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實驗生產了一種極為厚實的大傢伙——A39“土龜”重型突擊坦克。
土龜坦克一共生產了6輛,它們的作用被定義為“頂著德軍的炮火進入前線必要位置,面對德軍的防線進行壓制打擊和掩護,以幫助步兵開啟一條前進通道”。
這個“防線”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德軍的齊格菲防線,1939年建成的齊格菲防線堪稱德國的“馬奇諾”,德軍自1936年構築此陣地,將之建成了綿延比、盧、法邊境的600多公里防禦地帶,佈置了大量碉堡、雷區、反坦克壕、龍牙和炮兵陣地。
1942年時,英軍預計到未來將會越來越多地面對德軍的防禦戰,於是有人提出開發一種能在彈雨中接受打擊並反擊壓制的重型突擊戰車。這種概念得到了英國總參謀部的支援,因為他們也知道現在的丘吉爾坦克根本頂不住。
於是許多相關設計方案被遞交上來,如根據A27“克倫威爾”發展出來的A33“奮進”(Excelsior)坦克,A38“勇者”(Valiant),留在圖紙上的夢幻方案更是不知凡幾。
英國人甚至在與美國人的發展辯論中成功將美國人帶偏了方向,讓美軍開發出了悲劇一樣的T14重型坦克。美國人發現有點不對曾想打退堂鼓,結果英軍忽悠說如果這種突擊坦克成功,他們將購買8500輛,把美國人忽悠瘸了。
最後還是生產了一溜子英國坦克的納菲爾德機械公司給出了靠譜方案,名為AT-1的突擊坦克。它的裝甲達到150mm,能裝備75mm加農炮和95mm榴彈炮,重量為45噸。
不過英軍參謀部隊AT-1並不感冒,他們百般否定,又提出各種不靠譜的指標,比如在坦克上安裝6英寸迫擊炮和火焰噴射器,或者去掉大炮換上200mm的裝甲和2挺機槍……
整個1943年納菲爾德都在不斷的修訂AT專案,他們在AT-1的基礎上再次加大加強了車身,增加了新的武器……這種修改贏得了英軍參謀部的肯定,隨後將之改為“土龜專案”,還要求把17磅炮加上去。
不知道納菲爾德的設計師瘋了沒有,在軍方的設計之神的指導下,土龜的修改就像沒有止境。等到1944年2月參謀部再次查驗時,納菲爾德已經從AT-1設計到AT-18了,還誕生出無數的模型、工程樣車、繪圖板計劃、廢稿。
英軍此時再次介入了設計,他們認為17磅炮太小了,不夠勁,必須上更大的炮。於是當時已經在發展的32磅炮方案被運用到了其中一個AT-16方案中,軍隊還為此下了輛非裝甲鋼原型車的訂單。
AT-16之所以被選中,主要是由於其更簡潔和安全,AT-17和AT-18雖然使用了相同的底盤,但它們都是噴火坦克,車體裡都是高壓氣瓶和燃料包。
當月軍方又改變了主意,因為前線的緊迫,他們決定不要工程原型了,要求立即生產25輛這種坦克出來,並立即為之命名為A39“土龜”。當時的採購價是141666英鎊每輛。
就這樣,土龜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生產,但因為缺乏完整的工藝研發和流水線工程最佳化,土龜的生產極為緩慢,它錯過了人們所期望的一切大戰。齊格菲防線硬是在盟軍的飽和式轟炸中頂了5個月,至1945年2月才宣告崩潰。期間盟軍沒有一款重型坦克能靠譜的對其進行突擊。
當戰爭已經結束後,龜速的生產逐漸降低了軍方對土龜的熱情,1946年2月國防委員會直接揮刀將土龜的生產量砍了一半。
當時土龜已經生產出了5輛,第6輛還在進行總裝。
“土龜”總重高達79噸,前裝甲達230毫米,整車由鑄件和軋製裝甲板焊接而成,不管怎樣都算是二戰中研製的最重的那類坦克了。對比一下,虎式坦克重56噸,一輛虎王坦克也才68噸。當然,土龜肯定沒法跟鼠式坦克比較,那可是188噸的怪胎。
為了應付這種奇葩般的重量,英國人為其準備了650馬力的勞斯萊斯的流星V12汽油發動機,使之勉強將最大公路行進速度維持在19km/h的左右,最大越野速度為6.5km/h。
這種發動機來自著名的“噴火”戰鬥機上的梅林發動機,但土龜太重了,流星V12安裝在這臺巨獸身上,比功率值僅為7-8.5馬力/噸。根據現代卡車的標準,比功率值低於8馬力/噸的時候,車輛連上下坡都沒法良好完成。
所以,土龜在越野行進時非常尷尬,略微碰到土坡或軟地面,它馬上就會喪失巡航速度,真的成了只緩慢爬行的烏龜。
土龜的油箱容積一般般,一說其僅擁有530升的燃油容量(與虎式坦克是一樣的),另一說則土龜有兩個油箱,右側的390升,小的245升,合起來635升,總之不算很大。
要知道虎王坦克都擁有860升容積的油箱,土龜這個水平也就比不帶附加油箱的蘇聯重型坦克強那麼一丁點。因為發動機長期處於嘶吼狀態,土龜的耗油量奇大無比,在有公路支援的情況下,它能跑100多公里都謝天謝地了,測試的最大運動距離是87英里,約140公里的全程公路機動。
不過英軍很多測試者奚落這稱土龜不需要擔心加油,實在不行讓兩個士兵推著小推車都能追上它。或者乾脆去聯絡一架噴火:“嘿,蘭斯上尉,下來給點油唄,路都給你壓好了。”
與丘吉爾等坦克一樣,土龜也裝備了一個梅利特-布朗公司的變速箱,型號為H51D,能提供6個檔位的執行。
土龜最值得稱道的是武器,土龜裝備了一門QF32磅火炮(94mm),這比英軍當時慣用的神器17磅炮強得多。QF32來自3.7英寸AA防空炮,英軍當年為其研製了多種APCBC和APDS,其中尤以32PDR Sabot Mk.3最為出眾。
1948年的測試中,QF32的脫殼穿甲彈輕易在近千米距離上正面打碎了黑豹坦克的防禦,而根據測算,這門炮可能是二戰中最生猛的火炮,它連老鼠都不怕。
土龜副武器採用的是3挺7.92mm的貝莎機槍,這種武器由伯明翰輕兵器公司當年授權山寨捷克ZB-53機槍而來,直接用的就是德國的子彈,這玩意兒戰爭期間被人吐槽不止。
除了炮手操縱的並列機槍外,還有兩挺機槍被安裝在頂部,而且關於這兩挺機槍的必要性也引發了不少設計爭議,它們對探頭的人員帶有一定危險性,可能會因為不默契導致事故。
因此納菲爾德方面臨時給土龜的艙門安裝了一個小裝置,當艙口開啟時,可以阻斷機槍的繼續射擊。
土龜出現得太晚,沒像“潘興”那樣趕上戰爭的尾聲,全部的A39原型直到1946年才得以交付,戰爭早就結束了。
後來英軍將6輛交付的A39們拿到索爾茲伯里平原(就是有巨石陣的那地方)搞測試,但尷尬的是裝甲兵們認為這是輛突擊炮,所以不大願意嘗試這種坦克。於是他們又被交給炮兵,名義是“測試未來反坦克自行火炮的需求和標準”。
但是等炮兵們興致勃勃地將土龜搞到靶場後,當地靶場官員卻聲稱無法保障靶場外的安全,你們這東西打得太遠了。
這種事兒在戰時根本不會發生,但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了,土龜成了個燙手山藥,捏在手上放著落灰,拿去用又沒誰要,想打個靶還被嘰歪。
隨後土龜又被送往多塞特郡波文頓市艾倫比軍事基地,接著又被弄到盧爾沃思的一所炮兵裝甲兵訓練學校,這裡有個被稱為“英吉利海峽”的射擊場,媽媽再也不怕我把炮打外面去了。
在盧爾沃思,A39土龜與百夫長3坦克進行對比測試,同時繼續進行了QF32火炮的各種試驗,人們興趣缺缺,誰都認為軍隊根本不可能再裝備這種過時的東西了,新的FV200系列坦克比它有前途的多。
接下來的1948年4月,2輛土龜被交給了駐守德國的陸軍萊茵軍團(BAOR)使用並測試,那裡的裝甲部隊接納了這種“新型坦克”並進行更充分的火力測驗。
6月份的時候土龜進行了一些實彈測試,測試物件是一輛德國的黑豹G型坦克,他們在915米正面直擊黑豹,碎掉了駕駛座上方的一塊車頂,撕掉了一塊炮盾。
事實上,部隊在使用過後非常滿意,他們認為土龜的大炮擁有難以置信的能效,土龜是個極度穩定的高火力平臺,它為什麼不早點在戰爭中出現,一臺這樣的戰車就能抵禦千軍萬馬。
不過,土龜依然被指出了許多嚴重的問題——太重了,太慢了,橋樑扛不住,它是交通的災難。
不僅僅是德國的橋樑,軍隊其實更看重的是野戰舟橋過渡能力,而當時軍團的移動橋樑根本玩不過土龜。
後來英軍實在忍受不了“龜速”,便將土龜發配出去,幫助去逐個測試德國的重要橋樑承受能力,以此來決定未來盟軍坦克的發展重量。反正就是,土龜能過的橋,大家都能過。土龜能推的路,大家都能推,為此他們還拆掉了土龜的武器,換上了一些相關測量裝置。
實際上這番“壓路測試”在英國也進行了,土龜們被帶到各個地方壓馬路,以實驗本國的交通能在戰時維持怎樣一個水平。
當萊茵軍團的“試用期”結束後,心灰意冷的人們便隨之放棄了土龜的發展專案,它被永久雪藏了。
實際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英軍開始謀劃“通用坦克”,他們回溯以前走過的道路,如步兵坦克、巡洋坦克,還有土龜這樣的突擊坦克,認為部隊只需要一種通用坦克裝備就行了,由此誕生出了早期的主戰坦克概念。
如今已知的土龜車體僅剩下兩輛,其中一輛在1949年測試完成後被送往多塞特郡波文頓博物館,這輛坦克在21世紀還能進行跑動表演。
另一輛則扔在蘇格蘭柯爾庫布里軍事訓練區裡,它已經在歲月的風吹雨打中變成烏龜殼了。
不僅僅是烏龜殼,還是個破烏龜殼,看到這麼硬的死烏龜,誰都想噴兩炮看看,只是似乎它的正面依然很頂,挨炮的全是側面。
土龜生不逢時,假如它們能出現在1944年的齊格菲防線,那將會是多麼精彩的一場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