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面部出現類腫瘤塊?
揭秘“羊放線菌病”,可能是放線菌腫塊
舞墨獸醫 20211009
病原學。目前,已知的羊放線菌病的致病原主要是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桿菌,歸屬於放線菌屬。傳統上,各類新老媒體等關於放線菌屬的資料介紹較為雜亂,其中不乏將其歸類為“真菌”或“細菌”的,其實皆不夠準確。隨著近代對微生物分類學的深入研究,現在已確認放線菌屬於原核微生物,與細菌的關係比與真菌的關係更為密切,準確而言放線菌屬於兼具細菌和真菌部分特點的一類病原微生物,瞭解其病原學特點有助於增強獸醫臨床上的對症控制效果(藥物)。第一,羊放線菌屬於自然界的常在菌種之一,廣泛分佈於土壤、空氣和水中,尤其是以微溼潤、有機物豐富、呈中性或微鹼性的土壤中含量最高,家畜放線菌病的致病原主要包括伊氏放線菌、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菌等。第二,該病原體經革蘭氏染色均呈陽性(G+),不能運動,其因菌體因呈絲狀分枝而得名“放線菌”,對症控制藥物(敏感劑)首選抗陽性菌劑(抗G+)。第三,該病原體對生化環境耐抗力較強,可在常溫環境中長期存活,在二氧化碳環境中生長良好,日光照射(含紫外線)持續照射須達6h以上方可將其滅活(須去除寄居載體),在絕對乾燥環境中可存活1周左右,但常規消毒可將其有效抑殺之,高敏對症消毒劑首選碘化物。第四,藥敏性試驗認為該病原菌對青黴素敏感,近代獸醫臨床對症控制首選複方青黴素製劑、氨苄西林鈉或其他廣譜抗菌素製劑。第五,靶心致病灶相對較集中於動物的口腔、咽部黏膜、扁桃體和面板上等部位,外在可引起明顯的、視覺化的黏膜及面板病變,內在則可引起較為廣泛的組織病變,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及迴圈、神經、淋巴等不同程度的病變。第六,其兼具真菌屬的一些特徵,譬如:菌體呈纖細的絲狀且有分枝,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而言是介於細菌與真菌之間的過渡型別。
症狀特點。四診檢查主見病羊下頜部、面部、頸部、乳房等處有腫塊凸起,部分表現為較柔軟、按壓有波動感,一部分則觸感較硬、呈硬結節型,本病一般無熱痛現象發生。隨著病情發展,病程中後期病羊逐漸出現更為複雜的病理變化。少數病例為口腔型,症見病畜口舌部炎性腫脹、潰瘍、流涎、咀嚼及吞嚥困難等,病變可逐漸下行進而引起喘咳、呼吸困難、大葉性或小葉性肺炎,此類病羊食慾及反芻不良、機體呈漸進式消瘦,被毛粗亂,精神較為沉鬱,活動量明顯減少。較常見表皮腫塊型,症見病畜體表面板逐漸出現凸起的硬性或柔性類腫瘤腫塊,一般無明顯發熱,早期炎性腫脹常導致病羊有明顯痛感而尖叫不止,隨後痛感逐漸消失並形成硬結節,病羊的食慾略減或基本正常,部分病例則表現為膿性潰瘍灶,病灶部位面板破潰並流出膿汁,或形成瘻管致創口經久不愈。臨床上還可見病羊眼鼻分泌物增多、眼結膜角膜炎、腹瀉或溼熱下痢(糞便異常)、關節炎、面板病灶部位被毛脫落等。剖解變化:主見病羊機體脫水較為嚴重,明顯肌營養不良,病害部位較集中於頭部,急性死亡的病例其內臟沒多大變化;多數病死畜嘴唇浮腫、堅實,形成瘻管的面板病灶內多量蓄膿,部分帶有幹膿或膿痂,頜下淋巴結顯著增大;病程較長者或可見氣管、支氣管卡他性炎,以及肺葉輕度腫脹、肝腎水腫及充血、關節腫脹及蓄膿等。
診斷要點。初步診斷依據主要是:病羊頭頸部出現大小不一、凸起的膿皰,初期堅硬,之後變軟化膿並破潰;切開病灶部膿皰流出多量膿汁;頭頸部、口腔部特徵性的放線菌腫導致病畜採食困難及大量流涎;自然破潰的放線菌腫形成久不癒合的渭瘍面。鑑於本病與牛羊口蹄病、結節病、羊口瘡、結核病、布病等有一些相似症狀,要注意加以區別。進一步確診需作實驗室鑑定,簡易鑑定可用注射器抽取少量病灶部膿汁,滴於高倍油鏡載玻片上,再滴加膿汁液1/2倍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均勻後蓋上蓋玻片,以低倍弱光鏡檢觀察,若見淡黃色菊花狀(放射狀)菌體,再綜合與上述視診檢查相符合的病理變化,則基本上可確定為本病。
預防措施:
1.群內個別疑似症狀的發病羊及時隔離治療,並徹底清除發病舍內的糞尿、汙物等,圈舍沖洗乾淨後帶羊消毒1-2次,散養羊應注意勿與疑似發病羊(傳染源)近距離接觸。
2.保持羊舍內良性宜居小環境,儘量滿足羊群喜高燥、清潔、通風的動物福利,儘量減少羊與地面糞汙、病原微生物的接觸頻度,嚴防飲水及飼料被髮病羊的分泌物或排洩物汙染。最有效的環境控制措施是定期開展清掃保潔和消毒滅源管理工作。
3.加強飼餵管理,投餵營養全價的飼草料和足量供應清潔飲水,維持整群良好的健康度、鞏固動物機體基礎免疫力(抗病力)。病史區(場)可合理使用中草藥方劑主動預防(治未病),適用處方推薦“複方抗病毒散(含黃芪多糖、青蒿素、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提取物、氟苯尼考、多西環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按0.5~1%拌料內服,早晚各喂1劑,連喂5-7d。
4.注意合理控制單位面積上的放養密度,防止羊只間因爭食、打鬥等導致機械性外傷,防止面板及可視粘膜損傷對於預防本病有積極意義。若發現羊只受到創傷的,立即對傷口進行清洗和碘酊消毒處理。圈養羊飼餵前最好將乾草、穀糠、禾本科植物秸稈等較乾硬的飼草料粉碎加工後再飼餵,以防止尖銳飼草刺傷其消化道黏膜而引起感染髮病。
治療:
1.輕症治療。針對無嚴重繼發感染、食慾及精神狀態較好的發病羊,以及發病舍的羊群整群防治,可用“消瘡散(商品名:瘡毒抗;含金銀花、皂角刺、天花粉、當歸等)”與“清瘟敗毒散(含石膏、地黃、水牛角、黃連、梔子等)”聯用,拌料內服,早晚各喂1劑,連喂5-7d。若伴喘咳、呼吸困難症狀的,可配合混飲麻杏石甘湯(或成品口服液)效果更好;若伴溼熱下痢或輕度腹瀉的,配合內服楊樹花口服液及補液鹽效果較好。
2.重症治療。針對體表及粘膜發生嚴重潰瘍及膿腫並出現絕食的病例,須採取內外兼治。應對嚴重膿腫病灶作手術排膿處理,徹底擠出膿汁並去除腐肉組織,推薦使用2%碘酊沖洗創口部、浸漬消毒,膿腫灶較大的須用碘酊紗布條填充引流、每天更換1次。必要時,病灶基部周圍可用2%複方碘溶液或普魯卡因油劑青黴素作分點注射以控制病灶繼續感染化膿。控制全身繼發感染推薦適用處方:方一,氨苄西林鈉或複方青黴素(0.1g/kg)+黃芪多糖注射液(0.1ml/kg)+魚腥草注射液(0.1ml/kg)混合肌注,視病情需要,1-2劑/d、連注3d。方二,複方長效磺胺注射液(0.2-0.4ml/kg)+黃芪多糖注射液(0.2ml/kg)混合肌注,1劑/d、連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