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
中共五大現場照片(複製件)。
董必武為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題詞。
武昌紅巷,位於長江之濱、黃鶴樓下,在鬧市中顯得頗為安靜。武漢革命博物館就坐落在這條小巷裡。
武漢革命博物館下轄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毛澤東舊居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起義門舊址紀念館等革命舊址和紅色場館,是武漢最負盛名的紅色文化聖地。
走進紅巷,青磚灰瓦的簷牆、苔蘚青石的路面、光影搖曳的大樹,彷彿都在訴說那段風雷激盪的崢嶸歲月。
文武兼修育英才
1927年4月4日,一場隆重的開學典禮在武昌紅巷13號的操場上舉行。陽光照耀,彩旗飄揚,學員們身穿新制服,腰繫新皮帶,扎著人字形的新綁腿,個個精神抖擻……
如今,這座始建於清末的學堂,依然保留著舊時的模樣。青瓦灰磚的建築中央,懸掛著醒目的紅色牌匾,上有周恩來題寫的一行大字“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創辦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親自倡議由國共兩黨共同籌辦,1927年3月7日開始上課,4月4日舉行開學典禮,6月19日畢業,共招收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800多人。
農講所的教育方針由毛澤東親自制定,他聘請有著豐富革命經驗的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擔任教員,其中有“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惲代英、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工人運動領袖李立三,還有中共一大代表李達、李漢俊、鄧恩銘等。
講課最多的還是毛澤東,他親自講授《農民問題》《農村教育》等課程,並作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專題報告。據學員回憶,毛澤東講課通俗易懂,往往用淺顯的例子道出深刻的含義,很受大家歡迎。聽了他形象生動的闡述,學員們對農民運動中的許多重要問題有了準確的理解,一些混亂思想得以釐清。
農講所的作息生活完全軍事化,半天理論課半天軍事訓練,學員們要到野外進行作戰演習和實彈射擊,還要學習炸彈製作等技能。
可惜,好景不長。1927年7月,國民黨宣佈與共產黨決裂,武昌農講所也隨著國共合作的破裂而停辦。
而對於這800多名學員來說,他們的革命之路才剛剛開始。他們奔赴全國各地農運一線,像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形成中國革命的燎原之勢。
披星戴月為革命
從農講所舊址出來,步行3分鐘,就來到毛澤東舊居紀念館。當年,為便於開展農講所的工作,毛澤東租用了都府堤41號一棟三合院民居。這是一棟晚清江南風格的民宅,坐東朝西,青磚黑瓦,它既是毛澤東、楊開慧和孩子們的住所,也是1927年5月前中共中央農委機關所在地。
位於前廳左側的房間,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工作室兼臥室。臨窗的桌上擺放著一盞煤油燈,毛澤東曾伴著昏黃的燈光,寫下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2月,為了回答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質疑,毛澤東白天外出工作,晚上奮筆疾書寫作這篇報告。據當年在毛澤東家照顧孩子的保姆陳玉英回憶,她每天都把燈罩擦得很亮,但過了一晚,燈罩又被燻得焦黃,這說明毛澤東又伏案工作了一夜。
毛澤東住在這裡時工作十分繁忙,常在晨曦中走出大門,直到深夜才回家。楊開慧這時正臨近分娩,身邊又有兩個孩子。為了讓毛澤東有充沛的精力運籌革命大事,她夜以繼日地操勞,根據毛澤東的寫作提綱,認真進行分類整理和謄寫。
1927年4月4日,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北區委舉行聯席會議,農講所舉行開學典禮,就在這一天,毛澤東的三兒子岸龍出生了,可是毛澤東因工作繁忙都沒顧得上去看一眼。幾天後,毛澤東抽空來到醫院,一見面就向楊開慧表示未能早來看望的歉意。楊開慧豁達地說:“不要緊的,你工作忙。我生孩子,你在這裡我要生,你不在這裡,我也要生。”聽了楊開慧的話,毛澤東由衷地笑了,抱著剛出生的岸龍,疼愛地看著,並風趣地說:“冇得哪個換掉我的毛伢子去吧!”逗得房間裡的人都笑了起來。
武昌都府堤41號居住的大半年時光在毛澤東一生中彌足珍貴。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按照黨的八七會議指示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楊開慧帶著3個孩子回到長沙板倉開展地下鬥爭。夫妻二人分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面。1930年11月,楊開慧在長沙識字嶺就義,年僅29歲。
暴風雨中挽狂瀾
在武漢革命博物館,收藏著兩張珍貴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下方用俄文標記著“1927年4-5月中共五次代表大會”,另一張照片則是與會代表們聚精會神地聽取大會報告。這兩張中共五大現場照片,是從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複製而來,填補了國內黨史檔案的空白。
1927年4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位於武昌都府堤20號的國立武昌第一小學召開。這是一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槍聲中籌備起來的大會。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澤東等人,代表全國57967名共產黨員。
大會批評了陳獨秀右傾錯誤,通過了一系列重要的決議案,強調無產階級在革命中奪取領導權、建立革命民主政權、開展土地革命等。面對當時嚴峻的革命形勢,中共五大首次明確提出“政治紀律”這一概念,並將政治紀律擺在重要位置,這對後來黨的紀律建設影響深遠。
如今,這裡已建成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館內根據歷史照片還原了當年的陳設。會場主席臺上方,從上至下懸掛著馬克思、列寧、孫中山的照片,左右兩側分別懸掛中國共產黨、國民黨黨旗及標語,標語上寫著“資產階級叛逆後一切革命勢力團結於無產階級周圍”等文字。
紀念館陳列著中共五大代表使用過的實物及複製品,有毛澤東撰寫的《中國佃農生活舉例》、劉少奇在“五卅運動”時期使用的名片、惲代英主編的《中國青年》彙刊、李維漢用過的柳條箱、向警予給父親的信……這些展品讓我們瞭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工作和生活,深刻感受當年革命之不易。
錚錚鐵律鑄忠魂
一個年輕的政黨為何能在風雨飄搖的動盪歲月中逐漸壯大,最終領導人民開創新的歷史紀元?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中共五大會址旁的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當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文物映入眼簾,心中逐漸有了答案。
這座2019年5月才開放的新館,整體建築風格與古樸的紅巷和諧地融為一體。館內展出文物資料405件(套)、歷史照片700餘幅,全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紀律建設理念、戰略方針及主要成果。
這個全國性的重要展館,為何選址在武漢?那是因為,1927年5月9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紀律檢查監督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前身)在中共五大上選舉產生。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由7名正式委員、3名候補委員組成,王荷波任主席,楊匏安任副主席。陳列館內,栩栩如生的蠟像再現了這些委員們開會時的情景。
1927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透過《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這一版黨章中首設“監察委員會”專章,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規範了黨內紀檢監察機關的設定和職能,提出監察委員會的首要職能是“鞏固黨的一致及權威”。這是中國共產黨關於紀檢監察體制的首次規定。
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的誕生,就像一把利劍,承擔起維護黨的紀律和黨組織純潔性的重任。儘管從成立到廢止,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只存在了一年多時間,但已初步形成了一套以中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基本平行、互相制約,黨內專門監督機構比較獨立、完整地行使監督權力為主要內容的監督模式,為黨的紀律檢查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和實踐基礎。
執紀者必先守紀。在極端困難和白色恐怖籠罩的情況下,第一屆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10名委員無一變節。其中8人先後犧牲在刑場或戰場上,1人在戰爭年代下落不明,最終只有1人看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支紀檢監察鐵軍以自己的行動,履行了對黨組織的錚錚誓言,書寫了共產黨員的無悔忠誠。
本文圖片均由武漢革命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