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國慶節,五十萬中國人民彙集在北京天安門前,等待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建國十一週年的慶祝活動。
遠遠看去,天安門的城樓上同樣也是人頭攢動,烏泱泱地灑下一大片人影。這群人的高矮胖瘦、頭髮顏色都不盡相同,其中還夾雜著不少的外國面孔。
不過,在這群高高大大的外國友人中間,最奪人眼球的竟是一個瘦瘦小小的外國老婦人。只見她的臉龐上始終掛著輕鬆和善的微笑,眼睛裡的欣慰之情更是將要滿溢而出,讓人忍不住想去親近。
她究竟是誰,又為什麼能到天安門城樓上來觀禮呢?
她叫何明清,來自紐西蘭,是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親自邀請至中國觀禮的一位外國友人。何明清之所以能被邀請來參加中國的國慶典禮,還要從她和白求恩的初次相識說起。
1938年12月底,著名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率領醫療隊來到河北唐縣牛眼莊醫院檢查工作。偶然之間他聽說了這附近的曲陽宋家莊裡,有一位中文名字叫何明清的紐西蘭傳教士,透過自家的診所為當地窮人們提供無私幫助。
大家對何明清眾口一致的褒讚引起了白求恩的興趣,再加上,他已經很久沒見到過來自英語國家的人了。略略考慮後,白求恩就決定要去親自拜訪何明清。
事不宜遲,白求恩在當天就來到了何明清的住所。兩位外國友人簡直是一見如故,對彼此都頗為欣賞。不僅如此,何明清家裡成堆的英文書籍和《泰晤士報》讓白求恩越發確信,他們倆都是心懷天下、渴望知識的同類人。
更令白求恩驚喜的是,他還了解到何明清會定期去北平採購藥品。
那時候,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的傷亡情況過於慘烈,醫療用品的需求量一直都處於極度短缺的狀態,甚至還造成了很多戰士因為得不到及時醫治,而平白落下殘疾的慘烈狀況。
而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來到中國的白求恩,一直都被日軍嚴密監視著。這就導致了他雖身擔中國八路軍醫療顧問這一要職,卻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境地。
迫於無奈,他只能向外國籍的傳道士們尋求幫助。
一次,白求恩給一位來自美國的傳道士寫信請求幫助,希望他能向八路軍提供10磅三氯甲烷和10磅碳酸的補給。這位傳道士雖然非常同情中國戰士正在遭受的苦難,但他更畏懼於日軍的爪牙,只敢承諾下僅此一次的援助。
正當白求恩在孤立無援的沼澤裡苦苦掙扎的時候,何明清的出現就像天降甘霖一樣,重新催生出他心中希望的萌芽。
一個想法突然就在他的腦海中迸發出來,為何不請何明清幫八路軍購買藥品?
但在吸取了上一次求助失敗的經驗教訓後,白求恩也明白了,這件事急不得,應該徐徐圖之。
於是,白求恩並沒有貿然向何明清提出請求,而是先邀請她一起去八路軍的後方醫院看看,想讓她親自感受到到八路軍缺醫少藥的急迫情況。
不出所料,善良的何明清在看見傷員們的狀態後心裡很是觸動,立馬就組織身邊的工作人員把自己診所內所有的手術器械和外用藥品都收集起來,免費支援給了八路軍後方醫院。
迫在眉睫的藥品短缺情況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可這終歸不是長久之計,八路軍醫院的巨大藥品需求還是未能解決。白求恩迫切地想找到一個提出請求的最佳時機,幸運的是,這個機會在兩天後就到來了。
那天深夜,白求恩突然在睡夢中被一名來自何明清診所的門房喚醒。原來,一名來自安國(河北省保定市下轄市)的游擊隊員在埋雷訓練時不幸被炸傷了腹部,必須接受手術治療。
何明清在初步診斷後發現,病人的傷重程度遠超過了她的預期,而這時候也沒有正緊的外科醫生可以做手術。情急之下她想到了向白求恩大夫尋求支援的這一個辦法。一接到訊息,白求恩就連夜騎馬趕到安國,然後在仔細檢查了傷員病情後,乾淨利索地完成了手術。
經過這次事件,何明清對白求恩真是佩服得不得了,兩人的友誼也得到因此了很大程度的昇華。鑑於兩人的友情變得越來越深厚,白求恩就順勢抓住機會向何明清提出了幫忙買藥的請求。
乍一聽見這個請求,何明清並沒有輕易答應下來,只是“低下頭沉默不語”。因為,教會在中日戰爭爆發後第一時間就向傳教士們下達了命令:不要介入戰爭的任何一方,否則就要被開除。
不過這一次,白求恩沒有看錯。何明清是一個心懷大愛的善良女子,她僅僅思考了一個晚上,就下定決心要違背教會的規定。在她看來,救人性命這件事遠比其他的一切都更重要。
第二天一大早,何明清就找到白求恩,向他表達了自己願意幫忙運送藥品的堅決意志。自那以後,這個不足一米六的瘦弱女子,就獨自承擔起了為八路軍秘密送藥的艱鉅任務。
從此,每隔一段時間何明清都會穿上全套傳教士的裝扮,帶上英國的護照和日本為外國傳教士們頒發的通行證,去北平購買醫療器械和藥品,然後透過火車運到定縣,再把藥品分送至八路軍交通站和兩個教會醫院。
她不是紐西蘭人嗎,怎麼會有英國的護照?這是因為,彼時的紐西蘭正處於英國的“庇佑”之下,所以紐西蘭人就名正言順擁有了一份“英國國籍”。
也正是由於何明清的英國護照,日軍對她出行的盤查並沒有過於的嚴苛,這就留給了她不小的自由空間。每次出行,她都會將買來的藥品先貼上“教會用品”的標籤,然後在安國的教會醫院進行“假入庫”。
這一步是最困難的,按照當時的規定,日軍會將她購買藥品的品名、數量全部記錄下來,然後再到醫院去驗證。為了不引起懷疑,何明清只能逐步加大藥品的運量,必須經歷多番運作才能把所有藥品轉運到晉察冀邊區。
不僅如此,何明清還採取了完全單線聯絡的方式,全靠著自己一人去和地下運輸站聯絡、以及和日軍周旋,就連將藥品轉移出安國的秘密通道也是她獨自打通的。
在8個月的時間裡,她在北平和安國之間來往了30多次,每完成一次行程就要耗時一週左右,這樣算來,她幾乎沒有一天停下過奔波的步伐。
除了運送藥品,何明清還曾手持英國護照護住教堂大門,將藏在教堂內的老百姓和八路軍傷員護在自己身後,避免了日偽軍刺刀的襲擊。不僅如此,她還把根據地沒有條件治療的傷病員送到北平大醫院,為投奔根據地參加八路軍的知識分子從北平接來親屬,甚至還冒險為聶榮臻司令員搞來了電臺……
一次,何明清在北平透過關係採購齊全白求恩所列的藥品後,又將八路軍急需的一些無線電器材以及作掩護用的鐵筒餅乾,與藥品一起裝滿了兩輛騾子車,準備運向定縣(今定州市)。
被日軍佔領的保定城是此行的必經之路,日軍會對進城和出城的所有行人車輛都進行嚴格的盤查。據與何明清同行的一位護士回憶,她們一行人緊張得心都快要跳出了來了,生怕箱子裡藏著的秘密被發現了。
何明清卻是冷靜異常,只見她帶著墨鏡又全身穿著傳教士的打扮,擺出一副冷酷無情的模樣,一路亮著自己的英國護照,並騎著一輛腳踏車跟在車旁邊,才終於將車上的“假病人們”和藥品護送離開了保定城。
何明清這般的勇敢付出讓白求恩感動不已,所以他在臨終前還特意留給她幾句話:“人生很好,很值得為它活上一回,但也的確值得為它去死。”“請轉達我對凱瑟琳·霍爾最誠摯的謝意,感謝她對我的幫助。”
不僅是白求恩,安國當地的百姓們更是有說不盡的的感謝之詞想對何明清傾訴。
16年前,何明清受到紐西蘭聖公會的派遣來到了中國。經過5年的沉澱與學習,她竟主動放棄了在北京協和醫院的工作,來到河北安國的聖公會醫院任護士長,負責行政和管理方面工作。
這間醫院是當時全華北農村的第一所西方醫院,醫療條件還比較欠缺,只完成了男院的建設。見此情況,何明清便自己捐贈了一萬銀元增建女院,成功使這座醫院成為了當地第一座門診、病房、內外科齊全的西醫醫院。
在日常辦公之餘,她還經常帶著自己的同事們一同到附近的鄉村巡迴醫療,並教農民們一些基本的衛生知識。
據她自己回憶:“在這裡,夜裡常常有人敲門。於是,我就拿著手電筒,帶著大黃狗,到山裡出診。回來時常常已經大亮,又要準備新一天的工作。這是生活在召喚我,要去該去的地方。”
正是在一次次的鄉村巡診中,何明清了解到中國鄉村的醫療條件極其有限。為了能幫助到更多的人,她又做出了一個感人的決定:拋棄城裡的安逸生活,去到曲陽宋家莊和唐縣牛眼溝開辦診所。
在這裡,她給鄉親們看診並建立了第一個鄉間澡堂、第一個嬰兒衛生室,向婦女們不厭其煩地宣傳衛生知識,為當地培養出近百名護士。與此同時,她還創辦了夜校,教農民識字,並向參加學習的貧苦農民發放食物。
以上這些義舉,全是何明清一人出錢完成的,在將自己的錢捐完後她甚至還寫信給家裡要求寄錢。
在信中她這樣寫道:“我們關心著廣大農村地區完全被遺忘的老百姓,那些淳樸善良而勤勞的老百姓過著愚昧、貧困的生活,他們的勞動受到富人剝削,無法得到任何醫療救助,那裡需要願做出犧牲的醫生和護士。”
令人唏噓的是,何明清對中國人民近乎本能地同情和支援確實為無辜的百姓帶來了很多的助益,但這卻給她自己的安逸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不便。
1939年8月,何明清為八路軍服務的事情被漢奸告發給了日軍,氣急敗壞的日本人就趁著她出門買藥的時機,燒燬了她的教堂和診所,並在北平抓捕住她,強行驅逐出境。
生性堅韌的何明清怎會就這樣被打倒,她又輾轉多方去到香港投奔宋慶齡。至此,她便徹底脫離了已經為之效力18年的紐西蘭聖公會組織,轉而加入了保衛中國同盟。
懷著一顆想迫切回到晉察冀的心,何明清還主動請纓,要作為嚮導帶領兩卡車藥品和物資,繞道越南返回中國大陸。
可命運就是如此無常,經過6個月的長途跋涉後,何明清竟在臨近石家莊時患上重病,連起身都不能自主做到,更不可能繼續趕路了,只能被送回了自己的家鄉,紐西蘭。
這一去,何明清就再也沒能回到魂牽夢繞的晉察冀。病癒後她再次來到香港,想從這裡回到內陸,不料朝鮮戰爭爆發後,簽證遲遲無法辦理完成,她只能再次帶著深深的遺憾回國。
這一等就是整整12年,直到1960年國慶節,何明清以國際友人的身份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邀請,才終於回到中國並登上了天安門觀禮臺。
何明清此次中國之行的重中之重是回到河北,回顧一下自己曾經走過的那段路程。第一站,她在友人的陪伴下來到了白求恩墓前,終於得償所願親手為他獻上了一捧鮮花,並用手帕仔細包好了墓前的一抔泥土,留作紀念。
然後,她又回到了安國,專程訪問了中華聖公會醫院舊址建起的安國縣人民醫院。在這裡,何明清還和醫生後輩們進行了一場交流,並向他們表達了自己的期盼:“你們要好好學習白求恩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醫院之行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當何明清看見自己曾住過十多年的宿舍甚至使用過的桌椅都被儲存得完好無缺時,突然就忍不住掉下了淚花。她以為在多年後沒人會再記得她了,卻沒料到安國人民從沒有一刻忘記過她。
1970年,73歲的何明清在紐西蘭逝世。
根據她的遺囑,她的骨灰被送回了中國,送回到她曾經戰鬥過的晉察冀。她的骨灰一部分掩埋在烈士陵園,一部分撒在了宋家莊的蓮花山上。
正如聶榮臻元帥為其題詞:“救死扶傷,忘我獻身,支援抗戰,青史永存”一般。
宋家莊如今還有了一座新建的“何明清小學”,何明清身背藥箱、手持手電筒的漢白玉雕像就一直默默地矗立在校園正中央,就好像她從未真正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