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實際上是美國以反恐和伊拉克拒絕交出生化武器為藉口,剷除一切反美勢力的戰爭,其根本就是美國維護霸權地位戰爭。
北京時間2003年3月18日上午九時,時任美國總統的喬治·沃克·布什發表電視講話,聲稱伊拉克事件已經到了最後做出決定的時刻,並對薩達姆發出最後48小時通牒,聲稱美方在聯合國安理會已透過十幾項決議,委派數百位武器核查人員接觸伊拉克武裝但沒有得到良好回報。
北京時間3月20日,美英聯軍直接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其理由為伊拉克政府藏有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在暗中支援恐怖分子行動,而實際上,這場戰爭始終是未得到聯合國授權的非法戰爭。那麼這場戰爭的性質該如何定義?美英兩國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又是什麼?真相還需要沿著歷史的軌跡進行朔源。
飽受爭議的戰爭原因
實際上在美國9·11事件發生後,布什就已正式向恐怖分子宣戰,但與此同時,將包括伊拉克在內的多個國家列為所謂的“邪惡軸心國”,其用意難以言明。
美國主戰派人員普遍認為開戰的理由是薩達姆政府擁有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且伊拉克當局存在“踐踏人權”的行為,其“罪行”具體包括用酷刑對待國民,以及人類歷史首次將化學武器大規模投放在本國民眾造成5000人死亡10000人受傷的後果等等。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唐納德·亨利·拉姆斯菲爾德表示戰爭的主要目的有四個方面:一是剷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建立民主自由政權;二是銷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剿滅恐怖分子;三是為伊拉克國民提供人道援助;四是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自然資源。
而包括美國本土人士在內的眾多輿論認為其發動戰爭的原因並不單純,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發行的回憶錄中寫到“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針對於此,美國防部長蓋茨回應“早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就有過類似說法,因此我絕不相信這一點”,令人意外的是,格林斯潘隨即立刻聯絡華盛頓郵報,試圖澄清其書中言論被誤解了,石油資源並不是開戰動機,轉而明確表示剷除薩達姆政權是必然要進行的舉措。
但真相總有浮出水面的一天,2011年2月15日,當年坦言向美國及德國透露伊拉克藏有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伊拉克變節者”終於表示:“一切都是被編造的謊言”。實際上早在戰爭爆發前,薩達姆就明確表示並沒有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聲稱所有相關武器已被聯合國銷燬;戰爭結束後,美國經過大範圍搜尋也並未找到薩達姆政權窩藏武器的明顯證據,反而以武器已被薩達姆政權銷燬為由結束了戰爭。
撲朔迷離的調查過程
布什在3月18日的電視講話中反覆提到伊拉克政府窩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多次暗示美方派出的調查團隊沒有收到“良好”的回應,這也使得該問題成為美方發動戰爭的主要藉口,而實際上聯合國及美方所謂的調查小組都曾取得過哪些實質進展呢?
2003年1月27日,聯合國監核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針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給出了第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伊拉克方面對於調查表現出了相當不錯的配合態度,並主動提供了過去四年內研發新導彈及生化武器的進展與相關資訊,這首先說明了布什所強調的沒有得到“良好的回報”與事實有所偏差。
2003年2月14日的第二份調查報告顯示,調查小組對在伊300多處可疑地點進行了突擊檢查,沒有發現伊方任何針對調查做出事先準備的舉動,這也直接證實了當時的伊拉克政府對於聯合國的介入調查是始終配合的。
2003年3月7日,聯合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第三份調查報告稱“伊拉克確實存在銷燬違禁武器的舉動,核查工作正在進行並可能產生結果”但調查歷時三個月並未發現任何能夠證明伊拉克恢復核武器計劃的證據。
以上三份調查報告均為聯合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調查人員出具,也就是說在布什3月18日發出最後通牒之前,國際社會對薩達姆政權的調查工作並未取得明顯的指向性證據,而布什僅以“調查沒有取得良好的回報”為由直接單方面發動軍事行動,不乏存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嫌疑。
03年夏季,美國直接派出成員數達1000餘人的“伊拉克調查小組”在伊進行武器調查取證,該小組成員包括大量武器專家、翻譯及其他各領域專家,由美籍聯合國核查官戴維·凱擔任第一任負責人,同年十月,凱在中期調查報告中表示沒有在伊拉克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跡象,次年1月,凱突然辭去職務並稱“在伊拉克問題上,我們幾乎都錯了”,隨後由迪爾費爾接替了凱的職位繼續領導調查小組。
2004年10月6日,迪爾費爾提交了調查小組的最終調查報告,該份報告認定,伊拉克自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即沒有再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且由於聯合國方面十幾年來對伊拉克政府的制裁,伊方的武器製造能力非但沒有提高反而受到了極大削弱,至此聯合國方面及美國政府對伊拉克開展的長達18個月的武器調查無疾而終,迪爾費爾先後出具了長達1000餘頁的調查報告以及94頁的附錄,附錄原文中這樣寫道“經過18個多月的努力,我們已經盡力調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審問有關囚犯……從目前看來,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調查已經動用一切可能手段”。
遺留下的慘痛戰爭代價
從直觀的資料上來看,美方付出了4491名軍人的死亡代價,傷殘者高達47541人,同時付出了7630億美元的鉅額軍費開支,其數目已顯著超過了朝鮮和越南戰爭的軍費支出;而伊方軍人死亡人數約7600-10800人,死亡武裝分子高達26544人,更讓人倍感慘痛的是,戰爭造成了約100萬平民死於戰火,480萬難民無家可歸且面臨生存困境,無數家庭就此毀於一旦,戰爭給美伊雙方都造成了絕無法挽回的沉重代價。
但更重要的是伊拉克戰爭給伊拉克本土民眾和社會帶來的巨大動盪,布什政府在長達18個月的調查工作中沒有找到任何有關薩達姆政權“窩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實質證據,但這一點並沒有讓美當局感到羞愧,因為他們又提出了另一塊“遮羞布”,即所謂的美國布什政府承諾要把伊拉克建成中東地區民主自治的典範,承諾要給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帶來自由和安全。然而實際上呢?
自薩達姆政權倒臺後,由於伊拉克國內再無強勢的統治勢力,國內不停地爆發反美武裝襲擊,同時教派之間的爭鬥也上升到武裝暴力衝突階段,國內民眾的“安全”自此完全成為笑話;同時連續曝光而使世人皆知的“虐囚”事件也使得當初承諾的“自由”成為謊言。
面對伊拉克國內的整體混亂,美國終於頂不住壓力,2009年2月,奧巴馬上任不久後就宣佈了從伊拉克撤軍的計劃,只留下3.5-5萬人負責支援伊拉克政府的日常軍事行動,而這部分留守部隊也終在2011年全部撤回美國本土。最終留給伊拉克國家和人民的,只有滿地的廢墟、荒蕪的土地、燃燒過的焦土和隨時搖搖欲墜的動亂社會。
在中東格局方面,原本兩派均衡的伊朗-伊拉克“兩伊格局”伴隨著薩達姆的垮臺徹底失衡,伊朗自此失去平衡的羈絆,從而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增長,但與此同時,原本勢力並不足以引人注目的“基地”組織也趁勢發展起來併成為威脅世界和平安全的“毒瘤”。
美國《時代》週刊資深記者Joe Klein在奧巴馬宣佈停戰撤軍之後這樣評價伊拉克戰爭:“這場戰爭至今沒有贏家,以後也不會有”。美國不一定是戰爭的贏家,但伊拉克卻是這場戰爭中不折不扣地“輸家”。常年的戰亂以及國際經濟制裁使得這個原本依靠石油推動發展的國家立即陷入被動,連年的財政赤字,不斷增長的社會失業率使得國內民眾難以看到復興的希望,目前的伊拉克社會總體失業率高達15%,青年失業率高達24%,大量的青年沒有工作,從而為恐怖分子的勢力滲透提供了合適的溫床。總而言之,飽受摧殘的本土國民生活難以保障,入不敷出的國家財政無法力挽狂瀾,伊拉克的重建工作可謂舉步維艱。
美伊戰爭真正原因的討論
2002年夏季,美國防部向布什政府和國會遞交了《國防報告》,報告中明確表示將中東地區列為未來美國重點“保護”的地區之一,自9·11事件爆發後,布什政府又藉助遏制恐怖主義的藉口,將中東地區上升為更重要的戰略目標,實際上為實現維護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核心目標,中東地區位於歐亞中心,又極富石油資源,自然會成為布什政府重點關注的“戰略要地”。伊拉克作為中東地區的大國,其探明石油儲量位居世界第二,對美國當局來說,對伊採取行動或許是一舉擺脫沙特日益增長的世界原油話語權困境的絕佳機會。
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伍爾西此前對德國雜誌《明鏡》發表談話,談話內容中表示對伊戰爭之前,短期內美國面臨的一個較大困境就是“沙特人會隨時增加或削減原油的產量”,這也就意味著在當時沙特對於國際油價的漲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伊拉克戰爭可以讓美國把“石油武器”從中東國家搶過來,如果存在了親美的伊拉克新政權,沙特、伊朗和利比亞對於世界油價的控制力度將被極大削弱,其本人認為這不僅關係到美國對石油的依賴,更關係到世界對石油的依賴。然而實際上控制伊拉克,就可以在伊斯蘭地區扶持美國利益的“維護者”,進而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
國際社會對伊拉克戰爭的態度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有爭議的非法戰爭,它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與海灣戰爭不同,海灣戰爭是得到了聯合國授權之後的軍事行動,雖然打擊的物件同樣是薩達姆政權,但戰爭的性質有本質區別。
關於生化武器的使用,實際上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就已經使用,當時的美國政府在完全知情的前提下仍然保持對伊拉克的支援,甚至為伊拉克研製生化武器提供相應便利,布什所提出的生化武器造成5000人死亡的事實發生於1988年,當時該事件也並未影響到美伊兩國關係的迅速發展,而伊拉克戰爭爆發前,薩達姆明確表示相關武器已被聯合國銷燬,反覆宣告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在調查未果的前提下單方面發動戰爭,直至戰爭結束後也並未發現任何對該問題的直接指控證據。
美國聲稱有49個國家支援該軍事行動,實際上真正出兵的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及波蘭四國,丹麥政府宣佈了對伊拉克的宣戰並派遣兩艘軍艦進行支援,日本等國提供了相應的後勤支援。
但這場戰爭受到了俄羅斯、法國、德國、中國、阿拉伯聯盟、以及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我國曾明確表示對待伊拉克問題應該從政治角度尋找正確的解決辦法,並譴責直接參與的國家應停止有關軍事行動;奧地利等國家認為對伊軍事行動未經安理會授權,違反了國際法;聯合國前秘書長特羅斯·加利認為該軍事行動已經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對其參戰國家的行為提出嚴正譴責;奧地利、瑞士和伊朗等國家禁止美英等國聯軍飛越領空,土耳其嚴正禁止了美國借道其領土進攻伊拉克北部地區,沙特則嚴格禁止美軍導彈飛過領空區域;除此之外,全球普遍的反戰情緒最終導致了全球反對對伊戰爭大遊行。
儘管奧巴馬在上任時對伊拉克戰爭作出辯護,認為“歷史會評判當初進入伊拉克的決定”,並表示“今天的伊拉克已經有能力自治”,但終究無法改變非法戰爭的事實,同時無法改變的,還有戰爭帶給人類的無法逆轉的苦難,以及暴力和衝突留給人民的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