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心位於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護於外。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配合其它所有臟腑功能活動,起著主宰生命的作用。故說:“心者,君主之官。”
功能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脈和主神志兩個方面。其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心的經脈與小腸相連,互為表裡關係。心為神之主,脈之宗,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稱之為“君主之官”。
心主神志 在中醫學理論中,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即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充沛;如心有病變,影響到神志活動,則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方面的異常表現,可見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則譫狂;或見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甚則昏迷等臨床表現。
心主血脈 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脈中執行,依賴於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濡養的作用。心臟的正常搏動,在中醫學理論中認為主要依賴於心氣。心氣旺盛,才能維持血液在脈內正常地執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心氣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統的諸多病變。
心的附屬功能
心開竅於舌。
舌為心之苗竅。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覺,表達語言。而味覺的功能正常和語言的正確表達,則有賴於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如心的功能正常,則舌質紅潤,舌體柔軟,語言清晰,味覺靈敏。如心神志功能異常,則見舌強語謇,或失語等。
心在體合脈
脈的生理功能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氣血執行的通道,即血脈對血的執行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方向、一定路徑而迴圈貫注,流行不止。二是運載水谷精微,以佈散周身,滋養臟腑組織器官。這些功能全賴於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其華在面,
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氣血的盛衰,可以從面部色澤的變化而顯露出來。如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部紅潤光澤;如心氣不足,則可見面色發白、晦滯。
在液為汗
由於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汗出太多則心慌的現象,也表明了這一點。
與夏氣相通應
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熱為主,心為陽中之陽,屬火,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別是病理與季節氣候的關係。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相互關係
1.心與肺
主要表現在血液執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同調節關係。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兩者相互協調,保證氣血的正常執行,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的新陳代謝。肺氣虛弱,行血無力或肺失宣肅,肺氣壅塞,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易致心血瘀阻;反之,心氣不足,心陽不振,血行不暢,也可影響肺的呼吸功能,導致胸悶、咳喘等症。
2.心與脾
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為用及血液執行方面的相互協同。(1)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養脾以維持其正常的運化功能。水谷精微透過脾的轉輸升清作用,上輸於心肺,貫注於心脈而化赤為血。勞神思慮過度,既耗心血,又損脾氣,亦可形成心脾兩虛之證。(2)血液在脈中正常執行,既有賴於心氣的推動以維持通暢而不遲緩,又依靠脾氣的統攝以使血行脈中而不逸出。心氣不足,行血無力,或脾氣虛損,統攝無權,均可導致血行失常的病理狀態,或見氣虛血瘀,或見氣虛失攝的出血。
3.心與肝主要表現在行血與藏血以及精神調節兩個方面。
(1)心主行血,為一身血液執行的樞紐;肝藏血,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執行。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終導致心肝血瘀的病理變化。
(2)心藏神,主宰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肝主疏洩,調暢氣機,維護情志的舒暢。心肝兩髒,相互為用,共同維持正常的精神活動。心神不安與肝氣鬱結,心火亢盛與肝火亢逆,可兩者並存或相互引動。
4.心與腎 心與腎在生理上的聯絡,主要表現為“心腎相交”。
心與腎之間的水火升降互濟,維持了兩髒之間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心與腎之間的水火、陰陽、精神的動態平衡失調,稱為心腎不交。主要表現為水不濟火,腎陰虛於下而心火亢於上的陰虛火旺,或腎陽虛與心陽虛互為因果的心腎陽虛、水溼氾濫,或腎精與心神失調的精虧神逸的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