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長津湖》火爆全國,票房據說已經實現了20億,在票房佔比、排片佔比、觀影人次、上座率都達到了同檔期的第一名。小編經不住誘惑,進影院看了一場,片子拍得確實不錯,令人回味無窮,除了故事情節感人外,印象深刻的還有影片特效,其運用的嫻熟已經不亞於好萊塢的大片水準,由衷地為中國電影的長足進步感到高興。
影片以史詩級的手法,全景展現了長津湖戰役的全貌,戰場上的慘烈和悲壯,讓我們這些60後、70後的人們又沉浸於對那個英雄輩出年代的感懷之中,回首那場發生在71年前的鏖戰,許多影片中並沒有展現的一些歷史和困惑也縈繞在很多人的心頭。
一、志願軍都從哪些地方跨過鴨綠江?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戰事順利,8月初就攻到了釜山城下,但久攻不克,麥克阿瑟抓住機會,指揮美軍9月14日在仁川登陸,截斷了人民軍退路,朝鮮戰局直轉直下,隨後美軍越過三八線,並快速推進到鴨綠江邊。關鍵時刻,我國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0月11日先頭部隊開始秘密渡江,到了11月末發動第二次戰役時,包括血戰長津湖的第九兵團在內,志願軍過江部隊已達到了9個軍38萬人,這麼多部隊都是從哪裡跨過鴨綠江的呢?
說到跨過鴨綠江,很多人會馬上想到丹東的鴨綠江大橋,這裡確實是當年志願軍過江的主要地點,但過江地點可不止這一處,在丹東、臨江、集安三個地方,長達380公里的江面上,志願軍透過九座江橋和十幾座臨時搭浮橋渡過了鴨綠江。
丹東
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第38軍、39軍、40軍、42軍、50軍、66軍等5個軍,20多萬人都是從丹東下面的這些橋樑渡江的。
在丹東市區的鴨綠江之上有兩座“姊妹橋”,一座是鴨綠江大橋,一座是斷橋。
鴨綠江斷橋,建於1909年,是鴨綠江上第一座大橋,這是一條公路橋。1950年11月14日美軍近百架B—29型轟炸機將此橋徹底炸燬成為斷橋。1950年10月18日,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帶著秘書和警衛,先於大部隊從此橋過江到了朝鮮。
鴨綠江大橋,建於1937年,原來是鐵路橋,後因斷橋被炸燬,汽車無法過江,於是將此橋的雙軌鐵路拆除一軌後,鋪設了一條公路,變成了公鐵兩用橋,整個抗美援朝期間,這座橋也是屢炸屢修,始終保持暢通,是一條真正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鴨綠江浮橋,在丹東鴨綠江大橋上游7公里處,有一個叫燕窩村的小山村,這裡有一個浮橋遺址,是當年鴨綠江上架設的十幾座浮橋中,唯一在水面上還能看到遺蹟的地方。
說是浮橋,其實這是一座鐵路便橋,東北軍區工兵部隊用了5個月建成,1954年拆除的時候,只將鐵軌和橋面板拆除,遺留木樁墩於江中,沒想到會成為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雖然經過70年的洪水沖刷,仍然穩立江中,默默述說著那段炮火硝煙的歲月。
照片《跨過鴨綠江 》上的浮橋
當年鴨綠江上除了鐵橋和公路橋外,還架設了十幾座浮橋,如今絕大部分早已蕩然無存,但是有一座浮橋雖然早已消失,但卻不應該被忘記,這就是著名照片《跨過鴨綠江 》中的這座浮橋,位於今天丹東九連城鎮的馬市村,距離鴨綠江斷橋14公里,這幅照片是志願軍隨軍記者黎民拍於1951年2月,這幅照片與《志願軍戰歌》一起,成為偉大的抗美援朝的標誌,
下面是當年浮橋所在地,現在這裡除了對面朝鮮的地形地貌與照片一樣外,江面已經看不出任何痕跡。
東尖頭鐵道便線橋
這是丹東市內的志願軍第五座過江橋,在丹東沙河口附近,是歷史愛好者安東逸夫前兩年查閱大量資料,在丹東新發現的一處志願軍過江橋遺址,此橋1951年由志願軍工兵修建,當時被稱為東尖頭鐵道便線橋。
現在每當上游太平灣關閉閘門後,便線橋遺址處便會露出江中心的橋墩。
丹東長甸河口
長甸河口距離丹東鴨綠江大橋有六十公里,這裡是當年志願軍的主要過江地。這裡也有兩座大橋,一個也是斷橋,還有一個是上河口鐵路大橋,在斷橋兩邊,當時還各搭了一座浮橋。從1950年10月志願軍進入朝鮮,到戰爭結束,從這裡過江的志願軍部隊共有7個軍另兩個師,其中包括39軍、40軍都是從這裡過的江,還有炮兵7師,總數有30多萬人。
河口斷橋,建於1941年,全橋總長709米,1951年的3月29日,美軍出動6批次30多架次飛機輪番轟炸,大橋斷裂成為永遠的斷橋。毛岸英於1950年10月23日從斷橋邊上的浮橋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後來當地為了紀念他,就在他當年過江的地方建了一所毛岸英學校。
上河口鐵路大橋,建於1938年,河口斷橋被炸燬後,就啟動了上游的的這座剛建成的新鐵路橋。當時志願軍防空部隊有一個團9個連的高炮佈置在附近的山頭上,與對岸的朝方一起形成火力網,該橋只在1952年3月30日被炸壞過一次,整個戰爭期間,這座橋始終暢通,是繼丹東鴨綠江大橋、斷橋之後的第三條鐵血大動脈。
吉林集安市
鴨綠江鐵路大橋,這裡距丹東320公里,也是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走過的第一座橋樑。1950年10月9日,42軍偵察部隊從這裡提前過江,一週後該軍三個師和梁興初率領的38軍也從這裡過江,是志願軍中最早跨過鴨綠江的野戰部隊。
血戰長津湖的第九兵團是第二批入朝部隊,於11月上旬從這裡跨過鴨綠江。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先後有42萬人和17萬民工,15萬車皮的物資由此進入前線,從此橋撤回國的傷員就有18萬人。
現在這座橋和口岸國門一起已經成為當地紅色旅遊景點。
吉林臨江市
鴨綠江大橋
該橋始建於1935年,第九兵團的多支參戰部隊也是在這裡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然後直接參加了長津湖戰役。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有35萬人從這裡跨過鴨綠江。
二、為何志願軍三個軍還沒能全殲美軍一個師?
現在熱映的電影《長津湖》描寫的就是這段歷史。
我志願軍第九兵團從集安、臨江渡過鴨綠江後,隱蔽開進朝鮮,10餘萬志願軍翻山越嶺,忍受著酷寒,悄無聲息地抵達了設伏地點,並透過穿插迂迴包抄,成功地將美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截為5段,形成了分割圍殲的有利態勢。戰役結果對於志願軍來說是一場大捷,雖然未能全殲美軍陸戰一師,但是全殲了美7師“北極熊“團,粉碎了麥克阿瑟聖誕節前佔領整個朝鮮的美夢,使這場戰役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
但對這次戰役,也許很多人會產生疑惑,志願軍第九兵團總兵力多達15萬人,已將美軍包圍分割的情況下,傷亡和非戰鬥減員達三分之一的情況下,為何還沒能將2.5萬人的美軍陸戰一師全部殲滅?
第九兵團來自於解放軍三野,下轄的幾個軍都是華東野戰軍的王牌部隊,朝鮮戰爭爆發前,這支部隊是準備收復臺灣的,戰鬥力也是相當厲害,但此次戰役未能達到預期目標,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個是天氣寒冷。志願軍入朝第一週就遭遇了朝鮮50年不遇的寒流,溫度降到了零下20多度,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40度,凍死凍傷等非戰鬥減員嚴重,為了打伏擊,有兩個連隊300人同時被凍死在戰場上,無一倖存。整個第九兵團被凍傷兩萬九千多人,凍死四千多人,嚴重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
二是雙方武器裝備相差懸殊
志願軍在幾十公里的道路上,把美軍從北向南分成五塊,但志願軍圍得容易,想殲滅卻很難,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多次戰役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圍住卻不能全殲,其主要原因還是武器裝備相差太懸殊。美軍陸戰1師是全機械化裝備,一個坦克營共裝備了173輛各種型號的坦克,有352門各種型號的炮,其中包括防空炮,因為美軍完全佔領了制空權,防空炮就用來對付地面部隊,殺傷力巨大,每個陸戰團一直到排級都擁有完備的電臺聯絡裝置,可以隨時獲得空軍幾乎不間斷的火力支援。
而志願軍沒有一輛坦克,即使有炮兵,口徑也比較小,根本無法與美軍抗衡, 被圍的美軍用坦克組成環形防線,志願軍缺乏重武器,只能用步槍、機槍和血肉之軀去拼殺,付出的犧牲難以想象。
美軍參戰部隊是海軍陸戰隊的陸戰1師,素以強悍著稱,在美國人的眼裡,美陸戰1師是王牌中的王牌,1942年太平洋戰爭起決定性的戰役--瓜島血戰就是這個師打的,1945年的沖繩戰役,美陸戰1師也是率先攻破了防線,第一個將美軍旗幟插到了首裡城上。在長津湖戰役中,該師師長史密斯的指揮也非常關鍵,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史密斯公然抗命,沒有服從上司讓他堅守的命令,這也是陸戰一師沒有被全殲的重要原因。
三是雙方後勤供應補給差距巨大,關鍵時候其重要性得到充分體現。
面對美軍全副裝備的機械化部隊,志願軍採取了斷橋破路的辦法,其中水門橋成了決定戰役的關鍵,這是美軍南逃的最後一關,炸了水門橋,陸戰一師的末日也就到了。
水門橋是架在長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懸空單車道橋樑,橋下是萬丈深淵,美軍深知此橋的重要,用40輛坦克守橋,但仍然沒有擋住志願軍炸橋,水門橋先後兩次被炸斷,兩次都被美軍修復,第三次連懸崖邊的路基都被志願軍炸掉,連志願軍一名副師長親自到前沿視察後都認為,沒有半年的時間,美軍休想在此處重新架設橋樑。
就在美軍陷入絕境的時候,誰能想到,美國在日本本土的三菱重工連夜製作了8套鋼木標準橋樑,並調動8架大型運輸機用巨型降落傘直接空投到水門橋。
美軍的工兵部隊僅用一天的時間,就在懸崖上架起了一座載重50噸,能透過所有型號的坦克和車輛的鋼製橋樑,美軍陸戰1師1萬多士兵和千餘輛車輛、坦克都從這座從天而降的橋樑上順利逃脫,即使在今天,都是令人難以想象的事情,美國巨大的工業實力和戰爭機器的高效率確實令人驚歎,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志願軍鋼鐵般的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
1952年9月,志願軍9兵團從朝鮮回國,行至鴨綠江邊,宋時輪面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脫帽彎腰,不能自持。
長津湖戰役的犧牲是慘烈的,過去很多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更多描寫三所裡、砥平裡和上甘嶺之戰,而對長津湖戰役卻少有筆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要說打得最苦的進攻戰非長津湖戰役莫屬。如今,在長津湖畔的烈士陵園裡,仍然長眠著9867名志願軍9兵團的英烈。
歡迎關注慕士塔格的季風,讓我們一起去看世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