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浴血奮戰,湧現出無數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事蹟,期間也出現了許多抗日愛國歌曲,響徹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如戰鬥號角,激勵著全國愛國的同胞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1939年5月,冼星海在指揮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合唱隊排練《黃河大合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湧現出一大批抗日救亡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救國軍歌》《熱血歌》《畢業歌》《前進歌》《五月的鮮花》《救亡進行曲》《松花江上》等。1936年秋,在西安任省立二中國文教員的張寒暉創作了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是抗戰時期救亡歌曲中的經典之作,它如訴如泣、壯烈低迴的情韻,激勵著人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全城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迅速傳唱到長城內外和大江南北。人們爭相傳抄傳唱,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都熱淚盈眶地高唱這首思鄉懷親、驅寇救國的抗戰歌曲。1937年除夕,周恩來在《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與任務》一文中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傷心斷腸。”這首歌與《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成為激勵國人抗戰決心的有力武器!
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演唱《松花江上》的李光羲和張滿燕。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愛國的同胞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1933年長城抗戰,宋哲元率領二十九軍奮起抵抗。二十九軍成立了“大刀隊”,在與敵短兵作戰中,“大刀隊”重創日軍,名聲大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守衛盧溝橋的二十九軍又以大刀顯神威。二十九軍大刀隊英勇抗日的事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當時在上海的進步青年孫培元(化名麥新)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創作了一首歌曲《大刀進行曲》,不久此歌就成為抗戰時期家喻戶曉的一支名歌,激勵著抗日將士奮勇殺敵。
令日寇威風喪膽的二十九軍大刀隊。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全面抗戰開始,日寇向華北大舉進攻。在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一曲慷慨激昂的《保衛黃河》在延安奏響。“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無數抗日誌士高唱著《保衛黃河》奔赴前線奮勇殺敵,奏響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時代強音。《保衛黃河》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歌曲採用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
以《保衛黃河》《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游擊隊之歌》(又名《游擊隊歌》)等為代表的抗日歌曲,誕生於戰場一線,是抗日軍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鼓舞了抗日將士計程車氣,也促進了軍民團結,在軍營和群眾中廣為流傳。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號召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抗戰,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積極配合正面戰場,開闢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在這種形勢下,抗日歌曲《到敵人後方去》便應運而生。1938年秋,愛國詩人趙啟海和作曲家冼星海共同創作了這首歌,“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通俗易懂的語言,朗朗上口的旋律,鏗鏘有力的節奏,這首刻畫豪邁勇敢的游擊戰士、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到敵人後方去》,極富號召力,是當時膾炙人口的抗日歌曲,很快就傳遍全國,鼓舞廣大人民群眾抗戰到底。
八路軍深入華北敵後。
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挺進華北、華中,深入敵後,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一曲《游擊隊之歌》用歌曲的形式為游擊戰法作了一個形象的註腳。青年作曲家賀綠汀創作的《游擊隊之歌》,以輕快的旋律和的清新的風格,深受廣大愛國軍民的喜愛,“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這首奮進向上的《游擊隊之歌》,唱出了機智勇敢、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至今仍家喻戶曉,久唱不衰,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前行。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劇照(《游擊隊之歌》)。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有著自己的軍歌:《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新四軍軍歌》《新四軍進行曲》《東北抗日聯軍軍歌》《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等等。而其中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產生於延安的《八路軍進行曲》了。
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是革命聖地,是進步青年嚮往的地方。1939年,兩個文藝青年公木和鄭律成在陝北的窯洞裡,共同創作了不朽的音樂鉅作——“八路軍大合唱”,包括八首歌曲。這八首歌曲首首經典,要說最有感染力的當屬《八路軍進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這首歌的歌詞和旋律激昂、奮進,富有戰鬥性。它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八路軍軍歌》。
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並對歌詞先後作了多處修改。1965年,《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央軍委將該曲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音樂家鄭律成之女捐贈的《八路軍進行曲》《八路軍軍歌》手稿。
1939年春,為了粉碎日寇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戰勝困難,堅持抗戰,中共中央提出發展生產的方針。從1939年起,各抗日根據地相繼開展大生產運動,同時湧現出一大批反映生產運動的歌曲,如《生產大合唱》《南泥灣》《軍民大生產》《生產戰鬥》《春耕曲》《保衛夏收》《保衛秋收》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43年創作的《南泥灣》(賀敬之詞,馬可曲)和1945年創作的《軍民大生產》(又稱《邊區十唱》,張寒暉詞曲)。《南泥灣》和《軍民大生產》這兩首歌都入選1964年首演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作為表現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運動的寫照。
歌唱家郭蘭英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演唱《南泥灣》。
新中國成立後,產生了一大批抗戰題材的影片,其中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人們耳熟能詳,記憶深刻,如《地道戰》插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和《地道戰》,《地雷戰》插曲《武裝起來保家鄉》,《鐵道游擊隊》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豔陽天》,《苦菜花》插曲《苦菜花開閃金光》,《雁南飛》插曲《雁南飛》……
電影《地道戰》中的一首同名歌曲《地道戰》,作詞任旭東、傅庚辰,作曲傅庚辰。歌曲因電影在全國熱映,而紅遍大江南北,併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紅色歌曲。這是一首合唱歌曲,豪邁有力,氣勢磅礴,“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歌唱了中華兒女英勇無畏、頑強拼搏,勢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決心與氣概!
電影《地道戰》劇照。
(作者系軍史專家)
(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