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1年4月1日,1架隸屬美國海軍的EP-3型偵察機在海南島東南70海里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活動,中國海軍航空兵2架殲-8II型戰鬥機對其實施監視。9時07分,美國EP-3突然轉向撞向編號81192的殲-8II戰鬥機,導致該機受損失控墜毀,飛行員王偉跳傘後失蹤,最終確認犧牲。這架EP-3在未經中方同意的情況下直接降落陵水機場,最後經雙方協商後歸還美國。這件事情被認為是當年的一大“恥辱”。
事實上在90-00年的時間裡出現了多次這樣的事情,01年南海撞機、93年“銀河”號事件、99年炸館等等。最終都是透過非公開外交途徑做了讓步才得以解決。我們回過頭來看2001年時中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海空實力,確實沒有任何底氣,中美雙方裝備的差距幾乎處於歷史極大值,不僅質量差距極大,而且有著明顯的代差。軍事方面的支撐就是擁有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性核彈頭。
空軍二代機主宰天空
剛剛進入21世紀,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要戰鬥機型為殲-6、殲-7和殲-8,這三種機型都是第二代戰鬥機,裝備數量達到上千架。此時一代殲-5戰鬥機完全退役才9年時間。當時這三種機型都是隻裝備近距格鬥彈和機炮,沒有中距彈發射能力,不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
而且從外形來看,殲-6和殲-7都依舊還是機頭進氣模式,殲-8早期型也是機頭進氣,直到1995年定型的殲-8II 02批次的出現才改用兩側進氣。機頭進氣是早期戰鬥機發展的一個常見方案,但導致機頭無法攜帶高效能雷達,因為安裝直徑已經決定了雷達效能。而美國在1960年代後開發的所有戰機都已經擯棄這種模式,將戰機探測能力和超視距作戰能力放在首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F-16、F-15、F-14這些戰機都帶有現代化戰機的特徵。
雖然中國當時有已經進口了俄製Su-27UB、Su-27SK和引進生產線後生產的殲-11,這是一種第三代重型戰鬥機,具備超強的機動性和超視距作戰能力,應該說和美國同代戰鬥機已經有一定的抗衡能力。但現實問題是數量少得可憐,估計當時裝備總量不到80架(原裝進口48架,其餘在中國生產)。這個數量對於龐大的中國空軍來講所佔比例不到10%,還不如美國1艘航空母艦上裝備的三代機數量。
雖然殲-10在1998年3月進行了首飛,但實際服役已經到了2003年。而殲轟-7屬於戰鬥轟炸機,有較強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和較大航程,但劃分屬於轟炸機行列。所以當時中國海空軍航空兵的主力戰鬥機仍然為不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的第二代戰鬥機,少量第三代戰鬥機部署於前線地區。當時美國已經全面進入三代機時代,F-22第五代戰鬥機也在4年後的2005年服役。
海軍艦艇防空依賴短程導彈和防空炮
除了空軍之外,海軍也是代差極大的一個軍種,不僅質量較差而且數量還不多。2001年時中國海軍護衛艦及以上的主力作戰艦艇為053系列護衛艦和051系列驅逐艦。這兩個型號的軍艦都是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設計的,雖然有眾多改進型,但仍然以火炮為主要作戰武器。051型導彈驅逐艦排水量3670噸,裝備2座雙聯130毫米主炮、4座雙聯57毫米平高兩用炮、4座雙聯25毫米平高兩用炮以及深水炸彈和反潛火箭。反艦導彈為2座三聯“海鷹-1”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從配置來看,80年代就已經開始落後,防空依靠半自動化防空炮,“海鷹-1”反艦導彈自重達到2.6噸,只能亞音速飛行,極易遭到攔截。雖然有051型改裝鷹擊-8反艦導彈和“海響尾蛇”防空導彈(紅旗-7),但數量前後只有3艘,相比於051型17艘的數量來說實在太少了。
051型導彈驅逐艦
053系列護衛艦也是相同的情況,早期053H、053H1、053H1G、053H2都是以火炮為防空手段,反艦導彈為巨大的“上游-1”(052H2為鷹擊-8)。直到1992年服役的053H2G和1998年服役的053H3才開始裝備近程防空導彈(紅旗-61和紅旗-7)。
1995年開始中國服役2艘052型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號和“青島”號。1999年服役051B型“深圳”號導彈驅逐艦。這3艘艦艇集當時中國最高技術水平建造,進口了國外的燃氣輪機並整合資訊化作戰指揮系統,設計之初就可以攜帶反潛直升機。但他們還是裝備“海響尾蛇”和紅旗-7近程防空導彈系統,37毫米平高兩用炮作為輔助。沒有區域防空能力和近防能力。
至2001年,中國服役的國產艦艇中有14艘軍艦裝備防空導彈,全部為射程10公里內的近程防空導彈。其他的超過20艘驅護艦全部為防空炮防空。1999年中國進口了956E型導彈驅逐艦 ,具備25公里區域防空能力,數量只有2艘,全部列裝東海艦隊。而裝備“施基利”的052B到2004年才服役、第二批2艘956EM為2005年服役,具備遠端防空能力的052C為2005年服役、051C更是到2006年和2007年服役。
同期美國海軍主力戰鬥艦艇為27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31艘“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它們都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和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具備遠端對地打擊、遠端防空。就連進入服役中後期的“佩裡”級護衛艦也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當時對岸的“成功”級護衛艦就是以“佩裡”為藍本,雖然名為護衛艦,但噸位比051驅逐艦都大,而且具備區域防空能力,能攜帶2架SH-60“海鷹”直升機。
資訊化裝備嚴重空缺
上面提到的海空軍裝備是純硬體上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代差。但背後還隱藏著一些軟作戰實力,那就是資訊化。最直觀的就是當時沒有預警機,以IL-76為基礎改裝的空警-2000是2007年定型,純國產的空警-200是2006年交付。關於預警機的問題不用過多解釋,1991年海灣戰爭已經證明一切,伊拉克空軍戰機剛剛離開跑道就已經被多國部隊鎖定。面對當時的美國日本,他們都有預警機部署,新加坡也有E-2C。
另外就是海空作戰指揮系統,“宙斯盾”系統在當時屬於最先進的海上作戰系統。中國只是在109“開封”艦上改裝法國湯姆遜-CSF作戰資料系統。而2艘052型和1艘051B型設計之初都帶有綜合作戰指揮系統,但這些系統最多達到C3I級別,和“宙斯盾”相比無論在指揮規模、處理能力等都有相當大的差距。而且當時也沒有屬於自己的衛星定位,高效能偵察、通訊衛星數量稀少,資料鏈系統裝備的更是不多。直到2005年開始服役的052C才開始有較為先進的綜合指揮系統。真正的作戰系統完整化要到2008年之後才開始。
至於雷達方面,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相控陣雷達,2001年沒有靠譜的艦載和機載相控陣雷達。2005年出現的346“海之星”屬於實驗性質,真正完善到了2008年第二批次052C裝備的346以及052D裝備的346A才算正式成熟。就連054A裝備的346也是引進了956現代級之後才開始慢慢研究。所以其實21世紀是資訊化時代對中國來說來的有點晚,在2001年的時候中國對於這方面其實都不如對面那個島,和日本差距極大,和美國相比更不用說了。日本在1996年都開始裝備“宙斯盾”的“金剛”級導彈驅逐艦了,預警機也在1987年就從美國購買了。沒有資訊化,當時和伊拉克差不了多少,但好在中國一直在努力奮鬥。
30年的臥薪嚐膽
上面提到了差距,但現在和2001年相比提升的不是一點兩點,這就要歸功於中間30年默默無聞的努力了。事實上346相控陣雷達是我們在80年代就已經立項的專案,紅旗-9遠端防空導彈也是同期立項的。730近防炮在90年代。中國在1997年服役過1艘909型綜合試驗艦,就是為了試驗這些新型武器裝備的,試驗艦通過後才裝艦測試。
殲-10的立項時間是上世紀80年代,殲-20立項時間是2007年、空警-2000預警機在1994年首次和國外接洽技術事宜、空警-200則是2002年開始。
中國在1980年代開始設計052型驅逐艦,最終以052型→052B型→052C型→052D型共4代完成了中國大型驅逐艦的發展。從052型開始中國就已經規劃了燃氣輪機為動力基礎研發具備資訊化作戰能力的驅逐艦,052B型驗證新艦艇和區域防空,052C型驗證國產燃氣輪機大型相控陣新型作戰指揮系統和遠端防空導彈,052D則是052C的升級版。
2003年中國開工建造2艘054型導彈護衛艦,它是以新艦艇和新作戰系統搭載053H3護衛艦的武器系統進行前期驗證,為054A護衛艦做準備。與此同時,紅旗-16以及364雷達也展開實驗。2008年首艘054A交付海軍。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中國在80年代-90年代先進作戰武器已經大幅度落後於世界先進行列,但中國並沒有放棄。特別是1991年海灣戰爭後加快了腳步。利用了30年的時間將中國海空裝備的技術水平直接躍升到世界一流行列並大規模建造。這30年期間這些武器裝備並不被大眾所知曉,都是在默默無聞的付出。2008年054A入列、2013年第二批次052C入列、2014年052D入列、2020年055入列、2003年殲-10入列、2016年殲-20入列、2015年空警-500入列。這一切都表明中國加快武器現代化的建設,也透過實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
最近10年這類正面衝突就鮮有出現,即便出現也會被正面回懟,比如2014年美國P-8反潛機抵近偵察被我殲-11B實施“滾筒”動作驅離、2018年美國“迪凱特”號驅逐艦被我海軍170艦正面切斷航路等等。這背後代表著我們的整體實力和地位在不斷上升,而實力除了經濟和外交方面,其背後最重要的就是軍事實力的提升。
2012年“遼寧”號航空母艦服役,當時就有了81192可以降落的一些催淚的畫像,以前那個時代真的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