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普寧市池尾街道多年山村的東北側山下,有吳氏敬德祠,該祠坐東朝西偏北,所處原係為山坡而後平去,祠前有山溝南來北往,可謂靠山臨水。敬德祠為三間小二進格局,前有大埕,左右有火巷通廊,後有七間之蔭城。祠之屋頂採用硬山式做法,鋪作灰藍色琉璃瓦,屋脊處各有花草魚鳥人物等嵌瓷裝飾。祠第一進為全石構,兩旁馬面牆立有獅象大幅浮雕,中設凹肚門樓,闢三門,大門前立有青石質地石鼓一副,門與門之間的壁肚上有聯對和吉祥如意象徵內容的浮雕,樑架也為石作,其倒吊花籃頗為精工。
大門後為天井,兩側有走廊,後為抱印拜亭,亭內樑架配飾之木雕琳琅滿目,延至後進心間大廳抬梁兼穿鬥式樑架的髒內亦是如此,兼其油漆採用練江流派的五彩配金漆之做法,故而紅楹紫桷,雕樑畫棟,金光閃閃,整個祠內空間五彩斑斕,滿眼跳動。後進心間大廳前擺長條狀案桌,其後置神椅,再後為金漆六角幾,幾中設香爐並燈籠,後牆前左右有吳字大燈籠,中間為大神龕,龕上橫眉懸和昌堂金漆大匾。左右偏廳後側橫坊懸一脈相承、祖德流芳大匾,四周彩眉、門章各有嵌瓷彩繪,頗有民國風尚。
據吳氏敬德祠的祠記,並普寧民協主辦的《鐵山》雜誌中《記多年山村吳氏敬德祠和昌堂》所載,和昌堂係為多年山吳氏十四世助敬公之祠。助敬公,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長而赴洋從商,每有積蓄便乃返梓建設,同時培育後代,其傳二子一女:和興(字世才)、和加、惠香,皆有所成。和興歷有建祠追思懷念父親的夙願,後和興之大二三子,偕同叔父和加,於2002年開始籌劃,至2019年興工建設敬德祠,翌年2020落成,於是歲十月初六日晉主。祠記稱,敬德祠之命名,一是祠內龕中祧主為助敬公,再則是以助敬公族號之後綴組詞;至於和昌堂,是寄意和諧、和睦、和藹、親和等修身為人美德而告慰和興先輩生前建祠紹祖之願。
敬德祠的後蔭城設有三廳,最中間的廳面闊有三間,內設有廳幾,几上立有一塊顯列代諸位先祖考妣之神主位,其廳上懸善舉後澤金漆大匾,左右偏廳又懸和諧世達、惟善德馨。另,蔭城的右廳懸有金漆大匾刻不忘初心,很有時代特色。
關於多年山吳氏,資料載,其一世祖師聖公,世居福建永定,傳下有四子:集煊、玉湖、玉豐、玉溪。明隆慶初年,因居處遭水災,吳玉湖移往廣東大埔縣湖寮村,至隆慶五年(1571)再遷至潮陽塘邊村(今屬普寧市池尾街道)定居。迨天啟元年(1621),因覺塘邊不適開拓創業,吳玉湖又偕家眷遷往相鄰的多年山村創居,自此於斯開枝散葉,傳今有十九代人,居村有四千餘丁口,僑居在外者也有四千餘。吳氏傳至六世有吳宏亮,時族中才丁興旺,故於鄉中建立學堂成排稱書齋巷,並清嘉慶六年(1801)在祠堂埔山坡建起吳氏祖祠維則堂,追祀一二世祖。
從現代興建的祠堂裝飾工藝來講,敬德祠是中規中矩的,石材、瓷磚、瓦片、柱式、石雕、木雕、嵌瓷、彩繪等,基本是時下最流行款,在色彩搭配上,其所採用,以練江流域最尋常的正紅正藍為準,配飾其他構成五彩,當然也做有大量的金漆,整體上看,搭配足夠協調。大概是因為新制漆彩,所以堂內的色彩表面還有太多反光,或再等上一段時間,稍微褪去,視覺效果就更好了。對了,祠堂內的對聯貼得特別多,不過不是採用傳統紙張,內容也非一筆一劃的手寫,而是以電腦字排版設計後噴印在不乾膠塑膠紙上成聯,很省時省工又工整,目前不少祠堂便以此完成了祭祖貼對聯的繁瑣事務,倒是個不錯的辦法吧。
敬德祠的命名從祠記所述而得知緣由,感覺很有意思,所起堂號也寓意深遠,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標識。在祠內走訪參觀乃至左右護厝並後蔭城三廳,所見也各種特別,尤以一方晉祠而戰友所贈不忘初心之金漆大匾,最可讓人感受到時下流行的社會價值觀推廣力度之大又深得人心,是為時代之標誌,其後蔭中廳又懸族親所贈善舉後澤、和諧世達、惟善德馨,可明主人家的處世理念是如何如何,同時是他處現代新建祠堂中所罕見。
來敬德祠是2020年的12月5日,這天距離祠落成進主並未過多久,故而祠中還保留著慶典那天留下來的各種配飾,另外因新落成,後蔭城還有一些地方未及完善,留有素胚木雕梁載,視覺上很不一樣,反倒更好看些。
整理:忘時堂傳統文化工作室
撰文:張聲金、張野
攝影:安靜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