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殲-15“飛鯊”和FC-31“鶻鷹”的總設計師孫聰院士,向外界透露了一個好訊息,即下一代艦載機將在年底前現身,這一訊息瞬間引發了輿論熱議。國內對於這個“下一代艦載機”究竟是下一代隱身艦載機,還是應用於下一代彈射型航母的殲-15T,或者是在殲-15基礎上應用殲-16D技術衍生而來的殲-15D,討論的沸沸揚揚。但就目前來看,這三款型號大機率都不是孫院士提及的“下一代艦載機”。
首先,殲-15D電子戰機對於國產航母艦載機的意義,就如同殲-16D對中國空軍一樣,是非常重要的。但作為一款從殲-15上衍生的電子戰機,殲-15D擔負不起“下一代艦載機”的稱號,頂多只能叫改進型號。因此,“下一代艦載機”是殲-15D的機率非常小,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
其次,殲-15T的機率也不大。雖然此前已經流出了在擋風玻璃內側帶有把手的新型殲-15驗證機圖片,而這個把手就是彈射型艦載機的典型特徵,用於飛行員彈射時穩住自身姿態,避免意外操作導致彈射失敗所用,這也證明了國內正在開展殲-15T的研發。然而,目前正服役的遼寧、山東兩艘航母,都屬於不搭載彈射器的滑躍型航母,真正搭載電磁彈射器的003航母還未下水,距離真正服役至少有三年多的時間。殲-15T在年底出現實在太早,因此也不太可能是它。
FC-31,這款已經出現多年隱身戰鬥機,無論設計單位的設計目標,還是媒體輿論的分析判斷,都將其作為隱身艦載戰鬥機,因此與“下一代艦載機”的稱呼非常匹配。而且,作為一款新型號,需要的研製時間也比較長,也就使得其無論從時間還是稱呼的角度上都很契合。唯一的問題就在於,下一代隱身艦載機事關海軍、空軍及對外出口大局,即使近年來國內政策上的限制逐漸開放,但按照一貫保密準則,也不可能提前對外公佈,國內從未有此先例。孫院士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航空設計人員,更不可能出現這種失誤,因此,FC-31是其口中“下一代艦載機”的機率甚至比殲-15T還要低。
在初步排除以上可能性之後,我們綜合起來分析,這款所謂的“下一代艦載機”最有可能的型號,應該是“殲-15B”或者“殲-15C”,即在目前殲-15基礎上的進一步改進型號。之所以很少有人提及這個方向,主要是因為國內航空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許多人忽略了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殲-15還是一款三代早期戰鬥機。就國內來說,殲-10A、殲-11A、殲-11B,都屬於第三代早期戰鬥機範疇,搭載多普勒雷達是最典型特徵,在外觀上看來,就是機頭前有一根細細的空速管。而以殲-10B、殲-10 C、殲-16為代表的三代半戰鬥機,已經應用了各型相控陣雷達,外部空速管也就隨著取消了。而殲-15到目前為止流露出的所有圖片,都有最典型的空速管特徵,屬於最正宗不過的第三代早期戰鬥機,從航電裝置和設計理念上來說,殲-15比起只生產50餘架的殲-10B,都存在明顯不足。
國內早就適應了殲-10C、殲-16甚至殲-20帶來的巨大變化,畢竟殲-10C、殲-16都是在2014年左右就現身,並於2016年前後正式生產,目前這兩種三代半戰機的生產規模均已超過200架。在這種情況下,海軍航母艦載機卻仍然是第三代戰鬥機,看起來是個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實際上與航母艦載航空兵的獨有特性有關。
無論是核動力航母、常規動力航母,還是彈射型航母、滑躍型航母,其甲板面積及機庫體積都受到航母本身的限制,畢竟航母再大,也無法跟陸地機場面積相比,這就導致固定翼艦載機的搭載數量始終是有限的。因此,各國海軍在選擇艦載機時,可以不追求技術上的高精尖,但一定要保證效能可靠。舉個例子,各國空軍對一線戰鬥機的妥善率要求大概在60%左右,高一些的比如美國空軍可以到65%,甚至70%,低一些的比如印度空軍,達到55%就行。這是因為,空軍的裝備數量多,任務範圍廣,即便妥善率偏低也能透過龐大的基數來彌補,畢竟高妥善率帶來的後勤壓力太大。
比較而言,美國海軍對固定翼艦載戰鬥機的妥善率要求是80%,特殊情況下甚至是85%。目前美國海軍最新的航母艦載機聯隊編制,是卡爾文森號航母搭載的第2艦載機聯隊(CVW-2),包含10架F-35C、34架F/A-18E/F、7架E/A-18G、4架E-2D、3架MV-22B和14架直升機。如果妥善率降低10%,對於44架戰鬥機而言,就等於少了半個中隊,而E/A-18G電子戰機和E-2D預警機就無法形成執勤、替換、備用三個完整編組,對戰鬥力的影響非常明顯。
事實上,長期以來,美國海軍新一代戰鬥機的發展,總是要落後美國空軍半拍。其目前的主力戰鬥機F/A-18E/F,其實是從當初與F-16競爭美國空軍訂單失敗的YF-17原型機衍生而來。美國空軍在冷戰後期發展F-22隱身戰鬥機時,美國海軍的隱身專案尚未鋪開,以至於在冷戰結束軍費銳減後,被迫加入F-35聯合戰鬥機專案,以滿足對下一代隱身戰鬥機的需求。歸根究底,是因為追求效能穩妥的美國海軍,不願意也承擔不起先進技術帶來的巨大風險,往往是由美國空軍先行“探路”,美國海軍再跟上步伐。
而同樣的求穩思路,在國內海軍發展航母艦載時,也有著鮮明的體現。早期殲-15的“553”號原型機,搭載的是俄製AL-31FM1發動機,而在“554”號原型機上,就更換成國產渦扇-10A發動機,在當時甚至被當做國產發動機雄起的標誌,大大鼓舞了廣大軍迷。但緊隨其後的“555”號原型機重新換回了AL-31FM1發動機,並且到目前為止,殲-15使用的依然還是俄製AL-31FM1發動機。之所以換來換去,是因為當時的渦扇-10A效能已經比較可靠,能夠滿足空軍對於發動機妥善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的要求,也就應用於殲-11B戰鬥機的生產。但渦扇-10A卻不能滿足海軍艦載航空兵遠遠高於空軍的要求,這才出現了海軍淺嘗輒止的局面,畢竟作為國內發展的第一款固定翼艦載機,求穩是當時海軍最穩妥可靠的做法。
隨著遼寧和山東兩艘航母的先後服役,艦載機起降和遠海訓練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就目前來看,航母和艦載機早已完成高頻度、多波次起降,對海、對地、對空實彈打靶,編隊遠海攻防演練等戰術科目,此前規劃的航母第一階段任務已全部完成,具備提升艦載機效能的裝備和技術基礎。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們已經基本不再從俄羅斯進口AL-31系列發動機,取而代之的是國產渦扇-10最新改進型號,殲-15後續型號使用渦扇-10已經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從使用俄製發動機的滑躍型第三代早期殲-15,一步跨越到使用國產發動機的彈射型三代半殲-15T,技術上的風險比較大,這對於抗風險能力較差的航母艦載機而言,有些難以承擔。
倘若在中間加入一個三代半滑躍型號,能有效降低技術跨越的壓力。而且即使是已經開始實戰部署F-35C隱身艦載機的美國海軍,仍然計劃長期使用F/A-18E/F艦載機,其最新的Block Ⅲ剛剛出現。因此,殲-15的三代半型號看似變化有限,但對航母戰力帶來的收益也相當可觀。此外,與全新的隱身艦載機相比,殲-15T技術上的敏感度也比較低,提前對外公開也就順理成章。事實上,很有可能這個三代半改進型號已經完成相應開發,並已進入生產階段,才會出現總設計師公開進行上述表述的情況。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假如國內艦載機一步跨越到殲-15T或者隱身艦載機,那麼對未來山東、遼寧兩艘航母的後期戰鬥力影響是很大的,畢竟目前在兩艦服役的殲-15,都是當年從殲-11B基礎上衍生的型號,整體結構強度和高效能複合材料的應用比例不足。再加上殲-15在航母上起降時的衝擊力很強,極大了影響了使用壽命,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早年美國海軍使用的F-14重型艦載戰鬥機,雖然一直由於發動機問題故障不斷,但起初的失事率尚可接受,而到了上世紀末,由於F-14使用壽命即將結束,才陸續出現了多起嚴重的事故,尤其是2002年3月2日,一架F-14B在彈射時因前起落架支柱斷裂墜海,而飛機起落架向來被認為是飛機最堅固的部件之一,事後調查發現正是機體高齡導致的結構腐蝕。事實上,從1970年到2004年的32年間,全部632架F-14戰鬥機中,共有144架因各種原因墜毀,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在最後幾年發生,使用壽命對事故率的影響可見一斑。
而隨著殲-16的出現,代表國內對殲-11系列戰鬥機的氣動佈局和整體結構的掌握達到了新高度,新出現的殲-15三代半改進型號,其使用壽命和機體強度無疑會更加優秀。在目前的殲-15壽命到期之後,也能繼續保證兩艘滑躍型航母的戰鬥力,畢竟在新的電磁彈射型航母服役後,國內艦載機生產線也會隨之轉變為彈射型,滑躍型航母將會被迫面對沒有後續艦載機的窘況。目前海軍這條由滑躍型航母到彈射型航母的道路,雖然不是世界第一次,但透過一款艦載機先後實現滑躍和彈射卻絕無僅有,如何在後期彈射型航母開始服役,生產線轉向彈射型艦載機後,仍然保證兩艘滑躍型航母的戰鬥力,是一個需要早早準備的事情。畢竟山東艦剛剛服役不到兩年,至少還有35到40年的使用壽命,而將其改造成彈射型航母的代價又異常高昂。因此,提前準備一批壽命較長、效能可靠的滑躍型三代半艦載機,就是個比較合理的選擇。
近年來,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以殲-10C、殲-16、殲-20為代表的空軍三劍客,以及運-20戰略運輸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機型先後亮相,使得國內對於航空裝備更新的期待值也愈來愈高。但空軍的裝備規模較大,應用地域也很廣,即使目前三劍客的年生產總量已經超過100架,但對於空軍近2000架的裝備規模而言,仍然不是太大的數字。而海軍兩艘航母搭載的全部固定翼艦載機,不過60架左右,較小的裝備規模限制了獲得的資源數量,如果還盲目追求技術上的高精尖,恐將使得事故風險增加到難以預估的程度。
因此,不能將空軍的發展速度和裝備規模簡單地套用在海軍艦載機上。事實上,僅僅10年之前,國內航母艦載機的發展還近乎空白,但10年之後,在裝備規模、技術裝備和訓練保障水平等領域,國內都已經達到了僅次於美國海軍的水平,像俄羅斯、法國、印度等國家已經被甩在身後,這樣的進步速度已經非常可觀。因此,請給予海軍航空兵更多一點發展時間,更多一點支援和理解,畢竟艦沒了可以再造,飛機摔了可以再生產,寶貴的艦載機飛行員一旦遭遇事故,造成的損失可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