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給自己上緊“發條”
■楊前衛
如何克服懶惰懈怠以及工作中的低效?“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火箭軍某導彈旅旅長周勇坤有一個管用招法,就是常給自己上緊“發條”。
提及發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發動機器的一種可卷緊的片狀鋼條,在逐漸鬆開時會產生動力。發條上得越緊,反彈力越強,動力越足。周勇坤所說的上緊“發條”,就是自我加壓,讓自己動力十足。初任旅長,周勇坤一邊拜導彈專家為師掌握武器效能原理,一邊跟著“兵專家”學習操作,僅用3個月就成為熟悉某型導彈的行家裡手;去年,旅裡同時裝備兩種型號導彈,為快速實現“雙劍合璧”,他帶領官兵夜以繼日攻關突破,經過上百個晝夜鏖戰,得以提前完成任務……周勇坤在工作中始終保持著“高轉速”和緊迫感,這種動力的背後,是他為自己上緊的那根打贏“發條”。
上緊“發條”不僅體現著幹事創業者奮發有為的工作姿態,更折射出一種時不我待的職責使命。“你把時間無限細分,你讓速度不斷壓縮;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這是“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謝軍的頒獎詞。研製北斗衛星過程中,謝軍長期連續工作,有時甚至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三次暈倒在衛星發射現場。每一次醒來後,他都立即趕回崗位。在我國航天領域,像謝軍這樣跟時間賽跑的專家不在少數。正是一代代航天人在建設航天強國、助力國家發展上始終有根上緊的“發條”,才得以實現我國航天事業的一次次重大突破。
然而,無論是機械裝置,還是一個人,無論是真實的發條,還是內心深處的“發條”,哪一種發條積蓄的能量都會隨運轉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弱。就像機械鐘錶不上發條會停擺,人缺了“發條”也難免出現工作動力不足,乃至敷衍塞責。所以,“發條”需要經常上緊。特別是青年官兵,肩負強軍興軍的如山使命,面臨成長進步的嶄新機遇,既千載難逢又稍縱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勢而上,抓不住就可能落伍,容不得有半點疏忽、絲毫懈怠。只有時刻拉滿弓、上滿弦,始終保持蓄勢待發的上緊“發條”狀態,才能奮發有為、不辱使命。
常給自己上緊“發條”,就當常與職責使命對錶。青年官兵作為部隊建設的主體,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職責定位、崗位分工。只有熟悉職責使命,才能找準努力方向,更好地勝任本職、建功軍營。青年官兵尤其需要對規章制度、條令法規深學細悟,把自身職責要求學準確、悟明白,進一步明晰在相應職位上所應承擔的具體責任、達到的工作標準,進而實現增強憂患意識、推動工作落實的目的。
常給自己上緊“發條”,就應常跟缺點不足較勁。機械出了故障,發條再緊也於事無補。青年官兵身上的缺點不足好比機械運轉中產生的故障,如果不及時彌補克服,必然形成阻力,影響順暢高效前行。青年官兵應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拿出“刮骨療毒”的勇氣和“吾日三省吾身”的決心,正視缺點不足、虛心接受批評,敢於給自己“澆冷水”、找毛病,真正做到缺什麼補什麼,從而實現自我突破、自我成長。
常給自己上緊“發條”,就須常向標兵典型看齊。“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每個單位都有過硬的標兵,每個領域都有先進的典型,他們的成長經歷為青年官兵提供了奮鬥的參照系。以典型為鏡,可以觀照自我;以典型為師,可以見賢思齊。青年官兵須始終保持永無止境的進取心,主動用標兵典型的事蹟照亮自己,用標兵典型的品質陶冶自己,用標兵典型的意志激勵自己。如此,定能激情滿格幹事業,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69240部隊)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