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據滿洲與目前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號召東北人民開展游擊戰爭,打擊侵略者。在此後的14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據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10餘萬次,牽制76萬日軍,消滅侵略者18萬。
“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的衝鋒陷陣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證……”由楊靖宇作詞的《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歌》,是抗聯將士傳唱最多的歌曲之一。
馮仲雲書法作品《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歌》。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在遼寧省博物館最近展出的“筆墨映丹心”中,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馮仲雲手抄的《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歌》,展現了東北抗日聯軍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和豪邁氣概。
“奪回來丟失的我國土,結束牛馬亡國奴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歌聲中,楊靖宇率部前後展開了兩次西征。
湯溝靖宇石。1936年,抗聯一軍第一次西征會議在這塊石頭上召開。圖片來源:遼寧日報
遼寧省本溪縣草河掌鎮和尚帽子山腳下有一個叫湯溝的地方,河岸邊有一片嶙峋的黑色巨石,雖歷經風雨沖刷,仍保持著當年的模樣,老百姓稱之為“靖宇石”。
就是在這堆黑色大石頭上,召開了抗聯一軍師以上幹部參加的重要軍事會議,做出了組織抗聯部隊進行西征、將抗日遊擊區域向遼寧中部和西部擴充套件、與黨中央及關內抗日武裝儘快取得聯絡的重大軍事決策。這次會議被稱為“抗聯一軍第一次西征會議”。
1936年5月,楊靖宇命令第一軍第一師出發西征。但由於被日偽軍三面合圍,不得不放棄西征。半年後,第三師西征部隊400餘人從興京縣(今新賓滿族自治縣)出發,一路克服重重困難,衝破敵人嚴密封鎖,經過清原、鐵嶺,穿過中長鐵路,於12月下旬到達石佛寺和法庫縣三面船(今瀋陽市沈北新區三面船)一帶的遼河東岸。
但當年冬季氣溫偏高,河面尚未封凍,河口還有日寇把守,西征被迫停止。部隊正待回師時被敵人包圍,在敵眾我寡,且地形十分不利的情況下,血戰突圍,犧牲慘烈。年底,西征部隊餘部返回清原游擊區。
東北抗聯第一軍兩次西征雖然均未達到預期目的,但仍有積極意義。西征部隊沿途打擊了敵人,破壞了日偽的軍事設施,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政治影響,是身處日偽嚴密統治地區的民眾深受鼓舞。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讓每個人都體會到了家國淪陷的切膚之痛。從厚厚的《TRUTH》文件上的簽名,我們讀懂了文弱的知識分子在面對外敵入侵時的錚錚鐵骨;從不到200字的《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歌》中,我們讀懂了白山黑水間抗聯戰士收復淪陷國土的鬥志;從泛黃的“九一九”宣言中,我們讀懂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這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在14年的抗爭中,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以前仆後繼赴國難,譜寫了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來源: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