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和平果實,是用先烈的熱血澆灌而成;祖國的繁榮昌盛,則是在將士英雄嘔心瀝血的奉獻中,發展而成;祖國能夠走向富強的局面,能夠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離不開領袖們英明的領導,無私的奉獻。
01
張國華,原名張福桂,江西省永新縣懷忠鎮人,1914年10月22日,在當地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出生,讀過幾年私塾。
在動盪的時局中,熱烈的愛國胸懷下,他15歲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井岡山加入王佐、袁文才的部隊。
2年後,他17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英勇頑強的精神下,無私的愛國品格中,開始了精忠報國的一生。
在救國救民的奉獻中,他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艱險困境,一次又一次堅決與敵人作鬥爭,立下了不計其數的功勞。
在抗戰時期,他隨八路軍115師在晉冀魯豫廣大地區衝鋒陷陣,勇猛抗敵,極具特色。
在解放戰爭中,他在組織的安排下,擔任第二野戰軍18軍軍長,帶領隊伍經歷了渡江、貴陽等戰役,一路浴血奮戰,從中原腹地,堅勇而有謀略地與敵人拼殺,一直打到大西南,獲得了領導們的高度肯定。
1950年1月,他被任命為西藏工委書記;同年10月,他率部發起昌都戰役,取得勝利後,西藏地區得到了解放,為祖國的和平與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52年2月,西藏軍區成立,張國華擔任司令員,在相關職務上,他投入全部心血,積極提升軍區力量。1955年5月,西藏軍區在他的有力帶領下,由軍級,上升到了大軍區級;從歸西南軍區管轄,變成直接歸中央軍委領導管轄,張國華則擔任大軍區司令員。
02
1955年,因出色的表現,所立下的大大小小功勞,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無私報國的精神品格,他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1962年10月,中印邊境遭受印軍大規模武裝入侵,張國華率部出動,指揮作戰,對印軍進行反擊,憑藉過人的能力,運籌帷幄的氣勢,以壓倒性的實力,將印軍擊退,維護了我國中印邊境的和平安定。
對此,國內及世界諸多軍事專家都給予了他高度的評價,稱讚他是“喜馬拉雅戰神”。
而在此期間,為了解放西藏,他痛失愛女,但為了民族大義,他必須砥礪向前,繼續為祖國與人民而奮鬥。他被調去西藏的時候,他的妻子也還沒出月子,可為了保家衛國,他只能把個人家庭的利益排在最後。
儘管心中十分悲痛,他卻無怨無悔,也因此在辛酸艱難的戰鬥道路上,創造出精彩的成績,留下傳奇的故事。
1967年,他在四川地區擔任多個重要職,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下,拿出十足的魄力,全力緩和局勢、恢復生產、平息武鬥等。
且在處理西藏問題方面,他在大局意識及豐富的經驗下,為中央積極提供有效建議。毛主席十分欣賞張國華,高度表揚了他,並在接見他時,多次親切地稱呼他為“井岡山”。
1971年8月,他當選為四川省委書記,總是進行日以繼夜的操勞,在“文革”的混亂局面中,日夜無休地處理著各種棘手事務,在繁忙中累垮了身體,引發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然而,他並沒有放鬆一刻,一直廢寢忘食地為祖國工作,為人民服務。
在舉步艱難的處境中,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張國華於1972年2月20日,在主持會議講話時,最終倒在了會議室,經搶救無效,在2月21日逝世,享年58歲。
03
得知張國華逝世後,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痛心不已,3月11日,在北京與尼克松會談的周總理,仍從中抽出身來,親自趕往首都機場,迎接張國華的骨灰。他悲痛得直流淚,凝噎地表示,正好重用他,他卻早早地走了……
張國華逝世後不久,周總理詢問毛主席是否要在解決四川問題的工作會議上,接見四川幹部?毛主席神色悲傷,沉默了很久,才黯然地嘆了一口氣,說:“不見了,不見了,再見也見不到張國華了!”
張國華的一生,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來形容,都不足以道明他的奉獻。他有著赤膽忠心、錚錚鐵骨,一身氣魄,卓越的政治軍事能力。
在動盪年代,為保家衛國,他威猛如虎,穩如泰山,功勳累累。然而,他最終為了救國救民,突然溘然長逝,讓人深深嘆惋與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