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因為艦載機與電子戰飛機設計經驗豐富,可以兩步並作一步行,用艦載電子戰飛機全覆蓋。中國還不行,光是電子戰飛機本身就很麻煩。美軍EA18G是2007年開始飛行試驗,2009年形成初始戰鬥力,前後才兩年。殲16D是2015年首飛,今年才參展,應該已經形成初始戰鬥力。不過從時間上看差距仍很明顯。
而艦載電子戰型還要考慮上艦的適配性,麻煩更多。與空軍型號特別明顯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著艦重量。和F/A18E/F這些直接參與戰鬥的機型不同,艦載電子戰機雖然不用直接參戰,但是在著艦的時候有個非常大的麻煩:笨重而昂貴的干擾吊艙們是不能隨便扔到海里的,一般情況下必須帶著它們著艦。
EA18G目前使用的ALQ99吊艙分為高低兩個波段。高波段(HB)掛載在機翼下方,一般是副油箱的外側,左右各一。低波段(LB)掛在機腹下方。雖然總重量不知道,但估計輕不了。個人估計,三個吊艙總計也許有2噸。這個攜回重量實在是夠大的。美軍對F/A18E/F的要求也就是能攜帶4500磅(2.04噸)彈藥著艦。
EA18G如此,殲15D也不會輕鬆到哪裡去。三個干擾吊艙的重量可能也是2噸左右。吊艙裡肯定有接收機、發射機、電子戰資料處理模組、高壓電源、環控系統等,重量不可能輕下來。輕了功能就會弱化。
降低著艦速度就又只能改氣動佈局了,這就又回到讓人頭疼的老路上了,沒別的招。主要途徑有三個:一個是儘可能減輕殲15D的空機重量。把重量挖出來給干擾吊艙。這不用說很難,本來艦載機的著艦動作粗暴就要結構加強,重量必然要往上漲。現在卻要往下壓,哪那麼容易?另一個是增大機翼展弦比來加強低速效能了。因為機翼面積不太可能減小,所以就要加大翼展,其實重量也上去了。第三個是加機翼面積,也是增重量。主要就看這樣改之後速度能降到什麼程度,能不能接得住那多出來的2噸。
那不能改翼型剖面提高低速效能嗎?恐怕很難改,因為低速效能上來了高速效能肯定下降,殲15D明顯是要保持較好的高速效能,否則根本不會選擇殲15作為基礎平臺。會不會大幅減小機翼後掠角也很難說,原因也是前面提到的高速性海軍還是要的。
總之,殲15D的改動由於著艦重量的餘地很小導致難度比較大,時間會拖得比較長。那當然就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因為空軍型號的困難可能主要在干擾吊艙的研製以及殲16D機體結構的修改上,相對比較好控制風險。而且干擾吊艙先研製出來了,也可以提早一步排除這部分的問題,免得殲15D全系統上艦試驗的時候出問題又因為電子戰系統不成熟而費腦筋。
所以,為了保障艦載電子戰型號整體進度以及空軍型號的進度,還是分兩步走比較合適。不然空軍遲遲拿不到電子戰型,從現在國際形勢一天一變的架勢看,那恐怕是要誤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