以及音樂所體現的新疆韻味。同在2006年,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電視劇播映。電視劇在劇情上充分尊重原電影,其敘事框架與電影版本基本保持一致。當然,在原電影版本的基礎上,電視劇的情節也進行了合理的擴充,把電影中因篇幅有限意猶未盡之處敘述得更加細緻翔實。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這首歌也確實成了電視劇片尾主題曲。
由於《冰山上的來客》中的音樂如此膾炙人口,並攜帶著地域文化與歷史文化雙重資本,因此,同名舞臺劇作品很受文化市場青睞,而影片中的六首歌曲也成為這些舞臺劇的“鎮劇之寶”。2004年,新成立的新疆歌劇院演出了其首部作品,也是新疆第一部音樂劇《冰山上的來客》。它的時代背景、情節及人物關係均源於同名電影,由“來自遠方的新娘”“大雪瀰漫的冰山”“晶瑩閃光的魂靈”“誰是真正的玫瑰”“陽光燦爛的高原”五幕故事組成,音樂也基本上以電影中的幾首插曲為主旋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高原之歌》《懷念戰友》等唱段很自然成為了劇中的幾個高潮。音樂劇《冰山上的來客》的編劇姚承勳說:“把電影改編成音樂劇,這不是超越,而是擴大。”當舞臺兩側的背景板上播放出小阿米爾與小古蘭丹姆流淚告別的電影片斷時,配上《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歌曲,此情此景勾起了觀眾們的美好回憶,觀眾席上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而2014年國家大劇院歌劇版的《冰山上的來客》以新的藝術體裁再次講述了這個經典的故事,更是對同名電影的致敬。這部歌劇由同名電影的曲作者雷振邦之女、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雷蕾擔綱作曲,著名詞作家易茗擔任編劇,著名導演陳薪伊擔任歌劇導演。作曲家雷蕾在父親雷振邦的音樂基礎上進行了更投入的創造,這種血緣與文化精神的傳遞讓人肅然起敬。雷蕾在新疆採風時,巧遇了一位當年曾陪同她父親採風的老鄉,還巧遇了另一位當年為她父親演唱過民歌的民間藝人。兩代人與《冰山上的來客》深深結緣,兩位曲作者彷彿跨越時空重逢對話。藝術來源於人民,紮根於大地,兩位作曲家都意識到田野採風對於音樂創作的重要性,也親身踐行藝術“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宗旨。最終,歌劇版音樂與電影版音樂可謂水乳交融,父女倆的音樂渾然一體。值得一提的是,維吾爾族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裡拜爾出演了女一號真古蘭丹姆,以她的聲音造型和藝術造詣,深孚眾望,把這首歌和這個故事傳播得更遠。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觀看說明書,其中附有劇情介紹、角色介紹、演職人員名單、插曲曲譜等。資料圖片
2014年,國家大劇院將這部經典作品以歌劇的形式搬上舞臺。資料圖片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宣傳詞資料圖片
3.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感召力——經典的密碼
新中國成立初期,“邊境反特故事片”應運而生。正像影片開始阿米爾報到時送的信中所寫的,當時確實有國民黨殘匪在邊疆地帶伺機而動,“邊境反特”一類故事因此有其現實依據,同時,這些“邊境反特”故事也有著非凡的文化建設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邊境、國界概念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內涵。人類學家王明珂曾有一個巧妙的比喻: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形時,事實上是它的“邊緣”讓它看起來像個圓形。面對冷戰敵對環境,國家利用電影這種當時的先進傳媒,明確地理與文化的邊界,並確立國家的政治與文化主體性。電影中國境線的反覆強化呈現,正是新生共和國的國民教育的重要一課,人們在電影放映的第一眼就看到“國家”,提升了新中國人民的“國家觀念”。
因此,“邊境反特故事片”成了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電影樣式。《冰山上的來客》展現的國境線與少數民族形象也具備了展示與提升新中國政治與文化形象的功能。這些“邊境反特”故事,是這一特殊時期內的“國家敘事”。《冰山上的來客》是中國銀幕上最早的表現新疆軍民團結一致反分裂的故事。在與敵對勢力鬥爭過程中,軍民的智勇、英雄的犧牲、民族的團結等,都成為國家敘事的重要內容,透過故事的講述,新中國的革命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建構起來。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在新中國型別片發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是當代“諜戰”題材電影的先驅。從《冰山上的來客》以及更早的“邊疆反特”題材電影開始,中國電影人對這種型別進行了各種實驗,邊疆雄奇秀美的山川、少數民族人物形象、豐富多彩的民族習俗、針鋒相對的敵我鬥爭、各民族親如一家的團結精神、具有地域色彩的音樂等等,為當時觀眾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其中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敘事,為國人鑄造起了共同記憶和情感結構。
影片的第一主角是楊排長,但阿米爾的形象對觀眾心理而言,是最重要的角色,因為在他身上,凝結著大多數觀眾確立自己文化身份過程中的變化機理。在新中國文化建設之初,電影成為教育群眾、激勵群眾最重要的媒介。作為一個新戰士,阿米爾一出場就面臨私人情感的困惑,這份情感困惑也阻礙了他在思想上真正成長為一名戰士,他的情感走向也開啟了整部影片的懸念。從民間倫理的角度看,阿米爾與古蘭丹姆青梅竹馬的感情受到來自國內外反動勢力聯盟的破壞和欺騙,必須得到匡正。邊防軍革命組織懲惡揚善,最終使阿米爾在真假古蘭丹姆之間,看清了個人情感與國家之間的內在關聯,明確了自己作為戰士的責任和使命。革命護佑了阿米爾與古蘭丹姆的感情,又透過楊排長安排的“認乾親”,使這種人間的幸福分外圓滿,個人情感與革命事業融為一體,因而革命事業幫助阿米爾完成了身份建構。觀眾也透過對阿米爾角色形象的情感投射,繼而產生了對革命事業的價值與意義的認同。影片又透過片尾夜空中升起的三顆訊號彈,將這種認同提升為對國家共同體的認同。這也是這部電影以及這個故事能強烈吸引觀眾,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經典的關鍵。
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在這個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感召力。民族風情是《冰山上的來客》敘事扣人心絃的重要因素。塔吉克族的服飾、婚俗、節慶、禮拜寺、墓地以及群眾對白中地域性很強的用語和異域感十足的文體等,再加上帕米爾高原上的險峻冰峰與湍急河流等地貌,構成了影片奇崛的視聽體驗。藉助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想象和刻畫,這一故事中的愛情描寫以及民族歌舞場面,很容易俘獲觀眾的心。但這種民族視聽元素並沒有單獨靜態地呈現,與視聽愉悅並置的是一種革命價值觀的植入,是民族文化元素深入到核心情節並參與到人物及其關係的塑造,是個體、族群融入宏大的國家敘事之中,是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捲入波瀾壯闊的中國當代歷史變革的漩渦裡,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莊嚴肅穆的形成過程。這才是《冰山上的來客》成為經典的奧秘!而後世對這一經典的改編和重述,首先需要解開這一經典的文化密碼,才不會辜負這永恆經典的文化滋養。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21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