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長津湖》中我們可以發現,和九兵團主力一直死磕的是美軍陸戰1師。這是一場王牌對王牌的較量,一邊是剛從戰火中走出來,準備對寶島進行登陸的三野絕對主力,而另一邊則是在美國御林軍,在二戰中打滿全場的陸戰隊一哥。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其實在這場戰役之前,我軍和美軍都一樣,將對手當成是加強版的國軍,卻不曾想,這些美軍的戰鬥意志並不弱。
其實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中,也就美軍很強,其他國家基本上是來“陪皇帝讀書的”。不過有一支部隊,他們卻一直不承認自己弱,還叫囂自己不承認停戰,要和志願軍“決一高下”,而這支部隊就是本土作戰的韓國軍隊。
那麼這支在電影中沒輸過,現實中沒贏過的軍隊,戰鬥成色到底如何呢?
初期:一潰千里
從1945年開始,韓國和朝鮮建國之後開始,雙方就一直想吞併對方。不過和從四野徵調的部分朝族兄弟,以及常年和日本人打游擊戰的北方軍比起來,當時蝸居南方的韓國軍隊戰鬥力確實不怎麼樣。在仁川登陸前,韓國軍隊基本上是屢戰屢敗,被北方軍一直平推到釜山,都快下海了。
而好不容易熬到了美軍支援,跟著老大哥想飲馬鴨綠江。卻不巧碰上了雄赳赳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在5次戰役期間,基本上韓國軍隊是一觸即潰,特別是在第一、二和四次戰役期間更是慘敗,根據首批入朝作戰的志願軍戰士回憶“我們碰上的這些偽軍(韓軍),戰鬥力很弱,連一般的國軍都不如”。
那麼,初期韓國軍隊戰鬥力有多弱?
在第二次戰役中,韓國第2軍團在我13兵團的衝擊下,全套美式裝備他們在不到2天的時間裡被軍擊潰,整個軍團戰損達到了90%以上,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在德川和寧遠之戰中,韓軍第7和8師團,在不到24個小時內,分別被我38和42軍擊敗。
而導致初期韓國軍隊戰鬥力弱點的原因,不外乎這幾個:
其一,韓國剛從日治時期恢復過來,在當時只有吃不上飯的人才會參軍。
真正能力強的人都跑去當警察了,因此在韓國這些軍人地位都很低,所以就造成軍隊成分良莠不齊,再加上以樸正勳等人為首的日本士官學校出身的韓國軍官們在訓練中沒有“招核”的命,卻幹著“招核”的事。
這些軍官的訓練方法都學自己的前輩——日軍,將日常打罵下屬、倒賣軍事物資的“精髓”機制貫徹,這樣的部隊有戰鬥力才怪。而且當時韓國軍隊內部在進行顏色清洗,大量有經驗的下級軍官被逮捕和遇害。同時因為迫害,韓國軍隊內部進行了分裂,相繼在麗水、光州多次發動兵變,讓本就戰力羸弱的韓軍,戰力更加不堪。
其二,是在東亞這個怪物房,他們的對手更強。
韓國軍隊不僅要面臨的是一直和日本作戰,以及部分從四野增援過來的朝鮮老兵,這些人作戰經驗豐富,作戰勇猛。更要面臨從抗戰和解放戰爭中走出來的我精銳志願軍,特別是以四野和三野王牌部隊組成的13和9兵團,這兩大王牌主力絕對是韓國軍隊的噩夢。一群烏合之眾,憑什麼和百戰之師作戰?在五次戰役裡面光韓國軍隊就被我軍殲滅10萬人以上。
其三,那就是在武器上。
其實很多人對於當時韓軍有些誤解,在《太極旗飄揚》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這些韓國軍隊是全美械裝備,甚至於裝備上和原版美軍差不多。但實際情況是當時韓國軍隊人數不過8個師團10萬人,但基本上都是美式輕武器(甚至有部分日械)。75mm以上重炮彈不到100門。而對面的朝鮮軍隊則是有1000門75mm以上重炮,炮兵對比10:1,更為很重要的是朝鮮含有自己裝甲師的(200多輛坦克)等全套蘇式裝備。
在火力上壓根就不在一個層次。
故而,韓國軍隊初期戰鬥力弱的原因很好理解,那就是部隊訓練不足,缺乏基層優秀軍官和武器裝備。
後期:打回原形
有一句話說得好。“部隊是靠打出來的,而不是訓練的花花架子”。在五次戰役之後,經過多次補充的韓國軍隊,其實戰鬥力已經有了不少的提升。基本上可以從最開始的見到志願軍撒腿就跑,變成了敢於修築陣地狙擊我軍。
甚至於我軍有時候,因為自己的輕敵思想,而讓韓軍有機可乘。
在1950年底的臨津江之戰中,韓軍第一師團在師團長白善燁的帶領下,依託地形一度壓制我渡江的64和65兩個主力,造成我軍快速過江的戰略意圖未能實現。
1951年4月第五次戰役最後階段,又是白善燁(此時已經成為第一軍團軍團長)率領首都師,搶在我軍前將在大關嶺戰役中一輕微代價,讓我軍付出了1000對人的傷亡。雖然對戰局影響不大,卻也是一直連敗的韓軍的一場“大勝”。
到了1952年10月位於鐵原的白馬山之戰中,韓軍第九師團在損失9000人(自報3500人)的巨大傷亡下,居然硬抗了志願軍“萬歲軍38軍”的多次衝鋒(主要是因為叛徒提前洩露了我軍作戰意圖),而沒有達到戰術目標的38軍不得已憋屈的退出戰場。
多次佔到便宜的韓軍,正如韓國電影《高地戰》描述的那樣,經歷過2年戰爭的韓國男兒們已經成為一個合格戰士,所以韓軍高層們在中美已經決定在停戰書上簽字的時候,大搞摩擦。
為了在停戰協議籤多佔領土地小動作不斷,不斷越過38線作戰搞破壞,在《高地戰》中韓國人贏了,不過現實是他們被志願軍打的很慘。
為了教訓韓軍,我軍發起了金城等戰役,這一仗徹底將韓軍打回原形。
在1953年的時候,韓軍戰力已經從之前的不10萬人,發展到將近50萬人,而且得到了美械的極大加強,這也是他們叫囂的理由。於是在停戰協議簽訂的前夕,韓軍在俘虜問題不願意退步,導致和談受阻。當時的韓軍覺得現在自己得勢,一旦和談了美國援助會減半,搞不好還會撤軍,因此還想以戰來確保自己可以統一半島。
韓軍此舉也讓美國大為不爽,本身美軍就想和談脫身,你韓軍這麼幹不是想將自己拖下水嗎?因此聯合國軍司令官克拉克大為不滿,氣急敗壞地說道“讓志願軍教育這些傲慢的韓軍吧”
在洞悉到美軍和韓軍的裂縫後,志願軍司令部決定”以戰促和”,在以1953年7月不到20天的時間裡,集中優勢兵力(13個師)於金城突出部,在志願軍在強大的炮兵(80mm口徑火炮1000門)掩護下,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的25公里防區。整個金城戰役殲滅韓軍第3、6和8師團大部,殲敵5萬人,配同其他戰場優勢,全殲韓軍將近8萬人,佔韓軍一線作戰人員的20%以上。
這一仗將韓軍直接打回原形。
雨田君說
很多人經常以“電影中沒輸過,現實中沒贏過”,來形容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韓軍的表現,雖然有一定誇張的成分,但也反映了韓軍戰鬥力確實不如參戰的幾個大國。在東亞這個怪物房裡面,前期韓國軍隊因為是臨時拼湊的故而打不過準備已久的人民軍,被一路平推,在美軍參戰後,韓軍也在作戰中成長,但很不幸,他們遇到了從百年屈辱中走出來,身經百戰和保家衛國的志願軍。
其實抗美援朝裡的韓軍有東亞人善於學習的優點,從散兵遊勇變成了一直真正的軍隊,甚至後期還要壓制他們北面兄弟,但很遺憾他們的對手是讓美軍也無能為力的志願軍。
所以後期的韓軍其實不弱,只不過是對手太強罷了……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