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簡稱“豫”,位於我國的中部,地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東接安徽、山東,北接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人流物流資訊流中心,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今日的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獨特的地理優勢,加快了河南發展的步伐,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河南藉助這股強勁的東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了“翻幾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時至今日,河南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工業、農業、文化教育事業、科技發展水平,都位於中部發展省份的前沿,截至2020年,河南省實現了生產總值54997.07億元。
河南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發展,是與歷屆河南省領導班子的艱辛付出密不可分,這其中就包括河南省的老書記和老省長劉傑同志。
劉傑是一位在1932年就參加了革命工作的老革命家,經過革命這個大熔爐的淬鍊後,逐步成長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他建國後的成就很大,擔任過國家二機部部長,是中國核工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堪稱是“兩彈一艇”的元勳。
劉傑與河南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曾多次提到自己與河南的“三個緣”,1948年,正值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33歲的劉傑來到河南魯山,出任豫西區委第二書記;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他再次來到河南,擔任開封市委副書記、河南省委副書記兼河南總工會主席、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部長。
1978年,63歲的劉傑第三次來到河南,出任河南省委書記、河南省省長等職。後來,劉傑又兩次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官至正部級。那麼,在劉傑同志104歲的人生歷程中又有哪些傳奇經歷呢?
劉傑,原名劉渤生,1915年1月,出生於河北省威縣張營鄉邵莊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雖然劉傑的家庭十分貧困,常常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但開明的父母仍然節衣縮食、東拼西湊,籌集一些錢來送他去學堂讀書識字,希望透過讀書來改變兒子悲慘的命運。
劉傑也不負眾望,發奮苦讀,再加他從小聰明睿智,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滄州中學(原河北省立二中學)讀書。透過讀書,劉傑不僅充實了文化知識,開闊了視野,而且也使得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這為他以後參加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1“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侵華日軍一夜之間就佔領了東三省,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殘暴統治,對東北人民燒殺掠搶,無惡不作,東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軍佔領東北後,又對華北虎視眈眈,華北危在旦夕,中華民族岌岌可危。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每一個有良知的中華同胞都必須站起來,打日本人去。隨著抗日形勢的日益高漲,抗日的浪潮已經席捲到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1932年,時年17歲的劉傑,在一陣陣抗日浪潮的衝擊下,再也無心讀書了,便毅然決然地參加了革命,投入到抗日的巨大洪流之中。
由於表現突出,工作能力強,在1935年的時候,劉傑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且還成為了中共七大代表,從此以後,開啟了他輝煌的從政生涯。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劉傑也奔赴抗日前線,先後擔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員、農委書記,晉察冀邊區第三地委書記等職務,積極發動群眾參加抗日,發展黨的抗日力量,為開創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劉傑被任命為中共察哈爾省委書記、黨組書記、察哈爾軍區政委,北嶽區委副書記,中共豫西軍區第二政委、黨委第二書記,開封市委副書記等職,建設和鞏固地方政權建設,建立黨的組織,做好部隊的政治工作,帶領人民群眾恢復生產建設,積極為前線部隊送糧送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劉傑歷任河南省省委副書記兼工委書記、政協副主席,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部長等職,為河南的地方政權建設以及各方面的恢復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從1952年起,劉傑調往地質部工作,擔任副部長、黨組書記,國務院第三辦公室副主任,第三機械部副部長,第二機械部部長、黨委書記等職。
在地質部工作期間,劉傑和李四光一起制定了我國地質勘探規劃,並積極組織實施。1954年,他領導下的一支地質隊在綜合找礦中,在廣西發現了我國的第一座鈾礦床,你要知道,鈾是製造原子彈的核心材料,有沒有鈾資源,決定著我國能不能自力更生地發展核工業。
在鈾礦地質勘查大會戰中,為了能夠更加詳細地瞭解到鈾礦勘查的第一手資料,劉傑和地質工人一樣,深入到野外第一線,風餐露宿,不辭辛苦,為地質工作者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
之後,劉傑出任二機部部長、黨委書記等職,負責組織原子能的籌建工作。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966年,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
也就是說,我國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僅僅只用了2年零8個月的時間,而美國卻用了7年零3個月的時間,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蹟。
劉傑除了在核武器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之外,對我國的核潛艇研製,也是居功至偉。“兩彈一艇”的研製成功,為我國後來的海基核打擊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一切都離不開“兩彈一艇”的元勳劉傑同志。
1978年,劉傑再次調往河南,擔任河南省省委書記和省長。在他主政河南期間,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他充分利用河南所處交通樞紐,以及河南是農業大省的優勢,找出了一條適合河南發展的新路子。
他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擴大資源開放和利用率,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與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積極開展合作,使得河南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初,基於河南的農業比重大,工業基礎薄弱的基本狀況,劉傑帶領河南人民堅定不移地走工農業協調的發展道路,提出“走出去,抓農業,抓工業,以工促農,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加工價值”的發展思路。
政策一出,河南人民積極響應,很快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劉傑的領導下,河南的綜合實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最大的受益,社會穩定,人民滿意。
正是因為劉傑帶領的河南領導班子領導有方,河南的經濟、教育、生活方式、居民收入,住房、醫療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得河南徹底抹去了土壤、困苦和貧困的背景,進入了全國主要經濟和工業省份的行列,成為了國民經濟萬億元俱樂部的少數成員之一,深受河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河南人民親切地稱為“好書記、好省長。”
2018年9月23日,劉傑病逝於深圳,享年104歲。劉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光輝事蹟永遠載入歷史的史冊,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激勵我們年輕一代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