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隨著蘇聯解體,其龐大的核武器庫也一分為四,主要被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四個國家繼承。
其中,哈薩克繼承了1400枚戰略核彈頭和650枚戰術核彈頭,佔原蘇聯核力量的7.6%。
哈薩克境內被廢棄的核基地
對於蘇聯遺留在哈薩克境內的核武器,哈薩克很快便宣佈對本國境內的核武器擁有主權,並試圖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哈薩克在不久以後,又突然宣佈放棄核力量,並配合美俄主導的去核化程序,承諾銷燬戰略核武器,拆毀核設施,謀求成為一個無核國家。
為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哈薩克突然改變主意,放棄核武器呢?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曾經的世界第四核大國
哈薩克曾經在蘇聯的核專案佔有重要的地位。1949年8月29日,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在哈薩克境內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爆炸成功,這使得蘇聯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掌握核武器的國家。
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有著將近四十年的核實驗歷史
同樣是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蘇聯又在1953年試爆了氫彈,並取得成功。從此開始,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成為蘇聯最重要的核試驗場。
在蘇聯解體前夕,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才被關閉。在此之前,蘇聯在塞米巴拉金斯克一共進行了340次地下核實驗和116次地上核試驗。
頻繁的核試驗,大大促進了蘇聯核武器發展速度,到了1978年,蘇聯最終超越美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核力量。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核試驗場。
測驗核武器威力所修建的巨型混凝土樁,上面用於放置測量裝置 圖源.pexels
除此之外,哈薩克境內鈾礦資源豐富,蘇聯第一顆原子彈所用的鈾就來自哈薩克的鈾礦,在日後蘇聯的核武器製造和核工業專案中,85%的核原料都來自哈薩克的鈾礦。
在蘇聯核武器迅猛發展時期,哈薩克境內的核武器配套工業也日趨完善。在阿拉木圖也有頂級的核物理研究所,這也為核武器的製造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
因此,在蘇聯時期,哈薩克境核心武器製造工業規模龐大,其核力量是整個蘇聯國家核武裝重要組成部分。
正因為這個原因,在蘇聯解體後,哈薩克境內遺留了大量的核武器及其配套設施。蘇聯在哈境內遺留的核武器包括104枚SS-18洲際導彈和2050顆戰略和戰術核彈頭,這直接促使哈克斯坦成為了中亞唯一一個擁有戰略進攻核武器的國家。
關鍵是在於洲際導彈的各處隱藏地點都很隱秘,如果被別有用心的人用於戰爭將不可設想 圖源.pexels
蘇聯解體後,哈薩克國內大部分人都認為,如果放棄核武器,會在新的國際局勢下威脅自身的安全,而且在核保護傘之下,會彌補常規軍事力量的不足,大大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從而成為中亞地區唯一的準超級大國。
因此,哈薩克在獨立後很快就宣佈對其境內的核武器擁有主權,並謀求合法繼承和擁有這些核武器。據統計,哈薩克在獨立後擁有的核武器總數,甚至超過了中國、法國和英國所擁有的核武器總和,成為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世界第四核大國。
美俄的壓力讓哈進退維谷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是維護其國家的重要保障,這也是巴基斯坦等國努力成為核國家的原因。而哈薩克在擁有龐大的核武器後,照理說有了維護國家安全的籌碼,可是為何在短時間內又突然放棄呢?
首先,是來自俄羅斯的阻力。在蘇聯解體初期,哈薩克政局不穩,其所掌握的核武器有失控的威脅。俄羅斯在獨立之初便試圖依靠獨聯體的框架,獨自掌握核武器,以防止核武器的擴散威脅到本國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在俄羅斯獨立之初,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為了獲得西方的經濟援助,同時消除西方的戒心,便試圖推動國際核武器裁軍程序,建立同西方國家的互信機制,以便能快速走出蘇聯解體的陰影。
因此,在俄羅斯的壓力下,哈薩克不得不許諾加快去核武器的程序,承諾在獨聯體框架下統一控制核武器,這就為哈薩克棄核提供了條件。
俄國的壓力 圖源.pexels
還有就是來自美國的壓力。在蘇聯解體初期,美國及其盟友享受到了蘇聯解體帶來的“紅利”。但是,美國很快就發現,原本統一在蘇聯的核武器被分散到數個政局不穩的國家,核武器有大規模擴散的風險,若核武器失控,將極大的威脅美國的霸權。因此,美國積極介入中亞事務,將中亞(特別是哈薩克)的去核化列為其中亞事務的中心。
沒錯,就是這哥倆 圖源.pexels
為達到中亞去核化的目的,美國首先對哈薩克進行了大規模的援助,即納恩―盧格援助計劃。在納恩―盧格計劃下,哈薩克若要獲得經濟援助,必須承諾棄核和銷燬核武器,並穩步推進這一程序。為了獲得經濟援助,哈薩克不得不承諾放棄核武器。
被迫棄核 圖源.pexels
困難的經濟最終讓哈放棄核力量
哈薩克處在政治轉型和經濟轉軌關鍵期,政局不穩,經濟困難,這也決定了以其現有國力難以控制規模龐大的核武器。
蘇聯解體後,哈薩克宣佈獨立,但是很快就面臨著政治轉型和經濟轉軌的巨大壓力。
在哈薩克原有的經濟模式下,屬於國有經濟佔主體下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主要向俄羅斯等國出口鐵礦石等產品,經濟模式穩定。
但是,在蘇聯解體後,哈薩克很快便拋棄了舊有的斯大林模式,建立起西方式的總統制,哈薩克原有的經濟模式也宣告解體。此後的哈薩克卻遲遲不能建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轉軌緩慢。在此形勢下,哈薩克不得不面對嚴重的危機:政局動盪、經濟衰落、失業率攀升、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1991年―1994年,其國內經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1991年的哈薩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難 圖源.pexels
因此,這一時期哈薩克的中心任務是合理推進經濟轉軌,穩定經濟形勢,促進社會的穩定。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國際環境。
而哈薩克繼承核武器後,反而讓其外部國際環境日益惡化,首先受到了來自美俄的壓力,美國甚至公開表示,如果哈薩克了不能承諾棄核,那麼後續的合作和援助將無從談起。
如果處理不好,納扎爾巴耶夫很可能成為戈爾巴喬夫第二 圖源.pexels
而周邊國家也忌憚哈的核力量,同其外交關係也趨向緊張。畢竟,在中亞突然出現一個擁有核武器的準超級大國,勢必會加劇本地區的軍備競賽,從而惡化本地區的安全域性勢。
因此,哈薩克為了解決發展的問題,就必須棄核,追求本地區的無核化,只有這樣才會取得美俄和周邊國家的信任,樹立起良好的國際形象,從而促進自身的穩定和發展。
另一方面,在哈薩克國內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維護和升級核武器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這是面臨財政困難的哈薩克所不能承受的。為了緩解經濟壓力,棄核無疑是最佳選擇。
納扎爾巴耶夫當時為了維護哈薩克不再二度解體可謂殫精竭慮
最後,在國內外的壓力之下,哈薩克領導人也迴歸理性。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認為,擁有核武器會使哈薩克面臨巨大的威脅:一,在蘇聯解體後的動盪局勢中,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將對哈薩克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二,如果哈薩克部署了核導彈,肯定會被周邊國家視作巨大的威脅,反過來又會威脅哈薩克的國家安全。
所以,哈薩克領導人最終也達成共識,保留核武器會給新獨立的哈薩克帶來極大的弊端,最終決定放棄核武器。
1990年,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下令關閉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
昔日的核工廠,最終落下帷幕
1992年5月23日,在美俄推動下,以《美蘇第一步消減戰略武器條約》為框架,哈薩克同意並簽署了《里斯本議定書》。議定書規定,哈薩克必須承諾無核化,徹底拆除核設施,並把核彈頭運往俄羅斯銷燬,1994年,條約正式生效。
1993年,哈薩克政府批准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開始將境內的核彈頭運往俄羅斯銷燬。
核彈頭最終被無害化處理 圖源.pexels
1996年,哈薩克境內的最後一枚核彈頭被運送出境,哈薩克至此徹底放棄了核武器庫,成為了一個無核國家。
因此,哈薩克放棄強大的核力量,是在權衡利弊之下做出的,最符合本國利益的的決斷,這也為哈薩克營造了有利的外部安全環境,為哈薩克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潘文肖∣地緣谷成員 中國古代史 近代史愛好者
參考資料:中亞無核問題研究.李培鑫;哈薩克棄核的理性分析.何玉陽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