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文字觸及心靈,總有一些話語點亮前程。今天的中部悅讀將與您分享文章《守島人:中國人的精神史詩》,作者,黎璇。
讀過反映“人民楷模”王繼才的報告文學作品,筆者對於電影《守島人》是充滿期待的,觀影時亦多處潸然淚下。影片以王繼才被動守島到主動留下的過程為主線,展現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戰友情、家國情,故事因情生髮、靠情推進、以情落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該片對結構、節奏的準確理解和把控,對錶演、剪輯、配樂、服化道等細節的考究,展示了不俗的藝術水準和真誠的創作態度。最難得的是,該片人物動機真實合理,經得起推敲,以真實立人,憑真情動人,用真誠取勝,是國產軍旅題材影片一部精品佳作。
挑戰
仔細分析,王繼才的事蹟拍成電影至少面臨四個挑戰:第一,我們看電影有個體會,可能影片離結尾還老遠的時候,我們已經猜到結局。觀眾不僅是聰明的,而且比大多數電影都聰明。王繼才的事蹟已經媒體廣泛報道,影片如何基於事實基礎之上找尋“未知”,製造“驚奇時刻”是挑戰。第二,王繼才守島32年,這沸揚熙攘的32年包含了無數充滿活力、矛盾、歡欣、痛苦的時刻。影片如何將32年的守島故事濃縮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且讓敘事聚焦而不散亂是挑戰。第三,當創作前提是一個必須向世人證明的思想,而我們把故事設計成對該思想不可否認的論證時,我們可能就已經把自己推上了一條說教之路。作為反映典型人物的電影,如何不落窠臼,讓觀眾真心接受和相信人物的選擇是挑戰。第四,相比西方孤島題材文學影視作品對冒險精神的讚頌和對征服者形象的塑造,我們怎麼拍出中華兒女獨特的家國情懷,以及東方文化關於家國天下的獨特內涵是挑戰。
真實
32年堅守一座小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為什麼是王繼才?合理的人物動機是電影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人物立不立得住的關鍵所在。創作團隊明顯意識到這個問題對於整部影片成敗的重要意義,在此著墨甚多。
無論是一本小說或者一齣戲,只要其中的人物在結尾時跟開頭處於同樣狀態,那幾乎可以斷定這部作品是失敗的。影片牢牢抓住王繼才“心理變化”這條線,從為報救命之恩上島,剛上島時的焦躁,武裝部長王長傑一而再再而三“食言”后王繼才的憤怒,到“不能把信任當不是講”的理解,再到漸漸不提換人的事,最後主動選擇留下來,在日復一日守島生活中漸漸找到更大價值和意義,人物弧光流暢起伏、清晰明快。要揭示人物性格就看他在壓力之下作出何種選擇,壓力越大,揭示越深,所謂“他選故他在”。人物經過審視後的選擇一環扣一環,邏輯嚴謹,層層遞進,令人信服。
《守島人》在虛實關係處理上做得十分出色,以往在表現典型人物時往往腳不沾泥過於“神化”,把“真的”也拍成了“假的”。典型人物是英雄,但不是完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也會有不足的人,英雄不該固於刻板印象,成為扁平化的摹本。而近些年的許多主流電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一次次實踐中得到了創新,他們的“人化”特徵越來越明顯。都摒棄了以前英雄人物的刻板和僵硬,增加了個人化的情感表徵,消除與觀眾的距離感。《戰狼2》中冷鋒可以為戰友甘冒違法風險“剷除”黑惡勢力;《紅海行動》中突擊隊員並非戰無不勝,有時甚至會退縮;《湄公河行動》中方新武女友的死,成為他後面一系列行動的支點和推動力……影片《守島人》對虛構與真實的合理化處理,讓虛構為真實服務。真實不等於乏味,虛構也不見得是虛假。
真情
某種程度上說,故事的本質是非理性的,它並不是透過枯燥的理性思辨來表達思想,理性分析無論多麼清醒,都不足以滋養人們的靈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有感情中,愛情和親情又最能引起廣泛共鳴。以情動人,是這部影片破解挑戰的金鑰匙,也是這部影片攀登藝術階梯的一股巧勁。說到愛情,令筆者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也是第一個讓筆者掉淚的鏡頭,是王仕花與王繼才分別許久之後島上相見,風雪中王繼才忘情地抱起王仕花在空中轉圈。導演用幾秒鐘的慢鏡頭進行呈現,好像說出兩人和觀眾心中共同的祈願:讓這重逢的美好時刻可以久一些,再久一些。隨後,戛然而止。這是高階的處理方法,乾淨利落,情緒點到為止,不渲染不拖沓,真實而有力量。相信這一幕一定會令不少軍嫂或是經歷過異地戀的夫妻戀人熱淚盈眶。
許多電影為最後一幕高潮創造意義,讓情感匯聚到頂點,往往整部影片都是為最後一幕做鋪墊。筆者理解,因為《守島人》需要從不同側面展現王繼才的立體形象,夫妻之愛並非影片的全部,所以並未將全片的筆墨用在王繼才和王仕花久別重逢前的鋪墊上。然而即便如此,當這個時刻來臨時,觀眾依然能夠產生極大的共情,這個鋪墊不全在影片的光影之中,而在觀眾各自對親情的實務與理解中。影片中有一處情感積蓄的高潮,王仕花難產,王繼才剛陪她闖過鬼門關,又得到父親去世的訊息。王繼才由焦慮到喜悅,再由喜悅轉悲痛,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面對大海狂吼。此時,暴風雨像一首渾濁的交響,海水呈現出墓碑般的巖灰色,導演用鏡頭語言準確刻畫了主人公這一至暗時刻。
世界上沒有比大海更有力的沉默,也沒有比海洋更有力的喧囂,而唯有輕盈可以制衡重器。王繼才面對陰沉的海天,用拍岸而來的驚濤表現人物內心的洶湧,這時暴風雨是點睛之筆,就像一位隱遁江湖的劍客,見血後胸中才升騰起殺氣。暴風雨一澆,即便是多隱忍的人,這一刻情感也必定如山洪暴發一瀉而下了。此時影片用王繼才的特寫鏡頭和一個遠景鏡頭緊湊銜接、內外呼應。大海、礁岩、暴風雨……王繼才內心風雷暗蓄,情緒張力十足。從《血戰湘江》《古田軍號》到《守島人》,陳力導演在創作中的凌厲與剋制在其執導的電影作品中打下深刻的風格化印記。反映父女情的部分也令人心頭為之一振,小寶對著鏡頭欣喜之中的難過神色,觀眾正納悶小寶為何難過時,鏡頭切到王繼才憔悴狼狽、粗糲不堪的臉,原來是女兒心疼老爸,小懸念即設即解,節奏緊湊準確,抓人。
小寶跟父親鬧彆扭,王繼才上船回島時,小寶隔著岸向船上的父親喊著“爸我錯了”,切到王繼才欣慰的笑,然後又切回小寶,這裡的正反打用的是中遠景,反映了父女倆此時的真實距離。也就是說鏡頭裡王繼才的笑,是小寶主觀視角里父親的笑,主觀視角的出現,讓觀眾如同置身一對父女矛盾消弭的當場。類似的主觀視角還有不少:小豆子在船上用新手機抓拍岸邊脊背微駝的王繼才,王繼才父親在船上看著島上的兒子,王繼才在燈塔上望向慕名前來向自己致敬的軍艦船隻……影片的主觀視角讓觀眾對主人公產生親近感和代入感。
真誠
該片創作團隊在藝術上追求完美,真誠的創作態度體現在服裝、道具、剪輯、表演等方方面面。王繼才穿的那件織了補丁的毛衣;王繼才為警告船隻經常敲打的鏽跡斑斑的鐵盆;主人公臉上身上曬傷的紅;發黃的小冊子,封面寫著《海燕之歌》;小豆子獲救之後穿的背心肩帶打著綹;國旗杆插上國旗臺還得再插楔子固定;安葬“小黃”時墓碑上寫著“1985-1995”,埋葬完小狗,背景音樂是《城裡的月光》,而這首歌正是許美靜1995年發行專輯中的歌曲;小志國手臂上被蚊蟲叮咬的包……在影片重構的王繼才、王仕花32年的時空中,每一處細節,每一件道具都能成為敘事語言。影片的剪輯節奏總體來說是前快後慢中間穩,一定是經過仔細思考打磨。前面快,表現王繼才初登島內心的焦躁不安和激烈的心理鬥爭;中間穩,表現王繼才逐漸適應並接受島上紮實飽滿的工作生活;後面慢,主要是抒情需要,展示主人公內心活動,發人深省、引人深思。幾位主要演員的演技也是全程線上,劉燁扮演的王繼才在島上的32年,每個時間段人物狀態都是有區別的,比如身體的姿態,從開始的身姿挺拔到後來的脊背微駝,眼神從生猛遊移到堅定沉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王繼才獲得“時代楷模”等一系列榮譽後,劉燁表演的王繼才並未有明顯的變化,可以說這麼處理是相當準確的,王繼才珍愛榮譽,但榮譽只是獎賞不是動機,不然任憑誰也堅持不了32年,所以守島早就是王繼才的事業和習慣了,寵辱不驚展現的正是王繼才的初心。宮哲扮演的王仕花,怨恨、無奈、對丈夫的心疼、對家人的愧疚,人物立體飽滿。尤其是志國出生那一段,觀眾明明知道結果肯定不會有事,卻仍然為她揪著心,直到刺破黑夜的一聲啼哭。如果說反覆出現的《海燕》與淮海戲《回孃家》寓意著現實勇氣與心中期盼的矛盾碰撞,那麼可以說宮哲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扮演王繼才父親的孫維民老師沉穩大氣,表演極有辨識度,在片中時常嘮叨繼才“要個頭有個頭”,眼神中充滿對兒子的愛,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而又愛子情深的父親形象。扮演王長傑的侯勇老師,把面對王繼才及其家人時的那份窘迫表演得極其生動;臨終前躺在病床用顫抖表達對王繼才的愧疚也令人震撼。
意義
極端的痛苦和孤獨之下,人最容易思考生命的意義,而這個問題又往往會將人導向無盡的虛無,一種不屈不撓的絕望之中。《荒島餘生》湯姆·漢克斯把排球當作人對話排遣寂寞,靠一個未拆封的郵件和一張女友的照片支撐著活下去的念頭。在《守島人》中,筆者個人認為王繼才常說的“人這輩子能幹好一件事就不虧心,就不白活。”是給自己在家國情懷這一主流價值下錨定的一條附加價值。“守島就是守國,守國就是守家”的責任感在信任的眼神中持續昇華,愛國主義的樸素情感在兩個人的升旗儀式中反覆提純。生命的意義藏在了信任的瞳孔裡、國旗的飄蕩中。
《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救了一個野人,取名為“星期五”,“星期五”很快便成了他最忠實的奴僕。《守島人》中,小豆子對王繼才喊“兒孫三代報答你”,王繼才淡淡地擺了擺手。
《老人與海》寫的是征服,《守島人》談的是守護。桑地亞哥是外化的、富於冒險的,是失敗中開出勝利的花;王繼才是內斂的、善良敦溫的,以民的淳樸擔起兵的責任。
韓國電影《金氏漂流記》講的是男女主的相互拯救。《守島人》說的是王繼才和王仕花相互依賴。“你守島,我守你”平淡卻勝過海誓山盟,“相濡以沫”這個成語,你甚至都無法找到一個準確的英文句子去翻譯。
西方關於孤島的影視文學作品也都很優秀,東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守島人》深刻揭示了中華兒女的精神核心和文化底蘊,關於承諾、關於責任、關於信仰,貢獻了孤島題材影視作品中的中國故事、中國表達,說它是一部中國人的精神史詩不為過。
作者簡介
黎璇,中部戰區政治工作部幹事,從事宣傳文化工作16年。在新華社、中國青年報、解放軍報等中央媒體發表新聞文學作品近500餘篇。
主播簡介
陳紅河,男,山西臨汾人,有聲語言藝術愛好者。從事解說、配音工作近20年,多次擔負重大演訓活動現場解說和專題片配音任務。用聲音傳播力量,用行動詮釋擔當,向戰而行,為愛發聲。
戰區權威釋出 轉載註明來源
來 源| 中部戰區號角
期 號| 第484期
監 制|劉敏學
編 審| 趙國濤
主 編|趙建華
來源: 中部戰區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