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主產於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四川等省。
重劑效驗
一、朱良春教授擅以通洩化濁法治療痛風,常用基礎方,藥用土茯苓、萆薢、生薏苡仁、澤蘭、澤瀉、當歸、桃仁、紅花,方中常加入祛風通絡之品,如豨薟草、徐長卿、威靈仙、老鸛草、雞血藤、烏梢蛇、地龍等,同時據證加減。
對降洩濁毒藥的選擇,特別推崇土茯苓、萆薢二味,每方必用,且多重用。
朱教授認為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兩經,可助升清降濁;萆薢苦甘性平,主入腎、膀胱二經,有利於分清泌濁。二藥皆有除溼、解毒、利關節之功。
而痛風既緣於濁毒瘀滯為患,用之既能降洩濁毒,又可通利關節,不但降低血尿酸,又能解除骨節腫痛。
至於溼濁上蒙清竅所致之頭痛,亦常用土茯苓治之,隨證配伍,多獲顯效。(《朱良春用藥經驗集》)
二、周達人主任醫師常以重劑土茯苓治療婦女帶下,如白帶、白濁、白淫等,一般用量宜重,方可獲效。(《方藥心悟》)
三、閻崇文醫生以身痛逐瘀湯為基本方,重用土茯苓,治療膝關節腔積液,療效顯著。[江蘇中醫雜誌,1986,7(9):21]
四、王玉醫生常在辨證方中重用土茯苓,治療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蛋白尿,取得較好療效。[吉林中醫藥,1985,(2):14]
五、黎鏡醫生分型分級辨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對證屬溼熱者,常配伍土茯苓。[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11(11):677]
六、任繼學教授認為,土茯苓上可解毒利咽,散結止痛;中能和中解毒,散溼除滿;下可滲透腎絡,化毒排濁;內入經絡,外達皮腠,為解毒之上品。
故常在辨證方中伍用土茯苓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咽喉炎、風溼性關節炎等,對水溼邪毒內盛者必用。服用該藥時忌茶,慎用升散之味。(《方藥傳真》)
七、範國樑教授是吉林名醫,常在辨證方中配用土茯苓,治療急、慢性腎炎有蛋白尿者。(《方藥傳真》)
八、黃和醫師治療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肝炎、痛風、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血管炎、炎性腸病、過敏性皮炎、溼疹、蕁麻疹、痤瘡、頭痛等病證而屬溼濁邪毒壅鬱者,常在辨證方中配用土茯苓。
凡溼濁毒蘊者必用此藥,且劑量宜大。
該藥甘淡平和,雖重劑服用亦無明顯不良反應。大劑煎湯時,宜適當多加水。
評 析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清利之劑也,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之功效。
土茯苓甘以化健,淡以滲利,通利經絡骨節。
主用於溼壅、溼熱、溼毒之證,內滌臟腑之鬱濁,外祛肌膚之溼瘡,上清腦腑之溼熱,中健脾胃以化溼,下導周身之溼火濁毒而去之。
《本草綱目》謂其善“健脾胃,強筋骨,袪風溼,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主治楊梅毒瘡,肢體攣痛,淋濁帶下,癰腫瘰癧,溼疹瘙癢、溼熱痺證等。
現代臨床多用於治療淋證(血淋、石淋、氣淋、熱淋、膏淋,班秀文教授認為土茯苓通治淋證,為治淋最佳之品),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腎炎等)和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溼疹、蕁麻疹、過敏性關節炎等)以及特發性水腫等。
常用量:煎服。本品為滲利之品,故肝腎陰虧而無溼者宜慎用。古說服土茯苓並飲茶有脫髮之弊,宜慎之。
現代藥理研究:土茯苓具有利尿、鎮痛、抗菌、抗癌、抗炎、抗變態反應、抑制細胞免疫(對體液免疫無明顯影響)、抗動脈硬化、β受體阻滯、保護心肌等作用。
重劑效驗中計舉9位醫家應用重劑土茯苓之治驗,反映了土茯苓治療痛風、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關節腔積液、白塞病、血管炎、炎性腸病、頭痛、腎炎、腎盂腎炎、咽喉炎、病毒性心肌炎、溼疹、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等病證之應用經驗。
土茯苓甘淡無毒,藥性平和,瀉中有補,臨證可據病情大劑應用,方顯其功。
不良反應:有報道服用本品後出現過敏反應,見周身瘙癢、紅斑、丘疹。[中國醫藥學報,1989,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