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
小亦為大家講述了亦城史話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今天我們精彩繼續
讓我們穿越時光的長河
一起來了解海子苑門的歷史
海子苑門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建苑囿海子牆時,北、南、東、西四個方位分別開了苑門,大門一律漆成大紅色,分別被稱為北紅門、南紅門、東紅門和西紅門。(“闢四門,繚以崇墉”《日下舊聞考》)。
到了清初,海子裡種植的蔬菜瓜果要運往皇宮,為了進城方便,順治年間,在北大紅門的東側新開了一座門,因僅是一個門洞的苑門,與北大紅門相對而稱為小紅門。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准奏在原有五門的基礎上,又增開了雙橋門、回城門、黃村門和鎮國寺門四座苑門,形成九門至尊規制。(“南苑繚垣為門凡九,正南曰南紅門,東南曰回城門,西南曰黃村門,正北曰大紅門,稍東曰小紅門,正東曰東紅門,東北曰雙橋門,正西曰西紅門,西北曰鎮國寺門。”《日下舊聞考》)南海子九座苑門中,始建於明朝的四座門是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定名,小紅門是相對北大紅門命名,后辟四門皆按所臨近的地名而定,如鎮國寺門的門外有鎮國寺,雙橋門的門外是雙橋村,黃村門的門外是黃村,回城門的門外是回城村。
由於地理位置和作用不同,南海子九座苑門的規制也不同。有的被設定為三洞門,有的被設定為兩洞門,有的僅被設定為一洞門。北紅門是南海子的正門,是皇帝出入南海子的主要通道,所以規制最高,是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洞門,因此被稱為“北大紅門”。南紅門是皇帝南巡京畿的主要通道,被設定為一高兩低的三洞門,稱之“南大紅門”。雙橋門是清代帝王東陵祭祖回蹕南海子的專用通道,也被設定為一高兩低的三洞門。鎮國寺門是清代帝王出入南海子至暢春園等御苑的主要通道,也被設定為一高兩低的三洞門。西紅門、黃村門和回城門是帝王偶爾透過,被設定為一高一矮的兩洞門。東紅門和小紅門規制最低,僅是一洞門。南海子九門都為方形門洞,門洞頂端建有屋脊式門樓,大門上釘著橫豎成行的大帽銅質門釘。門洞可通行車輦、轎子、馬匹,但是,三洞門的中間大門只有皇帝、皇后的車輦才能透過,平時均關閉。北、南、西、東為南海子的正式苑門,而以北紅門為大,南紅門次之,因此,被稱為北大紅門和南大紅門。
康熙時期,清廷在南海子(清代改稱南苑)舉行的行圍狩獵和演兵習武活動越來越頻繁,皇帝經常駕臨於此,成為平民百姓不得靠近的禁苑。因此,這裡的安全保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而守衛九座海子苑門就成了重中之重。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記載:南海子九門共設領催10人、驍騎18人、門軍36人、馬甲90人共計154人。在海子牆外,專門修建“巡牆馬道”,驍騎手晝夜巡邏。至今,小紅門以東還留有“馬道”的地名。
從清嘉慶始,大清帝國由盛轉衰,內亂叢生,事變頻發。嘉慶八年(1803年),嘉慶皇帝在紫禁城的神武門遭到行刺,多虧御前侍衛丹巴多爾濟奮力保護,嘉慶皇帝才有驚無險、轉危為安。到嘉慶十八年(1813年),又發生了更為嚴重的“紫禁城之變”。天理教圍攻紫禁城,嘉慶皇帝惶恐不安,出入紫禁城再也不敢掉以輕心。南海子(南苑)的每座苑門開始增強戒備。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記載:嘉慶年間,“南苑九門,大紅門設立四品總領章京一員,其餘八門,每門設立五品防禦一員,九門共設領催十名,並於領催添設驍騎校二名”。
從這時候起,不但平民百姓不準進入南海子,就連一般官員也不得隨便入內了,即使是王公大臣,未經皇帝傳召也不準擅自入內。那些在海子裡幹活而住在海子外的海戶們,日常出入都必須攜帶證明本人身份的“腰牌”。腰牌上烙有說明本人姓名、年齡、相貌特徵的文字。苑門有專人負責驗牌,經驗明無誤才能放行,還有專人負責領入領出,須走指定路線,按指定苑門出入。可見當時南海子各苑門守護是何等嚴格。
由於防禦職責重要,防禦人員均是最可靠的“正黃、鑲黃、正白”人員擔任,長年被安置在海牆門裡專為他們建的房子裡。久而久之,這裡就形成了一個個滿族自然村落,被當地人稱為“門裡頭”。其中,北大紅門和小紅門的五品防禦為“特氏”,據說是孝莊皇太后博爾吉濟特家族,屬正黃旗,人稱特大老爺;雙橋門的五品防禦為“白氏”,也屬正黃旗,人稱白二老爺;南大紅門的五品防禦為“胡氏”,屬鑲黃旗,人稱胡四老爺;東紅門的五品防禦為“趙氏”,屬正黃旗;西紅門的五品防禦為“定氏”,屬正白旗,人稱定大老爺。直到現在,這些自然村中,仍居住著特、白、趙、定、衡、羅、溫、思、馬、陳等眾多滿族人,他們大多是清代守護南海子苑門的滿族上三旗後人。
隨著歲月的流逝,世代的變遷,南海子苑門遺址湮滅,僅留下一個個以“門”為名的地名。如果把這些地名用一條線連線起來,勾勒出的就是歷史上南海子皇家苑囿的大概輪廓。
END
實習生:白洛凡
熱點回顧
明月星輝暖亦城,北京經開區舉辦亦城秋韻慈善音樂會
直擊現場,北京經開區流感疫苗開始接種啦!(文末附接種點資訊)
亦莊東工業區兩地塊規劃方案獲批,將加速亦莊新城生物技術與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這裡的向日葵開啦!位置就在→
收穫滿滿!第三期《亦莊學院》落幕,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