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趙龍輝 崔建國(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
在周星馳導演的電影《功夫》中,包租公包租婆用獅吼功與火雲邪神進行了經典對決。畫面中,獅吼功猶如迅雷疾瀉聲聞數里,具有震懾人心的威力。
無獨有偶,在噪聲大的溪流旁生活的蛙蛙們,也修得了“河東獅吼功”。
圖片來源:電影《功夫》截圖
大家都知道,環境會對人的發展造成影響。其實對於動物來說,也是這樣。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動物行為與仿生專案組研究發現,生活在噪音大的溪流中的蛙,鳴聲發生了適應性進化!
與棲息於安靜水環境(池塘、湖泊等)中的蛙相比,溪流蛙的聲音更簡單、聲音訊率更高,這有助於在噪音環境中進行交流。
左:靜水蛙代表物種高原林蛙的生活環境;右:溪流蛙代表物種小湍蛙的生活環境(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為了適應環境 “蛙”的嗓門大了
聲音適應性假說(acoustic adaptation hypothesis)認為,動物的鳴聲訊號應該朝有利於在其所處環境中高效傳播的方向進化。儘管該假說已經被提出四十多年,但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對動物鳴聲的影響上。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封閉的森林中,頻率低且持續時間長的鳴聲可以傳播得更遠;而在開闊的森林中,重複率高且頻率變化明顯的鳴聲具有更優的傳播效率,所以這些特徵會在進化過程中受到選擇而不斷強化。目前,環境影響因素主要聚焦於植被,而噪聲、荒漠化等因素受到的關注較少。
噪音在環境中普遍存在。常見的噪音包括非生物噪音(風、雨、流水等引起的噪音)和生物噪音(相同物種和其他物種的合唱等)。動物在聲音交流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噪聲的干擾。
流水噪音 (圖片來源:Veer相簿)
然而,目前從噪聲角度開展的聲音適應性假說研究還十分有限。對於生活在流水環境附近的動物來說,水流噪音會給它們的聲音通訊帶來嚴重干擾,揭示流水噪音對動物鳴聲進化的影響,有助於填補該領域現有研究的不足。
“聽取蛙聲一片”也有規律:噪音大 頻率高
根據聲音適應性假說,大部分環境噪音頻率比較低,而頻率高的鳴聲容易躲避環境噪音的干擾,頻率特徵簡單的鳴聲有助於在噪音中維持資訊傳遞的完整性。
無尾類(蛙和蟾蜍)既可以在溪流、瀑布等噪聲大的環境中生活,也可以在池塘、湖泊等噪聲小的環境中生活,所以是研究噪音與鳴聲進化關係的理想模型。本研究以蛙科(Ranidae)和蟾蜍科(Bufonidae)物種為物件,檢驗動物鳴聲頻率是否沿聲音適應性假說預測的方向進化。
除了環境噪音之外,兩棲類的鳴叫聲還受體型大小、溫度和進化歷史的影響,作為干擾因素,它們給研究噪聲對動物鳴聲的影響帶來挑戰。本研究採集了105個物種的聲音訊率特徵,以及它們的體型、錄音時的溫度和分子序列資料。
根據12S、16S、CXCR4和RAG-1基因構建這些物種的系統發育關係後,將進化關係、環境溫度和體型大小均納入進行綜合分析。然後,比較噪聲大(流水環境)和噪聲小(靜水環境)環境中的兩棲類,鳴聲頻率特徵的差異。
小湍蛙 (拍攝者:趙龍輝)
研究結果表明,在噪音大的環境中,兩棲類的鳴叫聲向高頻率演化,聲音訊率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更加簡單。相反,在噪音小的環境中,兩棲類的鳴聲頻率相對較低,聲音訊率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相對複雜。
由於環境噪音主要集中在低頻率段,高頻的鳴聲有助於躲避流水乾擾。另外,減少頻率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有助於將鳴聲在噪音中傳播的更遠。因此,上述結果與聲音適應性假說的預測相符。
左:靜水蛙代表物種高原林蛙的鳴聲頻譜圖;右:溪流蛙代表物種小湍蛙的鳴聲頻譜圖(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研究之中,有哪些創新 面臨了什麼困難?
該研究整合系統學、行為學和生物聲學方法,在考慮多種影響因素的前提下,探究流水噪音對動物鳴聲特徵進化的影響,在研究形式和內容上均具有一定的創新。該研究涉及105個物種的資料,需要查閱大量文獻資料,並採用相同標準對每一個物種的資訊進行篩選,所以資料收集是面臨的最大困難。由於時間長、工作量大,需要有謹慎的態度和不急不躁的心態。
流水潺潺 蛙鳴進化,這對動物與環境的關係有何啟示?
人類活動導致環境中的噪音增多,噪音汙染已成為全球化的生態問題。
許多研究都發現,人為噪音不僅對人類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還會降低動物的通訊效率,甚至影響它們的生存和繁殖。自然的流水噪音與人為噪音都以低頻率為主,而揭示流水噪音中動物鳴聲的適應和進化,有助於預測長期的人為噪音脅迫會如何塑造動物的鳴聲,這也將為動物的多樣性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例如,對於那些鳴聲頻率受噪音干擾嚴重的重點物種,人類建設可以規避其生活的核心區域,以此保障物種的正常繁衍。
城市中生活的大棕鶇(Turdus fuscater)正遭受嚴重的噪音汙染 (圖片來源:Brumm and Zollinger, 2013)
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動物率先響應的是行為,開展動物行為研究有助於我們認識動物與環境的關係。另外,我們對大自然和人類自身存在天然的好奇心,對動物行為的研究不僅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還能讓我們時常從動物身上看到自身的影子。
對動物行為的深入研究,有時還可以激發我們的靈感,從仿生學角度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開展動物行為和仿生研究,是窺探生命的奧義,也是窺探我們自己;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參考文獻:
[1] Zhao, L., Santos, J. C., Wang, J., Ran, J., Tang, Y., & Cui, J. (2021). Noise constrains the evolution of call frequency contours in flowing water frog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wo clades. Frontiers in zoology, 18(1), 1-10.
[2] Brumm, H., & Zollinger, S. A. (2013). Avian vocal production in noise. In Animal communication and noise (pp. 187-227).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