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 1562-1633)是明朝著名的科學家,一生涉足的科學門類極其廣泛,如農業、軍事、天文、氣象、水利、建築、機械製造等,成就斐然。
16世紀中後期,大批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在傳教的的同時還帶來了西方文化和科學知識。一些先知先覺者開始接受兩方知識,並應用於中國,徐光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徐光啟在未入北京做官之前,曾在上海、廣東、廣西等地教書,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他在南京和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相識。從此對西方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這對他一生影響很大。以後,兩人又長期同住北京,經常來往。一天,徐光啟和利瑪竇談起《周髀算經》中的勾股,而利瑪竇也興致盎然地談起古希臘最早提出的“勾股定理”,還把歐幾里得的《原本》擺上案頭,說:“此書義理甚精,但翻譯起來很難。我此前曾三次翻譯此書,都失敗了。”徐光啟大喜過望,激動地說:“這是一件大好事,我願意和你合作。”萬曆三十四年秋,他們正式合作譯書。徐光啟每天都到利瑪竇的住所,由利瑪竇口述,徐光啟筆記,有時兩人還展開討論。很多譯文用語,如點、線、面、直角、四邊形等,原來在漢語中是沒有的,經過二人多次推敲,才定下來。為力求文字準確,通俗易懂,許多章節,需要字斟句酌,反覆譯改。歷盡寒暑,三易其稿,終於在1607年譯完十三卷中的前六卷,即平面幾何部分。關於書名,徐光啟創造性地使用了“幾何”一詞,把書名定為《幾何原本》。當時,徐光啟很想全部譯完,但因利瑪竇忙於傳教,以致耽擱。直到晚清,後九卷的翻譯工作才由李善蘭(1811-1882)完成。《幾何原本》是中國第一部由拉丁文翻譯的數學著作。徐光啟充分認識到幾何學的重要意義,曾預見:“竊百年之後,必人人習之。”
徐光啟著作《農政全書》。 賈麗娜/圖
在孜孜不倦地探求西學的同時,徐光啟對關係國計民生的農業也高度重視,立志要編寫一部關於農業的著作。父親去世後,他回上海老家守孝,將南方種植的番薯引入家鄉,數次試驗後竟然獲得成功。1608年,江南發生水災,大片莊稼顆粒無收,而種植在貧瘠之地的番薯卻喜獲豐收。徐光啟特向皇帝上了《甘薯疏》,建議在全國推廣番薯種植,以解決饑荒。徐光啟經過多年的艱辛實踐,根據前人所著的各種農書,融匯自己的見解,撰寫了有六十餘卷、共六十多萬字的中國歷史上最為完整的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明朝的觀象臺年久失修,星相失測,導致曆法“與天度不合”。崇禎二年( 1629年)六月,北京發生日食,欽天監推算不準,崇禎皇帝決心借重徐光啟和歐洲傳教士的天文歷算知識,用歐洲的《儒勒歷》來修訂明朝的《大統歷》。徐光啟設立“歷局”後,非常重視實時觀察和驗證,遇到特殊天象,一定到觀象臺看個究竟。那時,他已是古稀老人,一次在登觀象臺時,不慎失足跌下,腰和膝嚴重損傷,只得臥病在床。經過調養後,他不顧年高體衰,依然拖著病體登臺觀測。在他的帶動下,四年後,大致完成了137卷《崇禎曆書》的編定。清朝入關後,順治皇帝把《崇禎曆書》改名為《西洋新曆》,頒佈全國。
徐光啟一生勤奮,學貫中西,為祖國的科學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
(來源:《北京歷史故事》;作者:路遠;圖片:原文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