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廣電-映象網
映象網訊 (記者 陳偉然)在河南衛視《中秋奇妙遊》上,周深演唱的《若思念便思念》引起了許多觀眾的共鳴。那麼這首歌裡提到的“河洛文化”究竟是什麼呢?
“中國”一詞就來源於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是指起源於河洛地區的區域文化,又不是一般的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區域文化中的“核心區域”文化,屬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中的“根文化”。所謂“核心區域”文化,就是影響整個國家的文化;所謂“根文化”,就是國家的文化之“根”,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關於“河洛文化”一詞,漢夫著《河洛文化史綱》概述較為明確和翔實。河洛文化精神,是以“河圖”“洛書”為標誌,以夏商周三代文化為主幹,以漢魏唐宋為內容,以古都洛陽所凝聚的文化精華為核心,以“河洛郎”為特徵,是海內外華人的民族血脈和精神紐帶,具有顯著的源頭性、根脈性和族魂性。
臺灣“客家話”源於“河洛話”
在《若思念便思念》中,曾有幾句閩南語出現。而“閩南語”其實就是根在河南的“客家話”。現如今,中國臺灣現有縣誌和譜牒中不斷出現臺閩祖根在河洛的論述。而臺灣同胞中大多數人所講的閩南語或“客家話”就源自於“河洛話”。
臺灣同胞中,不論是閩南話,還是客家話,從其語音、詞彙和語法習慣等各方面都是由北方中原河洛方言發展演變而來,所以說,今天台灣同胞講的話許多都是河洛方言。這種“鄉音未改”的客觀存在,更進一步說明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的感人事實。
臺灣使用的語言是和閩、粵一樣的閩南話和客家話。倘從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並派水軍駐守算起,閩南話在臺灣已流行八百多年。而閩南方言系來源於六朝雅言—河洛話。隨著大批中原河洛人的入閩,河洛漢語也被帶了進來,為閩南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故閩南話又有“河洛話”之稱。
責編:林瑤hnr
本文來自【河南廣電-映象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