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作家梁實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人們說話會根據不同的場合,發出不同的語氣、語調。儘管如此,一些說話習慣,口頭禪,語氣等依然能反應出他們的情緒、態度、情感等,從而間接推斷出他們性格和性情。
說話快的人
說話快的人大多屬於急性子,他們喜透過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別人說一句話要思慮一下,這類人說話大多不經過腦子,快言快語。
所以很多時候他們說話都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即使顧及別人的感受,也讀不懂別人話語背後的潛臺詞。語速快的人大多都是性情中人,直來直往,不喜歡勾心鬥角。但他們情緒也容易失控,經常表現出情緒化,所以容易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直來直往的性格在人際關係當中,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但也有很多人藉著直率的幌子口無遮攔,傷害了別人,最後也傷害了自己。
說話慢的人
這類人大多屬於慢性子,說每句話都會思前顧後,所以他們大都是比較理性的,不容易被情緒帶著走。即使在比較焦慮,緊張的情況下,也依然是慢吞吞的。
所以很多時候更能照顧到別人的感受,儘管他們比較內向,不善言辭,但與他們相處久了,你會覺得這個人很可靠,在真正面對問題的時候,這種人能不慌不亂,思路清晰,條理分明,一步一步地將問題解決。而急性子的人會很急躁,稀裡糊塗地就把問題解決了
口頭禪
口頭禪指未經過大腦脫口而出的話,口頭禪能折射出人的內心,說出來的同時也會對自己起心理暗示的作用。當我們長期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我們就可能真的朝那個方向做了。
所以有句話叫做:你的口頭禪,有可能會成為你生命的預言和命運。經常對自己說一些積極的話 ,鼓勵自己,給自己打氣也是會有一定效果的。下面有幾種常見的口頭禪,可以折射出這個人的潛意識。
“差不多吧”“無所謂”“隨便”把這類口頭禪掛嘴邊的人,可能本身沒有什麼主見,或者對未來暫時比較迷茫,不知道何去何從。
把“應該 ,必須,一定要”掛在嘴邊的人,通常相信自己的判斷,對自己比較自信,思考問題也比較全面。這類人經歷比較豐富,適合當領導者,會樹立起一定的權威。
把“可能是,也許會,差不多”掛在嘴邊的人,看待事物也比較客觀理性,自我防範意識比較強,一般不會輕易地暴露自己,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也能夠恰到好處,因為其客觀的思考方式,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
把“不過、只是、但是”掛在嘴邊的人,其實內心都比較固執,儘管願意相信別人的觀點,但總能找出一些理由來證明自己,這類人有可能情商比較高,說話一般先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最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別人信服自己,所以他們的城府一般都比較深。
把“另一方面、還有、另外”掛在嘴邊的人。通常知識面比較廣,這源於他們對生活積極的態度,願意不斷嘗試新事物,永遠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心態永遠年輕。
把“我給你說,聽我說”掛在嘴邊的人,一般控制慾比較強,急於強調自己的觀點,想把自己的觀點傳輸給別人。自己懂得了一點點,就半罐水響叮,自以為分析得很透徹。
把“有道理,是啊,對啊”掛在嘴邊的人,節奏容易被別人帶偏,一般不太有主見,所以願意相信和順從別人。
當然,很多做銷售的人也喜歡說這句話,目的也是為了順從客人,當客人產生信任後,就會更加真誠相待,講出更多掏心窩的話。這個時候他們就牢牢抓住了對方的弱點和痛點,然後在癥結上下藥。這是一種心理學技巧,用得好,會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用得不好,比如去利用別人,就會遭到別人的唾棄。
說話的語氣、語調
提到說話的語氣語調,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王熙鳳那句,“不聞其人,但聞其聲”,可以判斷出王熙鳳潑辣的個性。所以透過語氣語調判斷性格也是很準的。所以你說話的聲音和語調可能已經徹底暴露了你的性格。
小聲溫柔的人。一般脾氣比較好,對朋友很有耐心,能夠體諒他人,也比較大方。遵守規矩,所以有的時候稍微有些保守。他們的缺點就是有時候會比較優柔寡斷,需要性格果斷的人去帶動一把。
高聲大氣的人。這類人就屬於果斷的一類人。男性最為常見,當然現在很多女生也這樣,容易被稱作女漢子。他們直來直往,不會拐彎抹角,很多人都喜歡跟這類坦率的人做朋友,當然,由於他們心思比較簡單,也容易被人利用。
語氣多變的人。典型的就屬鳳姐了,語氣多變,也反映出這個人比較圓滑,能說會道,察言觀色。能對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這類人的人際關係都非常不錯。
說話也是一門學問,在與人交流的過程當中,很多人都喜歡去說,而不願意去聽。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善於傾聽的人,說得越多,其實暴露得也越多。在很多正式場合,比如在銷售過程當中,一個優秀的銷售人員總是會善於傾聽的,要得到客戶的信任,就需要客戶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很多時候,其實別人話說了一半,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想接下一句,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可以提醒一下自己,尊重別人,讓別人把話說完。不要口無遮攔,輕易地暴露自己,先會聽,再會說。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前後黑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Kets, W., & Sandroni, A. (2016). Challenging conformity: A case for diversity. Available at SSRN 2871490.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