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前行長金墉曾在2017年指出,世界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40%下降至10%,這一變化的主要貢獻來自中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標準,中國極端貧困發生率從1981年的超過80%大幅下降至2018年的不足2%。
在影響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基礎設施佔有重要地位。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從蒸汽機車到電力機車再到高速列車,從無線電到網際網路再到“大智移雲”(大資料、智慧化、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的簡稱),每一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一次基礎設施革命。從中國經濟發展程序的角度來看,交通、通訊、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為締造中國經濟奇蹟注入了重要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基礎設施發展本身便是一個奇蹟。那麼,基礎設施具體是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專案“公共經濟與城市社會治理創新研究叢書”推出新分冊《城市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上海公共經濟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潘春陽透過分析總結新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揭示了基礎設施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利用計量經濟分析探索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對市場融合、開放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影響,從政治經濟學理論視角提出基礎設施供給模式的創新理論與實現路徑。
基礎設施支撐中國經濟增長奇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如今,中國交通網路縱橫延伸,中國高速鐵路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即便在中西部地區,“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也已從夢想變為現實。在中國,世界級基礎設施工程眾多。在世界高度排名前十的大橋中,中國擁有八座;在世界長度排名前十的大橋中,中國擁有五座;在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國港口占據七席。
1949年至1978年,中國鐵路建設取得顯著進步,鐵路營業里程從1949年的2.18萬公里持續增長至1978年的5.17萬公里,年均增長率約為3.02%。這一時期,公路建設也得到快速發展,從1949年的8.08萬公里增長到1978年的89.02萬公里,年均增長率約為8.63%;管道輸油(氣)里程從0.02萬公里增長到0.83萬公里,年均增長率為20.48%。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高達9.5%,與此同時,中國鐵路發展也取得巨大進步。從1978年到2018年,鐵路營業里程從5.17萬公里增長到13.17萬公里;在2008年以後,中國的鐵路建設明顯加速。1978年至2007年,鐵路營業里程年均增長率為1.43%,而在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率上升至4.88%。
中國高速鐵路系統雖然發展較晚,但後來居上。2003年,秦皇島-瀋陽客運專線全段建成通車,成為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路線。2008年,設計時速為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鐵路於北京奧運會前夕開通運營。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高速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3.5萬公里,高居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是現代化、高質量的交通基礎設施之一。自1988年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以來, 高速公路迅速發展, 高速公路里程從1988年的0.01萬公里迅速增長到2018年的14.26萬公里, 年均增長率高達27.39%。截至2018年年底, 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已經高居世界第一。
比較中國鐵路里程、等級公路里程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不同時期的增長率可以發現,這兩類典型交通基礎設施的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增長基本趨於一致,即基礎設施增長較快的時期往往對應著經濟發展較快的時期。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起到了基礎性、支撐性的作用。
基礎設施發展促進市場融合民生幸福
透過對中國27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構成的38503個“城市對”的資料集對模型引數進行估計,書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高速鐵路連通顯著縮小了“城市對”工資差距,從而促進了城市間勞動力市場的融合。高速鐵路的連通效應在相距100公里至900公里的“城市對”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進入21世紀以來, 以天然氣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的供應迅速增加並普及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中國“以煤為主”的傳統能源結構。天然氣具有清潔、安全的特徵,不但有助於改善空氣質量, 而且給千家萬戶的生活帶來積極影響。書中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18年, 居民主觀幸福感呈現總體上升趨勢。與此同時, 中國天然氣消費佔比持續上升,從2000年的2.20%持續上升至2018年的7.80%。在這個時期, 天然氣消費總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4.4%, 顯著高於經濟增長率。
基於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和省級能源、經濟變數的匹配資料, 利用相關資料模型對幸福感計量方程進行估計,書中得出結論——首先,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的普及顯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其次,從平均邊際支付意願來看,消費者對天然氣的使用具有較高評價;第三,在工業汙染排放程度較高的地區,天然氣的普及對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更為明顯。對此,書中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應增強天然氣供給能力, 推動天然氣普及使用,同時科學利用清潔能源,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方向。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後,發展5G網路、資料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應對疫情衝擊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的時代,基礎設施建設被賦予了新的重要歷史使命。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項建英
內文圖片:出版方提供
來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