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為切實踐行媒體使命,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融媒體互動戲曲節目《角兒來了》欄目致力於展現優秀傳統藝術的“現代化”表達,推出“時代之聲”系列節目,聚焦於具有時代性的審美樣態與創新性藝術表達的主旋律戲曲作品,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優秀傳統藝術,讓黨的精神深入人心,展現了國家級媒體的社會擔當。
百年抒懷為時代發聲
《角兒來了》“時代之聲”透過戲曲新聲重溫了革命先驅們的波瀾壯闊,讓當代青年重見革命道路的一路求索,具有重大意義,展現了新一代戲曲人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精神,重演了一部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新時代文藝作品。
史詩京劇《李大釗》以極具象徵化、詩情化的宏大廣闊的敘事方式塑造出了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的偉大。錫劇《董存瑞》突破了傳統錫劇的婉轉風格,結合高難度武戲,呈現了一位少年英雄對信仰的託舉。京劇《楊靖宇》以真打、真刺的武戲展現了楊靖宇將軍衝鋒陷陣的英雄氣概。
而婺劇《信仰的味道》並非一般的歷史敘述,而是以味道為切口,展現生活事件,鮮活表現出了《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首譯者陳望道先生在信仰道路上的渾然忘我。同樣以小見大的還有《人民英雄紀念碑》《革命家庭》與《紅軍故事》。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用一位石匠的匠心,致敬人民的英雄;評劇《革命家庭》以點帶面,用一個家族幾代人的革命傳承,濃縮了千萬個革命家庭的前仆後繼,對應著一個時代的風起雲湧;京劇《紅軍故事》則圍繞著“半床棉被”在舞臺上深度還原了一則軍民魚水情深的真實事件。
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其中,少不了女性革命者的英勇身影。花燈戲《山茶花紅》以歌舞演故事,結合地方特色塑造了一位典型的革命女性形象,也訴說著一對革命伉儷的英勇。現代川劇《烈火中永生》以新視角切入觀眾耳熟能詳的人物,展現以江姐為代表的紅巖群像。
深入挖掘、精益求精,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戲曲作品。不懼挑戰大跨度角色、舉全團之力傾力創排,同時創新舞臺表現手法,將“全家福”元素貫穿始終,才有了《革命家庭》的感動延續;八年打磨、六赴敦煌,滬劇《敦煌女兒》演繹了樊錦詩半個世紀的文化苦旅;越劇《山海情深》用160餘套苗族竹編服裝出演了一則充滿華韻的脫貧故事,向新時代為祖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最美奮鬥者”致敬。
《角兒來了》“時代之聲”站在歷史的新起點,從新時代戲曲作品出發探入歷史、與人民對話,展現黨和人民為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所做出的鬥爭與奉獻。
守正創新融媒再升級
《角兒來了》“時代之聲”打破了“訪談+唱段”固有的訪談節目模式,可以說實現了各類電視表現手法的有機融合。
《角兒來了》“時代之聲”設計了“人物回眸時刻”的模式鏡頭:戲曲名家在舞臺上再次塑造劇中人物形象,在舞臺燈光的照耀下全身灑滿了光輝。這個儀式感的設計為整個系列節目增添了一份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光影交匯間,觀眾重回“歷史”感悟信仰之美,獲取“當下”磅礴的信仰力量。
從棚裡走出去,走到歷史中去。此次《角兒來了》“時代之聲”為了全方位展現川劇《烈火中永生》的歷史背景,把訪談區“搬”到了重慶歌樂山下。在渣滓洞、白公館,尋訪了兩百多名革命烈士的足跡。其中有29歲英勇就義的江姐、有8歲慘遭屠殺的小蘿蔔頭……以身臨其境的方式,更為立體得描繪了紅巖魂的鐵骨錚錚。
作為一檔融媒體互動戲曲節目,《角兒來了》“時代之聲”系列節目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用技術加持時代主題,呈現了訪談節目的新樣式。
傾情講述牢記初心使命
戲曲的藝術是角兒的藝術,新時代戲曲作品在舞臺上演繹的也是時代的角兒。《角兒來了》“時代之聲”並未止於對知名歷史人物的群像塑造,還將大量鏡頭給予了深受他們影響的人民群眾,進一步凸顯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革命信仰。
北京新文化紀念館的劉靜主任,她希望透過北大紅樓舊址復原讓大家直觀地瞭解到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志向;上海復旦大學的星火志願服務隊隊員作為九零後黨員,為真理的味道執手傳承;楊靖宇將軍的家人馬繼才,講述了一塊樺樹皮背後所傳遞的堅守與信仰;革命烈士吳澄的三位家人,他們至今仍在給後輩講述著那段發生在雲南的紅色青春;弘揚存瑞精神六十載的老教師呂小山,如今已經86歲的他依舊在每年的新生開學第一課上為學生們解讀存瑞精神……
《角兒來了》“時代之聲”不僅用戲曲作品勾勒了信仰星火相傳的百年圖景,還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人民英雄感召青年的力量,也強調了歷史程序中人民的力量。
《角兒來了》“時代之聲”突出表現了傳統藝術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探索過程中的關鍵成果,充分展示了戲曲藝術與時俱進的魅力,彰顯了戲曲人守正創新的精神,述說了百年征程的波瀾壯闊。節目預計共六期,於7月4日起每週日晚20:34在CCTV-11戲曲頻道播出。(王峰)
來源: 中國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