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怕不是光宗耀祖的事”這句話是清朝吳敬梓《儒林外史》裡開篇王冕老母親臨終前對兒子說的話,並要兒子終身不得為官。
《儒林外史》通篇寫官場黑暗,因為作者吳敬梓他本身也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他生於安徽全椒的科舉世家,18歲考取秀才,21歲家道中落。有誰從小康之家墮落到一文不名舉債度日,從這其中大約看到世事無常人心難測,當事人經歷的苦澀外人無法體會,在這期間吳敬梓目睹官場險惡鬥爭,親歷家族爭產風波。33歲移居南京賣文為生,數次科舉不第,名落孫山,身心的摧殘可見一斑。或許以上的一切都是他寫這部書的理由,物不平則鳴。
我們在初中時候學過《范進中舉》,覺得范進可憐。其實范進也不過是那時讀書人的一個影子,少年舉人老年秀才,不以齒序論尊幼,只以功名看貴賤。這也是范進的老師周先生在貢院錐心慟哭之由。人生唯一的一條路被堵死,除了絕望無處可逃。
今天不想說科舉,因為最近看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書,尤其《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其中他提到了教育的關鍵。
“除非教育能幫助你瞭解廣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驚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歡樂,否則教育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你也許會得到學位,得到一連串的頭銜,得到非常好的工作,然後呢?如果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你的頭腦變得遲鈍、衰竭、愚蠢,那麼生命的目的又是什麼?”
“你知道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嗎?當你真的在學習時,你是透過你的生活在學的,你沒有任何特定的老師,每一件事都在教導你——一片枯葉、一隻飛鳥、一種氣味、一滴眼淚;有錢的、貧窮的、哭泣的人們;女人的微笑、男人的驕傲——你從所有的事物中學習,所以你並沒有一個特別的指導者,沒有哲學家,沒有靈性導師。生活本身就是你的老師,你是處在不停歇的學習狀態中的。”克里希那穆提如是說。
下下人有上上智,在生活中比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取得智慧。我們真的不能再把教育當成只為孩子日後找個好工作的敲門磚了。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心靈自由活躍的創造力,感知力,是發現自我,是超越庸俗,是幫你克服恐懼,是幫你弄清楚生命的本質,是教你看清幻象,超越解脫,並且在明白一切的夢幻泡影后更加熱愛生活。
《儒林外史》中的開篇是王冕,終身未入仕途,是科舉的反叛者,作者這麼寫的意圖我們以後再分析,但更重要你會發現,王冕是個自學成材的人。吳敬梓這麼寫是不是也帶有一些人文主義的關懷?
王冕父親早亡,生活貧寒,讀了幾年學堂,後替鄰居放牛,閒時苦讀,有天突然被湖裡的荷花吸引於是把買書的錢換成畫畫的紙筆,不得不說他有些天賦,勤學能吃苦,又沒有經過當時學校教育的迫害,那時也不過讀些考取功名的四書五經之類的應試書。他讀了幾年剛好夠不當文盲但又略通文采,在自然中接受薰陶學習,用眼睛和心靈去學習領悟這個世界執行的規律法則。因此他的心靈自由開放狀態,能夠吸納吐露創造。於是沒有經過科舉的迫害他也能透過賣畫為生,並且過得不錯。這部分也得益於當時經濟和社會文化的需要,但根本來說還是個人自救的成功,有點類似匠人精神。不是高學歷,但在藝術中卻開闢了新天地。
現在雙減,也許可以給孩子更多接觸大自然和發現自我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