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城網
長城網記者 袁立朋 劉延麗 通訊員 齊彥文
在平山縣南滾龍溝村,當地群眾至今都在傳頌著當年《晉察冀日報》報社人員在滾龍溝一帶創造的“八匹騾子辦報紙”“七進七出鏵子尖”的傳奇故事。
1942年,《晉察冀日報》編輯記者和工作人員在滾龍溝合影。資料圖片
滾龍溝村(1950年分為南滾龍溝村和北滾龍溝村),位於平山縣寨北鄉西北部深山區,原名滾狼溝、鎖龍溝,相傳,西漢末年“劉秀走國”,迫於王郎追殺,逃至此地半山腰中,因飢餓不慎滾落下山溝中,後建東漢稱帝,謂之“真龍天子”。該溝因此得名滾龍溝,後人在溝中建村,亦遂之而名。
1937年10月,滾龍溝村成立了中共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村裡成立了青抗先、自衛隊、基幹隊、婦救會、兒童團等組織,為八路軍站崗放哨,救護傷員,運送槍彈糧棉。
1940年11月,日軍進行冬季大掃蕩,駐紮在阜平連家溝的《晉察冀報社》接到聶榮臻司令員的命令,社長鄧拓帶領報社200多名人員,分兩路衝出敵人包圍圈,分別於11月9日和12日到達群眾基礎好的平山縣滾龍溝村。滾龍溝村民熱烈歡迎報社人員,為報社人員騰房磨面,民兵晝夜出動偵察站崗,掩護報社。
在反掃蕩期間,為適應遊擊辦報的需要,報社人員儘量減輕裝置的重量以便於轉移,比如排字工人把鉛字縮小,把笨重的字架改成可裝卸的輕便字架,把笨重的石印機改成用棗木製成的結實輕便的木製機。鄧拓還要求編輯和記者寫文章都限定在3000字以內,以減少字盤重量。同時,鄧拓還用特製木箱裝字盤,裝好就能搬走,架起就能撿字。因為報社的全部裝置拆裝方便,敵人來時,拆完裝入箱子搬到騾背上就走。等到了安全環境,立即卸下裝置,安裝完畢就可以開工。全部裝置用八匹騾子就可帶走,非常適合當時的遊擊環境,因此就有了“八匹騾子辦報紙,三千字內著文章”的說法。
2016年,青年學生走訪晉察冀日報社舊址。郭晶璇 楊雅荃 蘇凱 趙志鐸 攝
鏵子尖坐落在滾龍溝大南溝深處,海拔 700 米,因其形酷似農人耕作所用的犁鏵子,故得名鏵子尖,晉察冀日報社的印刷廠設在這裡一座用石頭砌成的牛棚裡。十幾名報社工作人員在這10多平方米的牛棚裡,坐在厚厚的牛糞上掌握輕便印刷機,手搖大輪,打墨、打膠,十幾個人輪班幹,晝夜不停。困了就背靠背打個盹,醒了繼續幹,一天要印出5000份報紙。
1941年9月,日偽軍7萬多人“掃蕩”晉察冀邊區,2000餘敵人合圍滾龍溝一帶。報社來不及轉移裝置,敵人來了就把機器埋掉,上山躲避,敵人走了就挖出機器繼續出報,就這樣往返7次,印報32期,發表20篇社論、專論,還發表記者、通訊員的通訊20餘篇。許多傳世之作和著名論文就是在這一時期編寫和出版的。如“狼牙山五壯士”的訊息《棋盤駝上五個神兵》,回民支隊馬本齋的母親被捕後慷慨就義的訊息,《全邊區人民緊急動員起來為粉碎敵寇“掃蕩”而鬥爭》《一切為了反“掃蕩”戰爭的徹底勝利》《敵寇肆行大屠殺,平山同胞五百被害》《陳家院、黃泥敵燒殺甚慘》《反“掃蕩”中,平靈民兵活躍》《陳莊敵犯會口一帶,經我痛擊退閆莊》.....《晉察冀日報》的持續出版激勵著邊區軍民英勇抗擊日寇,增強了對反“掃蕩”勝利的信心。
為了出版和發行好《晉察冀日報》,報社戰士許力、蘇生、張效舜、鄭志堅、李連福、沈鎮衍等15位烈士犧牲在滾龍溝村。滾龍溝村黨支部書記李貴林為掩護報社轉移,被日軍槍殺,游擊隊員李魁元被日軍砸掉門牙亂刀刺死,兒童團長閆富華被日軍用刺刀挑下懸崖。日軍燒燬房屋100多間,掠奪糧食3萬多斤,搶走牲口120多頭。根據閆富華的事蹟,西北戰地服務團成員、著名詩人方冰和作曲家李劫夫在兩界峰創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1942年元旦晉察冀日報副刊《老百姓》刊登的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晉察冀日報》和晉察冀根據地一起發展壯大,它不但見證和記錄了根據地的建立、鞏固、發展、壯大,而且鼓舞了根據地軍民抗戰的決心和信心,成為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一個創舉和榜樣,被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譽為“民族的號筒”。
本文來自【長城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